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故事工作室:歷史性趕考的嶄新答卷

記者  嚴  冰  陳振凱  柴逸扉

2016年08月04日08:34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手機看新聞

 

“60多年的實踐証明,我們黨在這場歷史性考試中取得了優異成績。同時,這場考試還沒有結束,還在繼續。今天,我們黨團結帶領人民所做的一切工作,就是這場考試的繼續。”

7月1日,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對中國共產黨的歷史性“趕考”做了總結和展望。

提起“趕考”,你會想起什麼?

可能是一個書生攜囊負笈,趕到京城參加殿試,然后金榜題名的場景。

而對於一個執政黨來說,“趕考”的內涵遠比這些廣泛,而且難度更大、意義也更深遠。

中國共產黨“趕考”之說,源於67年前。1949年3月23日上午,黨中央從西柏坡動身前往北京時,毛澤東同志說:“今天是進京趕考的日子。”

“趕考”,一定要考好,黨暗下決心。

無論書生趕考還是政黨“趕考”,“考生”“考官”“考題”都是“趕考”的三要素。

從1949年新中國成立以來,作為“考生”的中國共產黨,在“考官”人民群眾面前,參加著一場接一場的考試。“考題”變化萬千,都是對執政黨的考驗﹔而答卷分數的高低,則由人民群眾評判。

60多年來,歷史性“趕考”經歷數個重大階段,“考題”再難,答卷也要努力讓人民群眾這位“考官”滿意。

鄭永年,新加坡國立大學的中國問題專家,這樣看待歷史性“趕考”中的答卷:

改革開放之前,中國共產黨考出了農村包圍城市這一獨特的中國革命道路,考出了以毛澤東為核心的黨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第一次歷史性飛躍的成果——毛澤東思想,考出了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人民當家作主的社會主義新中國。

改革開放新時期,中國共產黨以“趕上時代”為使命踏上新的“趕考”路,考出了日益生機勃勃的中國,考出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又一次歷史性飛躍的成果——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考出了世界第二大經濟體。

以中共十八大為標志,中國共產黨從新的歷史起點出發,開始了新的歷史性“趕考”。

“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

2012年11月15日,在新一屆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記者的見面會上,剛剛當選中共中央總書記的習近平這樣說。

新時期,“考題”有了新的形式,還給“考生”增加了難度: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改革進入深水區,法治建設任重道遠,輿論格局日趨復雜……在國內,“中等收入陷阱”檢驗著“考生”的智慧。

國際上,世界形勢繼續發生深刻復雜變化,不穩定不確定因素明顯增多,中國發展的外部環境並不輕鬆。釣魚島問題、南海問題、“薩德”系統在韓國部署、TPP協定有意避開中國……個別國家憂懼中國實力增強,通過各種手段對中國進行干擾、圍堵。

面對變化的“考題”,“考生”不僅要掌握解決新問題的能力,還要打起十二分精神,來不得絲毫自滿和鬆懈。

2013年7月11日,習近平來到“趕考”始發地西柏坡,在同縣鄉村干部和群眾座談時鄭重地說:“從實現‘兩個一百年’目標到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我們正在征程中。‘考試’仍在繼續,所有領導干部和全體黨員要繼續把人民對我們黨的‘考試’、把我們黨正在經受和將要經受各種考驗的‘考試’考好,努力交出優異的答卷。”

行百裡者半九十。此時的中國,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但更應保持清醒頭腦,解決好在“趕考”中遇到的各種復雜問題。

復雜問題如何解答?十八大以來,中共如何“趕考”?這些都能在“新理念”“新實踐”中找到答案——“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四個全面”戰略目標、新發展理念、“一帶一路”、精准扶貧、創新驅動、八項規定、兩學一做……

解決問題的思路和方法,在這些“熱詞”裡,在一樁一件實事中,在8800多萬中共黨員的一言一行裡。

(責編:姜萍萍、常雪梅)

我要留言

進入討論區 論壇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精華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