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獨家稿件
分享

五年累計治理沙化土地一千多萬公頃

防沙治沙為家園添綠

本報記者 劉 毅 寇江澤

2017年07月16日10:18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烏蘭布和沙漠南緣,內蒙古阿拉善左旗宗別立鎮茫來嘎查(村),梭梭挺立沙丘綿延遍野,頑強地阻擋著沙漠前侵。這裡的牧民們紛紛放下牧羊鞭,轉變成了植樹者和護林人。55歲的牧民吳維忠,以前家裡養了400多隻羊,“收入不理想,一年到頭隻能剩五六千元。”最近幾年,他不再養羊,成為森林管護員,工資從最初的一年4000元漲到了如今的1.5萬元。2014年,他在自家的660畝梭梭根部嫁接了中草藥肉蓯蓉,今年挖了兩噸半,這一項收入就達4萬多元。

  “如今鄉親們都爭先恐后地植樹造林,發展肉蓯蓉、沙蔥等產業。以前這裡春季幾乎天天刮沙塵,沙子堆在房前屋后,有時要用鏟車來清理。現在風沙小多了,要找點細沙子來種個花草都困難了!”吳維忠樂呵呵地對記者說。

  我國北方分布著八大沙漠、四大沙地。在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集中分布的西北、華北和東北西部,形成了一條西起塔裡木盆地、東至鬆嫩平原西部的萬裡風沙帶。監測數據顯示,上世紀末,我國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積持續擴展。當時,“風沙逼近北京城”的威脅令人揪心。

  進入新世紀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隨著國土綠化和防沙治沙工程不斷加強,我國北方綠色屏障不斷加固拓展,實現了從“沙進人退”到“沙退人進”“人沙和諧”的歷史性轉變。自2000年以來,全國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積連續三個監測期保持“雙減少”,全國荒漠化土地從上世紀末年均擴展1.04萬平方公裡轉變為年均縮減2424平方公裡,沙化土地面積由上世紀末年均擴展3436平方公裡轉變為年均縮減1980平方公裡。在廣袤的北方大地,一群群牛羊進棚圈,一個個草方格壓下去,一片片綠色的草木在持續擴展,一座座黃色的沙丘被牢牢鎖住。

  “沙退人進”的巨變,源於生態文明建設大力推進,頂層設計和規劃體系不斷健全完善。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和綠色發展,國土綠化和防沙治沙力度進一步加大。國務院批復了《全國防沙治沙規劃(2011—2020年)》《京津風沙源治理二期工程規劃(2013—2022年)》《岩溶地區石漠化綜合治理工程“十三五”建設規劃》,國家林業局頒布實施了《國家沙漠公園發展規劃(2016—2025年)》。

  “沙退人進”的巨變,源於治沙改革不斷深化,體制機制實現重大突破。沙區植被保護紅線、沙化及石漠化土地生態空間用途管制、荒漠生態保護補償機制等領域的研究和改革,取得一系列初步成果。2016年,《沙化土地封禁保護修復制度方案》等具有標志性的重要改革舉措出台實施,防沙治沙的生機活力進一步迸發。

  “沙退人進”的巨變,源於質量管理持續加強,重大工程建設全面提擋加速。十八大以來,我國繼續實施京津風沙源治理、石漠化綜合治理、三北防護林體系建設、退耕還林還草等重點生態工程,狠抓質量管理,提高工程成效,5年累計完成5955萬畝造林任務。2013年正式啟動沙化土地封禁保護補助試點項目,截至2016年底,試點縣已達71個,封禁保護總面積達到133萬公頃。十八大以來的5年間,我國防沙治沙林業方面的中央投資逐年增加,總額達389億元,累計治理沙化土地1000多萬公頃,土地沙化逆轉速度不斷加快。

  政府主導與民眾參與相結合、自然修復與人工治理相結合、法律約束與政策激勵相結合、重點突破與面上推進相結合、講求科學與艱苦奮斗相結合、治理生態與改善民生相結合——經過不斷探索和努力,我國初步走出了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防沙治沙道路,為根治荒漠化這個“地球的癌症”開出了“中國藥方”,貢獻了“中國智慧”。據國家林業局治沙辦有關負責人介紹,中國正在積極推進“一帶一路”防沙治沙項目及國際合作機制,在埃及籌建的中非防治荒漠化技術示范和培訓中心已完成場址評估,進入籌備立項階段。《聯合國防治荒漠化公約》第十三次締約方大會,將於今年9月在內蒙古鄂爾多斯市舉行,中國貢獻、中國經驗將再度讓世界矚目。

  不過,我國仍然是世界上受荒漠化、沙化危害很嚴重的國家之一,全國荒漠化土地面積261萬平方公裡,佔國土面積的1/4﹔沙化土地面積172萬平方公裡,佔國土面積的近1/5。荒漠化和沙化依然是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民生之患、民心之痛,防沙治沙形勢依然嚴峻,任務依然艱巨。國家林業局局長張建龍表示,我們必須深入踐行綠色發展理念,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強烈意識,凝聚各方面力量,加快荒漠化治理步伐,努力實現到2020年使全國50%以上可治理沙化土地得到治理這一目標。


  《 人民日報 》( 2017年07月16日 01 版)

(責編:景玥、姚茜)
相關專題
· 砥礪奮進的五年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