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綜合報道
分享

大型革命歷史題材電視劇《毛澤東三兄弟》雄渾大氣  細致入微

小  苗

2016年08月01日10:24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大型革命歷史題材電視劇《毛澤東三兄弟》日前在中央電視台電視劇頻道推出。該劇是為紀念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推出的作品。全劇用雄渾大氣又細致入微的筆觸,講述了毛澤東、毛澤民、毛澤覃三兄弟從1921年到1945年間走過的革命征程以及情感故事。這部主旋律大戲由毛澤東嫡孫毛新宇擔任總顧問,著名導演李舒執導,王斑、孫遜、吳迪、孫寧等演員聯手演繹。著名評論家李准認為,該劇是重大革命歷史題材電視劇中帶有探索性的作品,做出了新的嘗試。

聚焦偉人家庭生活

領袖人物真實可親

這部作品跟以往表現領袖人物的電視劇不同,在於把重大歷史事件作為背景,更多地將視角轉向毛澤東的家庭生活,使全劇既有領袖人物的胸懷、情懷,又有他家庭的紅色革命史。這是重大革命歷史題材創作不斷拓展取得的一個新收獲。領袖人物變得更加真實可信可親。李舒說,這部劇就是希望以“平視”的視角去看待一代偉人所走過的革命歷程,將毛澤東真實還原成一個胸懷救國大志的有為青年。

該劇還成功塑造了“毛家三兄弟群像”。著力刻畫了三兄弟不同的性格特征和革命經歷,大哥毛澤東的沉穩剛毅、二哥毛澤民的持重內斂、三弟毛澤覃的陽光青春,在劇中各有表現。在風雨飄搖的大時代,毛家三兄弟在革命道路上的相互扶持、前赴后繼更是這部劇最感人至深的地方。毛澤東三兄弟的成長歷程充滿坎坷,也呼應了那個歷史階段中國革命歷史的波瀾起伏。全劇著力刻畫了毛澤東平凡但是偉大的人格,寫出了血肉之情以及夫妻之情。

總監制王鵬舉將這種敘事角度的改變和創新,概括為“從寫革命歷程中的人,到寫人在革命歷程中”。

有專家指出,以往,我們在很多作品中看到的,都是作為領袖的毛澤東,側重於他的決斷、指揮、領導能力和政治智慧遠見,這一次,毛澤東和他的兄弟們被盡可能還原成一個真正的人,一個兄弟,丈夫,父親。比如,毛澤東是農民的兒子,是大哥,也是有情義的丈夫。讓我們感悟三兄弟的革命歷程和中國革命的歷程息息相關,相互印証。並且突出了毛澤東作為老大,如父母一般的情懷,比如他可以動不動訓斥三弟,指導二弟,這跟他的家庭背景有關,父親早逝,長兄如父。他對兩個弟弟義不容辭地擔負起指導教育的責任。這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體現。

作品對毛澤東、毛澤民的幾次婚姻,也沒有刻意回避,極為難得。毛澤東和楊開慧、賀子珍的婚姻,毛澤民有過小腳妻子王淑蘭,有過錢希均、朱丹華等。這沒有影響領袖人物的高大,反而顯得更真實可信。

主創人員精益求精

以細節打造歷史質感

在這部劇中,無論是飾演毛澤東的青年演員王斑,還是出演毛澤民、毛澤覃的孫遜和吳迪,都是第一次挑戰偉人形象。對於這種特殊的傳記題材,啟用沒有相關經驗的演員,演員的壓力不小,制片方的壓力也很大。

總制片人王兵說,選擇王斑來演毛澤東,主要因為外貌上的形似以及演員自身的表演風格與這一角色非常契合。由於王斑是話劇演員,有舞台上扮演角色的氣場,而毛澤東這個角色需要表現出天生的偉人氣度。所以,戲中王斑雖然保留了話劇表演“端著”的架子,但不會讓人覺得假,反而覺得毛澤東就應該是這樣的。

王斑說,飾演毛澤東“既要濤聲依舊,也要與時俱進”。在接拍這部劇后,他閱讀了大量毛澤東的書籍、詩詞,也觀看了以前的相關影視作品,這讓他時刻處在狀態中,無論是戲上戲下,都始終拿著那股勁兒。

劇中的毛澤東在角色設定上也有突破。這部戲中的毛澤東,是發怒次數最多,也是流淚次數最多的一個。王兵說:“毛澤東性格強勢的一面和他的家庭背景有關,父親早逝,長兄如父,他就是家中的頂梁柱。安排哭戲是因為親人犧牲,毛澤東流露出常人的情感,這不是對領袖形象的貶低,恰恰是一種褒揚。”毛澤民和毛澤覃這兩個角色以往的影視劇涉及較少,是觀眾的興趣所在。劇中也有意把這兩個角色的戲表現得更有意思。

為了復原歷史質感,該劇特別注重細節呈現,這不僅表現在取景、道具或者影像的年代感上,還體現在編劇的細節安排上。比如當毛家三兄弟在長沙時,楊開慧在門口放了面鏡子,讓人想起了整風運動中毛澤東說的“照鏡子、整衣冠、洗洗澡、治治病”這段話。為了藝術化地復原歷史氛圍,該劇在用光上極為講究。這部戲的光色以暗以淺為主,符合當時的時代背景。但是當鏡頭回到韶山的時候,青山、稻田又是明麗漂亮的,這是要給大家心理上的舒緩。這部戲去了湖南、江西、浙江、陝西、北京等6個省市拍攝,大部分場景都是在舊址實地拍攝的。

注重歷史文化思考

兼顧各個層面觀眾

“這是一個從波瀾壯闊的革命史中走出來的家庭,把他們的成長、奉獻、犧牲拍好了,讓他們的人格力量和民族氣質散發出來,讓現在的人們有所感悟,明白我們這個民族應該怎麼做,才能贏得這個世界對中華民族的尊重。同樣,也隻有把這種民族精神推向世界,世界才能真正認識你,了解你,才能真正地尊重你。”在王鵬舉眼裡,創作具有重大社會價值的革命歷史正劇是影視工作者應當承但的責任。

近年來,隨著互聯網播出平台的逐漸走強,不少制作公司調整了自己的規劃布局,面向“90后”、“00后”的年輕題材、大IP改編運營,成了不少公司的主攻方向。王鵬舉認為,電視劇的觀眾並不僅僅是城市裡的“90后”、“00后”,還有中年人、老年人,還有數以億計的廣大農民。他們是沉默的一群,不會迅速在網絡上發聲,但不代表他們沒有需求。“即使是為年輕人創作,我們要適應年輕人的收視習慣、節奏,但也不能盲目迎合。歷史、文化的思考不能缺位,主流價值觀不能缺失,這是影視人基本的責任。”

(責編:常雪梅、程宏毅)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