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綜合報道
分享

穿越絲路:發現世界的中國方式

2017年05月23日15:12    來源:人民網-讀書頻道

人民網北京5月18日電 5月11日《三聯生活周刊》副主編李偉和主任記者丘濂帶著新書《穿越絲路》,圍繞“媒體眼中的的絲綢之路”、“敦煌和海上絲綢之路”兩大主題開展了精彩的演講。為現場的近200位觀眾解開了絲綢之路的神秘面紗,在一帶一路的熱潮下帶領大眾對中國絲綢之路的歷史有了更深刻的認識。

李偉:絲綢之路本身不是一條路,它是一個龐大的道路的交通網,更是文明連接的一個載體

李偉在演講中說到進化或者說文明的演進,在同緯度的區域是比較容易展開的,而沿著絲綢之路正好是在北緯30度到北緯40度,串聯了五大文明,促進了不同文明之間的交流。

從古代中國就是一個特別愛修路的國家和民族,秦朝佔據四川就是通過金牛道,從那后秦國就擁有了一個后方的基地,滅掉楚國,走向了一統天下的道路。

中國人對道路的感情很深,其中一個重要因素是它的地理結構,中國的東面是大海,北邊是草原和沙漠,西邊是島山,它是自成一個格局的體系。中國以中原為中心,中原要通達四方,就要通過道路連接起來,中國國家的形成也是這樣,必須是依托道路來連接的。

絲綢之路本身不是一條路,它是一個龐大的道路的交通網絡,是一個不斷優化的過程,它是我們東方到西方的一個在北緯30度到40度之間的一個龐大的道路體系,它會隨著歷史不同的階段,隨著氣侯的變化,隨著特殊的歷史原因不斷改道,人們在這個過程中也會不斷優化它。

絲綢之路對於我們認識今天的全球化也有同樣重要的意義。我們在絲綢之路上經常會提到雙方物質上的,包括文化上的一些具體的交流,比如葡萄、西紅柿、舞蹈,很多的交流形成了具體的文化成果。我們最大的收獲是建立起了一個多元化的,一個相對平等的世界觀,我們終於發現,外面還有不一樣的文明,這個文明同樣很強大,同樣值得學習,同樣有奇幻色彩。所以,中國對世界認識得越多,他的世界就越開放。

在今天看來,一個文明的形成,本質上它是一個綜合作用的結果,沒有任何一個文明是封閉,或者獨自,沙核化的一個發展過程,它一定是一個不斷碰撞,不斷吸收彼此的一個過程。

在這個意義上,我們再來看“道路”的意義,從哪裡到哪裡,它不僅是物理上的一條線,更是文明連接的一個載體。

丘濂: 我為什麼這麼想去敦煌?

在演講開始丘濂就表達了對敦煌的向往。她說之前採訪過敦煌第一任院長常書鴻老師的女兒常沙娜老師。在杭州的絲綢博物館,她做了一個關於敦煌服飾圖案各種紋樣圖案整理的展覽,跟她聊完后知道了她的經歷和她父親的經歷,自己非常感動,更被敦煌這個地方的魅力所吸引。

“前兩天我看到了一個去年關於各個博物館或者文化場館做的一個文創產品的統計,賣得最好的是故宮的一個文創產品,第二名就是敦煌的。為什麼它有這麼多的東西可以被買法成文創產品,就是因為它的資源是無窮無盡的,基於之前這麼一個小的採訪經歷,我特別想去敦煌看一看。

之所以這麼一個荒涼之地能夠誕生出這麼璀璨的文化,離不開文化交融的背景在裡面。敦煌這個地方最早建立行政區的歷史是漢武帝為了保衛邊疆,在甘肅這個地方,像敦煌、酒泉,武威、張掖,一共是四個地方設郡,從那個時候就開始了敦煌的歷史。

這個敦煌之旅給我的感覺是,這種文化的融合,成就的藝術是非常璀璨的。

我記得樊錦詩老師說過,為什麼敦煌這個地方值得他一生去探索,像他之前的前輩,不管是之前的常書鴻,或者是段文杰都願意留在那個地方,他引用了季羨林老師的話,世界上有四個文明,中國、印度、伊斯蘭,非常博大,敦煌是這四大文明集大成的交匯點,值得窮其一生去探索這個資源。”

丘濂:鄭和下西洋,中國的海上絲綢之路

鄭和下西洋是中國古代規模最大、船隻最多(240多艘)、海員最多、時間最久的海上航行,比歐洲多個國家航海時間早幾十年,是明朝強盛的直接體現。

為什麼當時明朝要派鄭和去航海?丘濂講到因為在明成祖那個時候,他想用一種懷柔政策,用一種厚往薄來的形式,通過這種朝貢體系,能夠跟周邊這些國家,包括中原國家,站在一種比較和平的地緣政治。另外,他很向往唐朝的盛世景象,所以,不管他多麼耗費國庫的資金、人力、物力,也要進行航海的行為。

在海外會發現,不管是新加坡、馬來西亞還是印尼,每個地方都有自己非常狂熱的鄭和迷,包括當地一些研究會,就是因為鄭和其實代表的是國力非常昌盛的時候,而且當成這樣一個偶像人物,國家人民是覺得很自豪的,有一種凝聚力。

中國的海上絲綢之路不像西方的大航海時代,它的地理發現是跟后面的革命、海上霸權有關系的。在明朝之后,閉關鎖國,海上絲綢之路的歷史就結束掉了,中國的海上絲綢之路間接促成了一些文化交流。西方也認識到了,在東方中國這個地方,有這樣一個非常古老的文明古國的存在。我們傳過去的不管是絲綢、茶葉,或者是一些技術,也是給后來他們西方和大航海時代的發展做了一個鋪墊。

《穿越絲路》一書是三聯周刊耗時一年,行程兩萬公裡,足跡踏遍絲綢之路沿線,從歷史、經濟、文明、器物、現場幾個角度,深度挖掘 “一帶一路” 在中國的前世今生,在歷史上產生過的巨大影響,對當下及未來中國的巨大戰略意義。 

(責編:程宏毅、常雪梅)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