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綜合報道
分享

大美與大愛

陳平原

2016年11月02日15:12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金秋十月,我有機會隨中央文史研究館採風團走訪四川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因課程耽擱,錯過了理縣與馬爾康市,隻好直扑小金縣的四姑娘山鎮。

  之所以強調金秋十月,除了季節好,風景美,更因今年九月底,巴朗山隧道建成通車,從成都到四姑娘山鎮,全程隻需三小時。自汶川大地震發生,加上隨后好幾次山洪泥石流的襲擊,這條貫穿高烈度地震帶的公路,曾經坑坑窪窪,讓游客望而生畏。如今路好走了,大批游客聞風而動。管理局的領導告知,現在擔心的是小鎮的接待能力問題。此地原名日隆鄉(鎮),2013年方才更名,其思路一如雲南中甸改名香格裡拉,安徽徽州改稱黃山,都是為了發展旅游業。那條刻意打造的民族風情街,到處都是嘉絨藏族的建筑及裝飾風格,可惜尚未完工。沿途的路燈還在安裝中,但小鎮的規模已經初顯。再過一年半載,這裡將會是很好的旅游勝地。

  要說旅游資源,四川阿壩得天獨厚。中國的世界自然遺產,阿壩佔了三席——九寨溝、黃龍加上四姑娘山——后者嚴格意義上應該是“臥龍、四姑娘山、夾金山脈”。后起的四姑娘山,名氣本不及九寨溝與黃龍,再加上入選世界自然遺產不久,就碰上了汶川大地震。蹉跎好幾年,如今方才恢復元氣,開始真正發力。

  在四姑娘山鎮住下來,連續三天,游走雙橋溝、長坪溝與海子溝,左觀右看,不時抬頭遙望晶瑩俊秀、風姿綽約的四姑娘山,確被層出不窮的美景震懾住了。除了拍照、贊嘆與眩暈,似乎沒有更多語言交流的必要。

  一夜雨雪,四姑娘山顯得更為嫵媚。雖說山頂終年積雪,可太陽一出,視覺效果大不一樣,真的是“朝肥暮瘦”。這裡的天氣說變就變,在雙橋溝我們躲過了中雨,在長坪溝則遇上了冰雹。好在這裡的冰雹個頭小,隻比米粒大一點,躲在大樹底下,觀看東邊日出西邊雹,也蠻有趣。

  長坪溝我隻走了七公裡棧道,外加開始上坡的二道坪、唐柏古道,來到了枯樹灘,欣賞一陣美景,就開始打道回府。沿途不時閃過背著行囊、意氣風發的徒步旅行者,讓我自慚形穢。穿越長坪溝據說是中國十大經典徒步線路之一,但我既無體力,也沒時間,隻好“坐觀垂釣者,徒有羨魚情”。臨到出口處,忽聞喜鵲聲,不知誰家好事近。

  在這高原上行走,抬頭雪山,俯首溪流,固然很愜意,但同行多年長,不敢逞能。邊走邊看,其實也是為了節省體力。從溝谷到山頂垂直帶譜明顯,一日可見四季景觀,這我曉得。可除了鳥語花香,千余種野生動物,我沒見到﹔諸多珍稀高山植物,我又不懂。只是雙橋溝那高達十幾米的沙棘,虯曲蒼勁,扎根於河床石礫地,屹立在蒼茫天地間,猶如巨型盆景,實在壯觀﹔還有就是屬於國家二級保護植物的岷江柏木,蒼翠蔥郁,挺拔在長坪溝棧道兩側,竟然很容易撫摸到。一路上問東問西,不外遵從古訓,“多識於鳥獸草木之名”。

  據說此地五千米以上的雪山共有數十座,隻不過這四座毗連的山峰最為高挑出眾,陽光下格外迷人,於是被命名為四姑娘山。導游依慣例談起了民女抗拒惡霸,最后變成仙女峰的故事——這比書上說的四位美女保護大熊貓還是好些——幸虧很短,幾句就帶過了。過去說“戲不夠,神來湊”,近年發展旅游業,也有這個趨勢。到風景名勝區游覽,最怕沒完沒了的關於神仙、帝王以及才子佳人的神奇傳說。其實,大自然鬼斧神工,足夠你欣賞的,用不著太多大同小異而又牽強附會的神仙故事。面對如此雄奇壯闊的美景,真的是“欲辨已忘言”。

  從天高雲淡的四姑娘山鎮一路爬坡,穿越不久前通車的巴朗山隧道,馬上進入一個新天地,雲山霧罩,十米外不辨方向。一路下滑,彎道多多,看得我等膽戰心驚。好不容易峰回路轉,來到了位於臥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中心地帶——汶川縣耿達鎮。

  聞名中外的臥龍自然保護區,創建於1963年,雖說有很多珍稀動植物,但還是以“熊貓之鄉”廣為人知。每天前來觀賞那些成年的、半成年的、未成年的大熊貓的科學家及游客絡繹不絕,聽講解員談論大熊貓的習性以及該基地如何攻克大熊貓養育三大難題,我很有興趣﹔但我更關心的是大熊貓野化訓練——如何幫助其重新融入大自然,而不是老死於動物園。隻靠人類的精心養育與孩子們的掌聲鼓勵,或者作為國家外交親善的禮品,是不足以完成此使命的。好在管理局的朋友很專業地打消了我的疑慮。

  記得汶川大地震的諸多報道中,曾提及臥龍保護區的大熊貓一死一失蹤,其余的得到了安全轉移。想象中,此地受災應該不太嚴重。到了這裡才知道,那次天崩地裂,對保護區的打擊是毀滅性的,經濟損失嚴重。因此,才有了今日耿達鎮上的大幅廣告牌:“香港同胞有大愛,熊貓故鄉展新顏。”這可不是說著好玩的,香港特區政府總共援建臥龍自然保護區二十三個項目,投入資金十四億多元。汶川大地震時,我正在香港中文大學教書,曾目睹香港民眾踴躍捐款的場面。只是那些捐款另有用途,並非此大熊貓基地援建項目。

  四川特大地震的援建工作,中央統一指揮,各省對口援建,廣東負責受災最嚴重的汶川縣。任務進一步分解,各地市負責援建一個鎮,臥龍大熊貓基地所在的耿達鎮,恰好分給了我的家鄉潮州市。放下行李,竟然發現村口有“廣東潮州新村”的牌子,讓我大為驚訝。管理局的朋友一聽說我是潮州人,馬上講述了一大堆援建故事,還有他帶隊回訪潮州時的見聞。可惜他詢問的那幾位援建干部的現狀,我不清楚,無以為應。不過,聽他這麼如數家珍地談論前來幫忙的潮州同鄉,我還是很得意。

  參觀“5·12”汶川特大地震震中紀念館,重溫那些撼人心魄的場景,也體驗了地震時的狀態。不過,最讓我感動的,是一位小學老師的故事。當群眾徒手搬開垮塌的映秀小學教學樓的一角時,看到眼前的一幕:張米亞老師跪扑在地上,雙臂緊摟著兩個孩子,孩子還活著,而他已經氣絕。由於緊抱孩子的手臂已經僵硬,救援人員隻得含淚將之鋸掉,才能救出孩子。生死關頭,瞬間的反應,很能體現教師的職責與精神。

  映秀鎮的“四川汶川特大地震漩口中學遺址”,是整個汶川大地震中唯一保留的大型遺址,吸引了很多人前來參觀憑吊。不同於一般意義上的“殘垣斷壁”,那些原本整齊的五層樓,或扭曲變形,或整體陷落,可以想象地震爆發的威力。正前方破裂的漢白玉大鐘,停留在2008年5月12日14時28分,指向天崩地裂的那一刻。廣場上,不斷有民眾前來默哀、獻花,繞場一周,氣氛很是肅穆。

  八年過去了,今天的映秀鎮,“山水相映,景色秀麗”,很像富裕且有情調的江南小鎮。每天有民眾從四面八方趕來,既向地震中遇難的生靈致意,也借此釋放緊繃的心情。我到的那天,恰逢熊貓節,小鎮上彩旗飄揚,人群熙熙攘攘,若不是地震遺址及紀念館的存在,很難想象此地曾遭遇人力無法抗拒的滅頂之災。

  面對變幻莫測的大自然,人類必須保持某種敬畏之心。我們能做的,是盡可能地順應自然,因勢利導﹔或在災害來臨時,同心協力,盡可能減少損失。單就山川而言,壯美與奇絕,往往意味著地質結構的不尋常。越是令人贊嘆的美景,越可能潛藏著某種危險。人與大自然和諧相處,說起來容易,其實很難。因為,驕傲的人類,常習慣於以自我為中心。隻說“美景”,而忘記其潛在的風險,便是一例。

  記得學界曾有爭論,克隆技術是否能夠拯救大熊貓,若做得到,還需要花那麼多錢去精心保護嗎?正反雙方都是科學家,我沒有插嘴的能力。不過,我的想法很幼稚——保護這些笨拙的大熊貓,不純粹是科學技術問題,很大程度上,那是在保護我們人類的愛心。

  四姑娘山的美景,臥龍大熊貓的憨態,以及映秀重建的汗水,三者或許有某種共通性,那就是天地的“大美”連著人間的“大愛”,二者都值得認真呵護。


  《 人民日報 》( 2016年11月02日 24 版)
(責編:姜萍萍、程宏毅)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