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泓冰
2016年08月05日16:26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 |
|
《新英漢詞典》《英漢大詞典》《中華漢英大詞典》《21世紀大學英語》……在中國,凡是做翻譯或從事英語研究和教學的人,或是關注人文領域狀況者,幾乎無人不知陸谷孫先生﹔即或不知其名,讀過大學與學過英語的普通人,也大都用過這幾本詞典及大學教材。
7月28日下午,77歲的陸谷孫先生去世。8月1日下午,在上海龍華,親朋、同事同行、學生和敬慕他的人們,最后送他遠行。他擁有著名翻譯家、散文家、莎士比亞學者、復旦大學杰出教授、國家級教學名師、首屆全國師德標兵、全國政協委員等諸多頭銜,但最廣為人知的,非“雙語詞典編纂家”莫屬。
“編詞典就像做廚子”
獨居的桌面上有好幾盒藥,加上一堆堆《中華漢英大詞典》校樣,一頁頁筆跡密密麻麻的書稿。在突發腦梗辭世之前,這就是這位77歲老先生的生活和工作狀態。陸谷孫的大弟子、復旦大學外國語言文學學院教授談崢說,老師曾斷斷續續表達:要趁有生之年,把這部書做成——“他真是太拼了,很傷身體。”
陸谷孫先生曾在一篇文章裡回憶說,“文革”后第一次評職稱,他跳過講師、被破格提拔成副教授,部分原因在於他是“《新英漢詞典》主要設計者和定稿人之一”﹔而在1993年被復旦大學老校長謝希德等專家力排眾議聘為博導的理由,則是他主編的《英漢大詞典》是學校獲得國家社科一等獎的兩項成果之一。
在上世紀60年代開始編寫、1975年出版的《新英漢詞典》,因為編纂者的嚴謹和堅持,沒有隨著“文革”結束而落伍,反而成為中國的當代經典詞典品牌,經過幾次修訂,創下超過1200萬銷量的紀錄。
《英漢大詞典》1975年啟動編纂,到1991年兩卷出齊,收錄詞條20萬,共5000頁,近2000萬字。陸谷孫教授回憶說,因為怕吹散卡片,那幾年酷暑都慎開電扇,不論是寒暑假還是大年三十,編者總在殫精竭慮地編寫、審改、校對每一個條目,“常因一名之立而旬月躊躇”。他自己為集中精力,一不出國,二不另外搞書,三不在外固定兼課,甚至連最愛的莎士比亞研究都幾近放棄。
“累土而不輟,丘山崇成”,在《英漢大詞典》序言結尾,陸谷孫這樣說。他還在樣稿最后畫上“ZZZ”代表自己終於可以放心睡覺了。然而很快,他又懷著更大的“野心”,啟動了更大規模的《中華漢英大詞典》的編纂。這部詞典編寫已歷十五載,去年8月上部首次出版,收單字條目超過2萬條,復字超過30萬條,成語超2萬條,釋義50余萬條。
編纂詞典被業內人士稱為“無害的苦役”,非通儒大哲不能為。但在晉級、評職稱時不能算作科研成果,又因需要多人多單位合作,參與編寫者多是兼職也未必能獲大力支持。因此,做不做得好,更多取決於編纂者的學術功力和立場態度。
陸谷孫既有功力又有文化自覺。他曾說:“編詞典就像做廚子,受不了做飯做菜的熱氣,就不要輕易進詞典編纂的廚房。”
“一江流過水悠悠”
歷史學者葛兆光教授目睹70多歲的陸谷孫編校雙語詞典的辛苦,同時也說他樂在其中,常常說起“他想到一個對譯中文俚語成語典故的絕妙英文表達,就張開嘴大樂,對於英漢之間的‘轉換’,他真的是樂在其中”。
“語詞是音像生動的詩畫,是引人入勝的故事,是曲折有致的史話,是確鑿可信的科學,其中的甘美我們在編纂《英漢大詞典》的過程中反復咀嚼,多少領略到一些。”陸谷孫曾這樣說。
他是享有國際聲望的英美文學研究專家,尤以莎士比亞研究著稱﹔也是我國著名的翻譯家和散文家,有《一江流過水悠悠》《格雷厄姆·格林文集》等作品,早年還曾英譯王世襄先生的《明式家具》等作品。
他是復旦大學最受學生歡迎的好老師,“每堂課至少要讓學生笑三次”﹔也是能觸動人心的演講者和散文家,輯有《余墨集》《余墨二集》,因其真知灼見和幽默鋒芒而傳播甚遠。
他是年輕英語研究者們眼裡的“技術帝”。70多歲的他,不光在詞典書稿每一頁校樣上都留下密密麻麻的修改意見,被戲稱為“打翻墨水瓶”﹔還在網上與年輕人討論“任性”“你懂的”“代駕”等網絡流行詞怎麼翻譯,給出的答案讓那些90后們都折服,知道了什麼是“中國的英語大師”。
在陸谷孫看來,這些都是為了“留住我們的精神線索”,再辛苦,也值得堅持。他以英語大師的身份演講,希望打破語言疆界,讓年輕人對母語心存敬畏與熱愛,感受中文之美。啟動主編《中華漢英大詞典》這樣注定要耗盡余年心力的大工程,也是為了幫助外國人和年輕的中國讀者了解中國的傳統與文化。惟其如此,他才冥思苦想,要為很多從來沒有人翻譯過的漢語成語、熟語、諺語、歇后語和名人,“多搞出幾種譯法”﹔才能做到凡與學術無關的商業活動邀請一律不去,高大上的榮譽頒獎禮也不願出席,寧可幽居光線不明的“洞府”。
“身雖囿核桃,心為無限王” 出自莎劇中哈姆雷特之口,是陸谷孫一生向往的境界。而今,沒有了身囿形役,他已真的進入了無限。
人物速寫、制圖:蔡華偉
《 人民日報 》( 2016年08月02日 24 版)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