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02月13日10:50 來源:西藏日報
2017年工作安排
政府工作總體要求是:在自治區黨委的堅強領導下,以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會精神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和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特別是治邊穩藏重要戰略思想,貫徹落實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談會精神,按照自治區第九次黨代會和全區經濟工作會議部署,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堅持穩中求進、進中求好、補齊短板的工作總基調,樹牢新理念,適應新常態,引領新發展,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為中心,正確處理中央關心全國支援和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國家投資和社會投資、重大項目和民生項目等“十三對”關系,加強項目建設和管理、調整優化經濟結構、發展壯大特色產業、加快美麗西藏建設、全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堅決維護社會穩定,確保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
經濟社會發展主要預期目標是:地區生產總值增長11%以上﹔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長20%以上,力爭達到2000億元﹔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2%以上﹔地方財政收入增長12%以上﹔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10%以上,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13%以上﹔居民消費價格漲幅控制在4%以內﹔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3%以內﹔單位生產總值能耗和碳排放控制在國家核定范圍內。
一、強化民生先動,打贏脫貧攻堅戰
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大力推動產業扶貧,精准實施扶貧貼息貸款政策。統籌安排有勞動能力的貧困人口從事生態保護,支持各類市場主體吸納貧困人口轉移就業。進一步完善土地、生態、教育、金融等扶貧政策體系,實現農村低保線與貧困線“兩線合一”。大力實施“十項提升”工程。堅持易地扶貧搬遷、同步搬遷與新型城鎮化建設相結合,大力推進農牧區小康村建設。深化結對幫扶、產業對接,進一步提高對口援藏扶貧水平。確保完成13萬貧困人口脫貧,20個貧困縣(區)、1705個貧困村脫貧摘帽,易地扶貧搬遷16.3萬人,貧困人口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16%以上。
著力辦好民生實事。加大財政投入,繼續提標擴面,安排300億元,實施33項事關城鄉居民、機關企事業干部職工、農牧區基層干部職工切身利益的重大民生政策。教育“三包”經費標准從年生均3240元提高到3480元。城鎮低保標准從月人均640元提高到700元,農村低保標准從年人均2550元提高到3311元。農牧區醫療制度補助標准從年人均435元提高到475元,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補助標准從年人均420元提高到460元。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補助標准提高到年人均65元,高出國家標准15元。企業退休職工體檢費從300元提高到1000元、新建過渡期福利金月人均60元。農村五保戶補助標准從年人均4740元提高到4940元。“三老”人員生活補助月人均增加50元。邊境一線、二線鄉鎮邊民補助標准從年人均1700元、1500元分別提高到2700元、2500元。安排資金27.5億元,開展強基惠民,改善基層基礎條件,提高基層干部待遇。
大力發展教育衛生文化事業。大力加強學校思想政治工作。堅持雙語教育,加大農牧區雙語幼兒園建設力度。加強教師隊伍建設,實施中小學教學質量提升計劃。推進義務教育薄弱學校改造和標准化建設,啟動高海拔學校供暖工程。完成14個縣(區)義務教育均衡發展評估驗收。辦好內地西藏班校。各地(市)分別集中力量辦好1所中等職業學校。推動西藏特色的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加快建設健康西藏,推進公立醫院綜合改革和醫療衛生縣鄉一體化。深入實施全民健身計劃。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推進文化惠民和廣播電視數字化工程。抓好重點文物保護工程建設,改擴建西藏博物館,建設自治區廣電中心、大劇院和美術館。推進藏醫藥申報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工作。
扎實做好就業和社會保障工作。實施更加積極的就業政策,確保全年城鎮新增就業4.8萬人。多渠道開發提供充足的就業崗位,設立就業創業基金,完善優惠政策,積極引導學生、家長和社會轉變就業觀念,支持和鼓勵高校和中職畢業生面向市場、面向內地就業和自主創業。實施農牧民職業技能提升計劃,培訓農牧民5.6萬人次,轉移農牧區富余勞動力110萬人次,讓更多農牧民在本地發展中就地就業、增收致富。加快實施全民參保計劃,推動基本社會保險制度對適用人群全覆蓋。完善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制度改革配套政策。穩慎推進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制度整合。加強防減災、救災物資儲備能力建設。安排資金6.4億元,加強城鎮棚戶區改造,發放城鎮低收入住房保障家庭租賃補貼。
二、強化項目帶動,全力推動重大基礎設施建設
積極落實國家“十三五”支持西藏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建設項目方案。建成拉薩至林芝、日喀則機場至桑珠孜區、貢嘎機場至澤當高等級公路。開工建設那曲至拉薩、昌都至邦達機場高等級公路,開工建設薩嘎至朗縣、波密至墨脫、瓊結至錯那、獅泉河至普蘭(含札達支線)等公路工程,加快推進昌都至德格、昌都至俄洛橋、川藏公路、拉薩至日喀則、日喀則至吉隆口岸等高等級公路前期工作,具備條件適時開工建設。全力推動拉林鐵路和青藏鐵路擴能改造工程建設,抓緊做好川藏鐵路林芝至昌都至雅安段前期工作。實施貢嘎機場航站區改擴建、應急救援工程。開工建設阿青、葉巴灘、瓦托、金橋水電站,力爭開工建設康工、江達水電站。實施藏中與昌都電網聯網工程,全面啟動74個縣接入主電網工程。推進拉林鐵路供電工程,完成新一輪農網改造升級。加快推進格爾木至拉薩輸氣管線、格爾木至拉薩輸油管線改擴建、阿裡電網聯網工程前期工作。力爭開工建設湘河、宗通卡水利樞紐和卓於等水庫。全面推進電子政務和寬帶進村工程。實現鄉鎮郵政服務網點、具備條件的自然村移動網絡全覆蓋。大力開展“廁所革命”。積極推進高海拔縣城供暖工程。
三、強化市場推動,促進綠色產業規模化發展
以三次產業融合發展為突破,大力發展現代農牧業。積極推動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調整優化糧經飼結構。推動優勢糧食主產區優先發展,加大高標准農田建設力度。大力推廣人工種草,積極推進畜種改良,加快發展現代設施養殖業,提高肉奶產量。深入推進高原特色農牧產品基地建設。大力發展淨土健康產業、生態農牧業。開展農村三權分置改革,推動生產資料有序流轉、入股分紅、適度集中,大力發展農牧民專業合作組織、家庭農牧場和種糧養畜大戶,在資源優勢富集區大力推行規模化、集約化種養殖。完善城鄉商業網點,著力構筑覆蓋城鄉的商貿市場網絡體系和三級物流配送體系。建成685個鄉鎮農牧綜合服務中心。
以園區經濟為重點,大力發展綠色加工業。加強產業園區規劃建設、運行管理。支持拉薩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藏青工業園等園區加快發展。大力發展實體經濟,深入開展“增品種、提品質、創品牌”專項行動,切實把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著力提升特色優勢加工業發展質量。改造提升傳統產業,重點打造唐卡、藏香、藏毯等民族手工業,以醫帶藥推動藏醫藥業加快發展,推廣節能新型牆體材料,合理布局建材業新增產能。培育壯大新興產業,加快清潔能源基地建設,重點開發藏東南水電資源。加快天然飲用水標准體系建設,大力開拓天然飲用水市場。深入實施“互聯網+”行動。
以提升服務為抓手,大力發展特色旅游業。堅持全域旅游理念,堅持暢游西藏目標導向,創新體制機制,加快旅游基礎設施和配套設施建設,提升旅游開放水平,積極建設無障礙旅游區,全力提升旅游行業服務質量和標准。既要補齊基礎設施硬短板,也要解決制度機制軟短板。加快拉薩、林芝全域旅游示范市建設。推進景區精品化試點,加強旅游產品宣傳推廣。推動國內大型旅游企業擴大在藏分支機構覆蓋范圍。定向培養旅游專業人才。力爭全年接待游客2500萬人次以上、旅游總收入370億元以上。
四、強化金融撬動,激活社會資本
深化投融資體制改革。示范推廣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加快建設並公布基礎設施建設融資項目儲備庫。規范建設投融資平台。創建產業發展基金、開發投資基金和發展投資基金。探索建立“一帶一路”西藏股權投資基金。
用好用足用活特殊優惠金融政策。增加金融有效供給,力爭年末貸款余額突破3600億元、增長20%以上。大力發展普惠金融。扎實推進“兩權”和林權抵押貸款。積極推動3至5家企業上市,發行地方政府債、企業債、公司債。加快推進巨災保險制度建設,構建巨災風險分散機制。
完善金融體系。創建金融產業園區。支持設立民營銀行和村鎮銀行,建立健全縣域保險服務體系。推動信用評級、保險中介、資產評估、融資擔保、投資咨詢等中介服務機構發展,加強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優化金融生態環境,確保不發生區域性、系統性金融風險。
五、強化創新驅動,增強社會發展活力
統籌推進各項改革。深化財稅改革,加快層級政府間事權與支出責任劃分改革,完善收入劃分和對下轉移支付制度。推進農村土地制度、林權制度和安全生產領域改革。以國企整合重組為重點,推進國資國企改革。全力推進河長制。推動協調發展,深化牧區改革,召開那曲工作會議。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完善規范權責清單和隨機抽查事項清單。改革市場准入制度,有序實施市場准入負面清單。深化企業“五証合一”、個體工商戶“兩証整合”登記制度改革,開展“証照分離”試點。召開非公經濟發展大會。
有序擴大開放。主動融入“一帶一路”國家戰略,加快建設面向南亞開放重要通道。積極構建環喜馬拉雅經濟合作帶,推動建設岡底斯國際旅游合作區,重點建設吉隆口岸,穩步推進中尼跨境經濟合作區建設。支持粵藏中南亞班列運營。規劃建設拉薩綜合保稅區。加快日喀則物流中心建設。推動央企、援藏省市國企和其他企業入藏投資興業,共建產業合作示范區。大力提升對口援藏工作水平,深入開展醫療教育組團式援藏。加大“請進來、走出去”力度,扎實做好外事外宣工作。
加強科技創新。大力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加強科技基礎平台、科普基地建設。推進拉薩高新區升格為國家級。探索建立人才分類評價體系,大力實施科技創新創業人才計劃、農牧科技創新行動,設立農口院士工作站。建設青藏高原人類遺傳資源樣本庫,啟動第二次青藏高原科學考察。加強衛星遙感應用研究能力建設。依托重大科技專項、重點工程和協同創新中心,培養一批急需緊缺人才。加大專業技術人才隊伍建設力度,研究制定符合西藏實際的執業資格標准和考核辦法。安排資金1億元,大力引進先進實用技術人才,加強農牧民科技特派員隊伍建設。
六、強化環境促動,營造綠色安全和諧氛圍
嚴守生態安全紅線。大力推進國土綠化和新一輪退耕還林行動。完善森林生態效益補償和草原、濕地、水生態保護補助獎勵機制。完成自治區級生態功能區規劃編制,劃定生態保護紅線。嚴格執行礦產資源開發自治區政府“一支筆”審批和環境保護“一票否決”制度,嚴禁“三高”項目。深入落實大氣、土壤、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加強危險廢物集中處置和產生單位環境監管。加強城鄉垃圾污水處理設施建設。做好第二次污染源普查。加強環境監管執法。落實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實施水資源消耗總量和強度雙控行動,加快實施重要區域水土流失綜合防治。規劃建設羌塘藏羚羊·野牦牛國家公園,積極申報珠穆朗瑪國家公園、土林-古格世界遺產。積極配合做好中央環保督察工作。
加強安全生產。全面落實安全生產責任制,推行安全生產職責督查巡查制度。推進地質災害綜合治理體系建設。完善食品藥品安全監管體制機制。積極配合做好全國安全生產大檢查工作。強化道路交通、礦山、建筑、消防、森林防火、危化品、特種設備等重點行業領域專項整治,保持打非治違高壓態勢,堅決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確保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
創新社會治理。旗幟鮮明反對分裂,堅決維護祖國統一和民族團結,嚴厲打擊達賴集團各種分裂破壞活動。堅持依法治理、主動治理、源頭治理、綜合治理,不斷完善黨政軍警民聯防聯控機制。整合共享社會和部門數據,全面推進立體化、信息化社會治安防控體系建設,依法打擊各類違法犯罪活動。繼續深化干部駐村駐寺、城鎮網格化管理、“先進雙聯戶”創建,健全基層綜合服務管理平台。完善多元矛盾調處化解機制,著力優化發展環境。加強實有人口服務和管理。依法管理宗教事務,維護正常宗教秩序。深入開展民族團結教育和民族團結進步創建活動。大力實施興邊富民行動,整合資金60億元,著力加強邊境地區基礎設施、公共服務設施和小康示范村建設,扶持人口較少民族聚居區加快發展。
支持國防建設,深入開展擁軍優屬、擁政愛民和軍民共建活動。推動軍民深度融合發展,做好人防工作,實現國防建設與經濟社會良性互動、協調發展。
上一頁 | 下一頁 |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