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高層動態
分享

照亮現實與未來的明鏡

習近平治國理政關鍵詞(47)·歷史思維

2016年11月14日07:14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學史可以看成敗、鑒得失、知興替。”習近平總書記一向重視對歷史的學習和歷史思維的培養。他認為,重視歷史、研究歷史、借鑒歷史,可以給人類帶來很多了解昨天、把握今天、開創明天的智慧。習近平為何如此重視對歷史的學習、歷史思維的養成?

  重視歷史 了解昨天

  習近平說:“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必須知道自己是誰,是從哪裡來的,要到哪裡去,想明白了、想對了,就要堅定不移朝著目標前進。”他認為,歷史是最好的老師,它忠實記錄下每一個國家走過的足跡,也給每一個國家未來的發展提供啟示。

  他說:“車爾尼雪夫斯基曾經寫到:‘歷史的道路不是涅瓦大街上的人行道,它完全是在田野中前進的,有時穿過塵埃,有時穿過泥濘,有時橫渡沼澤,有時行經叢林。’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証明,無論會遇到什麼樣的曲折,歷史都總是按照自己的規律向前發展,沒有任何力量能夠阻擋歷史前進的車輪。”

  他認為,觀察和認識中國,歷史和現實都要看,物質和精神也都要看。中華民族5000多年文明史,中國人民近代以來170多年斗爭史,中國共產黨90多年奮斗史,中華人民共和國60多年發展史,改革開放30多年探索史,這些歷史一脈相承,不可割裂。脫離了中國的歷史,脫離了中國的文化,脫離了中國人的精神世界,脫離了當代中國的深刻變革,是難以正確認識中國的。

  研究歷史 把握今天

  習近平曾說:“歷史是一面鏡子,它照亮現實,也照亮未來。了解歷史、尊重歷史才能更好把握當下,以史為鑒、與時俱進才能更好走向未來。”

  提起中國古代史,他自豪地說,在我國歷史長河中,許許多多先賢和仁人志士都對高尚的精神追求作出了闡釋。諸如孔子的“朝聞道,夕死可矣”﹔孟子的“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賈誼的“國而忘家,公而忘私”﹔諸葛亮的“鞠躬盡瘁,死而后已”﹔杜甫的“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范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顧炎武的“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林則徐的“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秋瑾的“他年成敗利鈍不計較,但恃鐵血主義報祖國”,等等。

  提起中國近代史,他沉痛地說:“我經常看中國近代的一些史料,一看到落后挨打的悲慘場景就痛徹肺腑!”他說:“歷史是最好的老師,它忠實記錄下每一個國家走過的足跡,也給每一個國家未來的發展提供啟示。從1840年鴉片戰爭到1949年新中國成立的100多年間,中國社會戰火頻頻、兵燹不斷,內部戰亂和外敵入侵循環發生,給中國人民帶來了不堪回首的苦難。僅日本軍國主義發動的侵華戰爭,就造成了中國軍民傷亡3500多萬人的人間慘劇。這段悲慘的歷史,給中國人留下了刻骨銘心的記憶。……隻有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隻有同世界各國一道維護世界和平,中國才能實現自己的目標,才能為世界作出更大貢獻。”

  提起中國共產黨90多年奮斗史,他充滿自信:“歷史告訴我們,95年來,中國走過的歷程,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走過的歷程,是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用鮮血、汗水、淚水寫就的,充滿著苦難和輝煌、曲折和勝利、付出和收獲,這是中華民族發展史上不能忘卻、不容否定的壯麗篇章,也是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繼往開來、奮勇前進的現實基礎。”

  借鑒歷史 開創明天

  習近平認為,今天,我們回顧歷史,不是為了從成功中尋求慰藉,更不是為了躺在功勞簿上、為回避今天面臨的困難和問題尋找借口,而是為了總結歷史經驗、把握歷史規律,增強開拓前進的勇氣和力量。

  他說,中國人民正在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而努力,其中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中的“小康”這個概念,就出自《禮記·禮運》,是中華民族自古以來追求的理想社會狀態。使用“小康”這個概念來確立中國的發展目標,既符合中國發展實際,也容易得到最廣大人民理解和支持。

  “站立在960萬平方公裡的廣袤土地上,吸吮著中華民族漫長奮斗積累的文化養分,擁有13億中國人民聚合的磅礡之力,我們走自己的路,具有無比廣闊的舞台,具有無比深厚的歷史底蘊,具有無比強大的前進定力。”在紀念毛澤東同志誕辰120周年座談會上的講話中,習近平如是說。(記者 嚴 冰)

(責編:黃瑾、楊麗娜)
相關專題
· 學習路上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