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少華 夏子傑 雷龔鳴
2016年08月10日07:38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 |
|
![]() |
常態化 |
![]() |
找准病灶 |
![]() |
痛打 |
![]() |
“回頭看” |
監督,是一個現代政府運行過程中的常態。如何有效監督,一直是各國政府致力於解決的問題。在人類制度探索的“中國方案”裡,有效監督是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
十八大以來,中國在監督形式和措施上,始終不斷創新。既有引起廣泛關注的巡視制度,也有類型多樣的督查。
這些直接由黨中央、國務院派出的監督隊伍,以獨特的方式確保著改革發展行進在正確道路上。而中國,也在監督中不斷前行。
直指真問題
經黨中央、國務院批准,2016年第一批中央環境保護督察工作於7月全面啟動,截至7月19日,8個中央環境保護督察組已全部完成督察進駐。
根據《2016年第一批中央環境保護督察進駐一覽表》,各地環保督察進駐時間為1個月左右,被督查地方包括內蒙古自治區、黑龍江省、江蘇省等8個省(區、市)。
根據環保部7月19日發布的《2016年第一批中央環境保護督察工作全面啟動》文件,環境問題、環境惡化趨勢、環保不作為、亂作為、黨政同責、一崗雙責,都成為督察的“重點”,直指環保“真問題”。
而在此前,中央環境保護督察組已於5月3日向河北省委、省政府進行反饋。這是這項制度建立以來的首次。
“環境保護工作壓力傳導不到位”﹔“違法違規上馬項目問題突出”﹔“部分重點工作推進不嚴不實”﹔“部分區域環境質量急劇惡化”……人們很容易從措辭嚴厲的環境督察中,聯想到巡視。
人們很早就注意到,在中央巡視組通報中,用詞通常極為嚴厲。“以權謀私”、“黑洞”、“關聯交易”、“權力尋租”、“買官賣官”、“搞團團伙伙”等說法,早已成為常見詞。而針對具體問題的說法,如“評獎中存在暗箱操作”、“謊報”、“放任管理”、“靠船吃船”、“虛構業務往來”、“退而不休”等說法,也在輿論場引起很大反響。
用語針對性強,已經成為十八大以來監督的常態。而在這背后,是瞄准真問題的決心。
“向被巡視地區、單位反饋時,要直指問題,一五一十把問題抖摟出來,根本不要搞任何遮掩,責成其認真整改。”這是習近平總書記聽取2014年中央巡視組首輪巡視情況匯報時提出的要求。
巡視制度的有效探索,最終形成了2015年8月3日起施行的《中國共產黨巡視工作條例》,將已有的先進經驗制度化、固化。
而在制度成型后,巡視工作的開展更是進入了常態化階段。十八屆中央第十輪巡視工作於6月22日正式啟動。截至7月6日,第十輪巡視已全部進駐完畢。
據悉,此次中央第十輪巡視將對包括全國人大機關黨組在內的32個單位黨組織開展專項巡視,同時還將對天津、江西、湖北、河南等4省市進行“回頭看”巡視。
問責到人
近日,中央第二環境保護督察組正式進駐黑龍江省開展工作,至此,8個中央環境保護督察組全部完成督察進駐,分別對內蒙古、黑龍江、江蘇、江西、河南、廣西、雲南、寧夏等8個省(自治區)開展環境保護督察工作。
據悉,從7月12日本輪環保督查開始,中央督察組進駐的20多天裡,問責之風已然席卷各省。各省都有多名相關責任人被問責,所查出的違法企業以及問責的責任人均以數百計。
例如,中央環境保護督察江蘇組已分8批向江蘇省交辦522件環境信訪問題。目前江蘇省已辦結219件,對110家企業責令整改,關停取締違法企業46家,立案處罰162家,行政約談65起,問責27人。
而8省(自治區)已對相關單位分別採取了責令立即改正、限期整改/停產整改、立案處罰、查封扣押、取締關停、立案偵查、約談、問責等措施。
事實上,追責到人,早已成為中國監督的常態。在歷次國務院督查中,最終很多問題,都具體到了相關責任人身上。
“為了國家和人民的利益,督查不要怕得罪人!督察組下去要擔負這個責任,該辦就辦!”在2015年5月13日的國務院常務會議上,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就針對開展重點督查問責,明確表達過要問責到人。
針對督查和跟蹤審計發現的庸政懶政怠政和不作為問題,在2015年開展的國務院第二次大督查中,涉及財政資金沉澱、土地閑置、重點項目建設拖期、保障房閑置、民生項目資金大量結存、重大安全生產隱患整改不力等一批突出問題的責任人受到嚴肅處理。據統計,大督查結束后,有將近1500名干部被問責。
觀察人士認為,這些對於正處於全面深化改革攻堅克難階段的中國來說,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越是在這個時候,越要加大查處力度,不折不扣抓落實。”國家行政學院教授竹立家告訴本報,“通過加強執紀問責,對不作為亂作為等違法亂紀問題追責到事,落實到人,確保各項政策落到實處,才能確保改革落地見效,推動改革深入發展。”
約談也是一種重要的監督方式。據統計,在2015年國務院大督查情況通報中,國務院責成財政部、國土資源部、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安全監管總局、扶貧辦等5個部門,對2015年相關工作存在突出問題的7個省級政府職能部門和6個地市政府主要負責人開展督查約談。
獎懲分明
“要錢給錢、要地給地、還‘免督查’。”2016年新年伊始,河南省漯河市收到了國務院發來的“大禮包”。作為在2015年大督查中被表揚的地區,漯河市用自己的實際成效贏得了看得見的實惠。
在國務院常務會的表揚名單中,一共包含50個地區,其中4個省市去年在推進棚戶區改造、重大項目建設、盤活資金存量和閑置土地上做得不錯﹔20個地市和20個縣區在落實重點政策成效比較明顯﹔此外還有6個省級政府部門在被督查發現問題后的落實整改比較到位。
能通過大督查的地方,迎來的將是發展的福利。
首先,被表揚的地區在2016年將實行免督查,“信任也是一種獎勵”﹔其次是放權,這些地區的企業在申請發行企業債時的審批環節會減少,提高發債效率﹔第三是給錢,國家將對這些地區的重點項目給予額外的資金支持,督察組收回的沉澱資金也要全部獎勵給這些區域﹔最后一條同樣優惠,這50個地區可以相應地增加建設用地的計劃指標。
“督查要建立獎懲並舉機制,結合‘干部能上能下’制度,要讓多干事、能干事、願干事的干部‘上’來,激發各地競相推動科學發展。”李克強在今年首次國務院常務會議上說。
去年以來,國務院持續通過督查推動重大決策部署和政策措施落實,既對各項工作中的問題進行問責,也通過獎勵刺激,充分肯定了各地、各部門主動積極開展工作取得的成效,也嚴令整改政策實施中的落地難、不作為等問題。
此外,對於在開展督查過程中發現的好經驗、好做法,也積極表揚並進行推介。
例如,山西省晉中市實行“一項一表、一項一策”精細管理,以86個示范性和引領性項目建設,帶動全市重點項目建設和投資平穩增長﹔吉林省遼源市設立東北襪業大學生創業園,大力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截至2015年底共吸引2000多名大學生創業就業,直接間接帶動1萬余人就業﹔河南省長葛市實施“互聯網+”行動計劃,企業電子商務應用率達到70%,從業人員突破2萬人。在2015年國務院大督查情況通報中,都對這些做法給予了充分的肯定和表揚。
件件有回音
推動政策落實的“最后一公裡”,是十八大以來,中國制度落實的鮮明特點。
對接受巡視、督查等的各部門而言,這意味著要明確責任,立行立改,確保事事有回復、件件有回音。
2015年的國務院大督查過后,各地交出的“成績單”很能說明問題。
在國土資源方面,截至2015年底,全國共處置閑置土地85.4萬畝,佔閑置土地總量的81.3%,處置比例比大督查時提高了58.3個百分點。大督查時處置閑置土地進度較慢的9個省(區、市),閑置土地平均處置比例也從25.2%提高到93.5%。
在財政審議方面,2015年9月,跟蹤審計發現的5個市縣閑置5.75萬套保障房問題,可在2016年上半年達到分配入住條件。2015年1月—12月全國提取住房公積金10989億元,同比增長44.6%﹔結余資金由2014年底的1.1萬億元,下降至7456億元。
對巡視與督查結果的重視,也體現在形式上。例如,在中央環保督察組通報意見時,河北省委、省政府領導班子成員及各有關部門主要負責人都參加,省委書記作表態發言。這在觀察人士看來,代表著被督查單位對問題的重視,也意味著接下來解決方案的提出順理成章。
而在各地,針對如何完成督查中發現的任務,也出了不少實招。
在廣東茂名,該市市委、市政府今年的165項重要事項和168個重點督查項目的推動多了一個強勢動力:輿論監督。今年3月16日,茂名市委、市政府發布文件鼓勵加強輿論監督,倒逼決策部署落實。不到兩個月時間,近百篇報道聚焦該市項目落地、路網建設、生態文明、社會治安等30多項重要工作。
在浙江省浦江縣,各支部明確時間表、路線圖和責任人,問題逐一落實整改,不遺漏,不逾期。短短30天時間,浦江縣1200個黨支部第一稿問題清單已全部上交,自查問題包括機關在職黨員是否做到文明停車、文明養狗,農村黨員是否做到聯系農戶、帶頭示范等。
事實上,正在進行中的環保督查,也有不少措施不斷出爐。例如,截至8月2日,黑龍江省哈爾濱市已對環境信訪舉報事項辦理情況進行了11次通報。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