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訪專家: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心理健康促進中心測評部主任 肖震宇 華東師范大學社會學系主任、宗教與社會研究中心主任 李向平
2017年05月23日15:16 來源:人民網─生命時報
哈佛大學近日發現,與攝入過多垃圾食品、含糖飲料一樣,“生活沒趣”將導致細胞損傷,加速人體老化,縮短壽命。專家認為,人的一生應當經營好五種趣味,才能延年益壽。
情趣
人生除了勞作還有情趣。然而,很多人無暇顧及自身,過早喪失了對生活的好奇心和感知,整天枯燥乏味、死氣沉沉。試想一下,自己有多久沒陪孩子過一個完整的周末?有多久沒有安靜地聽音樂、陪愛人享受一回浪漫?每天忙碌奔波,隻剩勞累陪著我們。而懂得情趣的人,可能會在桌上放一束鮮花,安靜地讀一本書,偶爾喝一杯咖啡,聽一場古典音樂會,冬天去滑雪,夏天去看海……這些生活的點滴,看似瑣碎,其實都改善了人們的生活質量,提升了幸福感,增添了許多情趣。
美國哈佛大學一項研究發現,幸福感能增強免疫系統的抗病能力,降低人們患上心血管疾病的風險。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心理健康促進中心測評部主任肖震宇告訴《生命時報》記者,真正的情趣是個人化的,需要自己判斷和感受,不應該隨波逐流或別人告訴你該怎麼做。情趣需要我們在平凡的生活中探索、辨識自己的心牆,完全展現自我。
要想變得有情趣,可以先從充實生活小細節做起,讀讀詩、聽聽歌、養花澆水、打理房間、迎著微風晨跑。當然,生活的情趣也不在於外在形式,也可以和孩子一同出行游玩,一次夫妻之間心對心的傾談,一幫朋友間的對飲小聚……不懂得情趣的生活就像一潭死水,容易焦慮、抑郁,對外界的感知能力和反應能力都會變得遲鈍。老人晚年不懂得情趣,容易罹患老年痴呆。
興趣
哲學家有言,如果人生一定要有個伴,這個伴一定是興趣愛好。有了這個伴,人生就不會感到寂寞,生活就會生機盎然。研究証實,人們做感興趣的事時,能夠觸發大腦杏仁核,分泌多巴胺,激活獎賞機制,給人帶來刺激或快感,即心理學的正向激勵或正向反饋。
華東師范大學社會學系主任、宗教與社會研究中心主任李向平接受《生命時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培養興趣首先要保持足夠的好奇心,豐富認知范圍,擴大視野寬度。蘇霍姆林斯基在《教育的藝術》一書裡說,“求知欲,好奇心是人永恆的、不可變的特性。哪裡沒有求知欲,哪裡便沒有學校。”其次,多接觸新鮮事物。多交一些有趣的朋友,觀察他們的興趣愛好,從中發現自己感興趣的項目,一本新書、一場新電影、一場音樂會,都是激發興趣的美好來源。最后,遠離不良興趣。興趣有雅俗高下之分,繪畫涵養審美,書法讓人心神安寧,跳舞可健活身心。相反,酒精、甜食雖能提供短暫快感,但會引發健康危機,影響生活質量。老年人晚年可以“興趣”會友,一起唱唱跳跳,一起寫寫畫畫,不要整天坐在家中打麻將、帶孩子等,要有生活圈。
志趣
人的興趣愛好可能是廣泛的,但是志趣作為一種理想和追求,關系到人生的價值和意義,具有專一性和持續性。愛好有三種境界,從興趣開始,然后變成樂趣,最后成為志趣。志趣不僅是要把感興趣的事情做好,還要為之努力和奮斗,在做的過程中產生成就感。隻有將一件小事打磨到獲得自我滿足與外部肯定時,興趣才發展為志趣。比如,宇航員的航天夢,醫生救死扶傷的初衷,都是一種人生志趣。新事物、新科技等志趣追求有助於鍛煉和活躍大腦,增強社交能力。美國一家媒體曾跟蹤報道很多百歲老人,發現他們對電子郵件、網絡交友感興趣,是他們保持長壽的秘訣。
研究顯示,對新食物、新體驗保持足夠的興趣,能夠刺激大腦,有益於新的腦細胞生長,從而提高身心健康水平。肖震宇認為,首先要確定自己的志趣,明確自己究竟要走什麼樣的路,據此來培養志趣。確立正確的三觀,明白自己的責任與擔當,練就“泰山崩於前而色不變”的定力,扛得住壓力,經得起挑戰,受得住誘惑。最后,要認識自己的局限。當處於逆境時,先著力解決眼前的問題,韜光養晦,做好自己志趣的知識與技能儲備,等到否極泰來,境遇順暢時,再加以執行落實。
風趣
笑一笑,十年少。笑是最好的良藥,美國《身心醫學》雜志的一項研究發現,具有強烈幽默感的男性和女性,死亡風險分別降低74%和83%,幽默風趣是人性中最美好而強大的一面,由它帶來的笑聲是人類減壓最有效的工具之一。幽默在人際交往中的作用非常明顯,無論是朋友還是夫妻,會心一笑,能夠幫助我們從阻礙人際發展的束縛中解放出來。一笑解千愁,當面臨巨大壓力和危機時,幽默具有出人意料的作用。
李向平說,培養幽默風趣,應做到以下幾點:1.放開自我。人人都想給別人留下“完美”的形象,不惜偽裝自己,但最動人的品質其實是真實。摘掉面具,開一些無傷大雅的玩笑,反而會讓人覺得你有趣﹔2.增添閱歷,擴展知識背景。將自己的閱歷、知識融入日常交流中,會有意想不到的幽默效果。3.學會自嘲。美國作家赫伯·特魯把自嘲奉為“最高層次的幽默”,認為自嘲不僅利於身心健康,還能幫助人們活得游刃有余。但是,幽默也有陰暗的一面,在人際交往中要警惕黃色幽默、諷刺挖苦等消極幽默。
閑趣
古羅馬詩人奧維德曾說,“休閑能給身體和頭腦提供養料”。隻有懂得“忙裡偷閑”,才能夠獲得持續的能量源泉。佛教中的“放下”,禪宗中的靜思慮,道教的太極、氣功,基督教的禱告,實際上都是一種閑趣和回歸。
李向平說,心理學常常教導人們以更寬廣、更超越的視角看待生命現象。“閑”的本質就是身體和心靈的回歸:身體回歸自然,到田野和郊外,脫離都市的擁擠、沉悶,呼吸自然的新鮮空氣﹔心靈回歸自然,放空心靈,超越利益糾葛、人事矛盾和追逐名利的心態。
近年來,禪修在現代人中逐漸成為一種時尚。禪宗講究靜思慮,大家在一起喝茶、打坐、練瑜伽,是一個培養閑趣的絕佳良方。在禪修的過程中可以不斷地反省、整理自己,逐漸將心情安定下來。此外,還可以每天留出一點時間獨處,安靜地面對自己。孔子說,“吾日三省吾身”,在獨處的同時,關照自己的內心。生活中,要讓自己悠閑而不荒廢、充實而不疲累。比如,坐在湖邊聽聽水聲、走在林中聽聽風聲、修剪修剪花木、與三五好友喝茶小敘等。(田飛)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