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謀福祉為人民【3】

——從一組紅色革命舊址鏡頭看中國共產黨人的不懈追求

2016年06月30日16:33    來源:解放軍報    手機看新聞

  尋訪·李大釗紀念館

  用如磐信仰再造青春中國

  ■記者 宋 歆 通訊員 馬曉川

  沖決歷史之桎梏,蕩滌歷史之積穢,挽回民族之青春,是中國共產黨的創始者們覺醒、奮斗,乃至不惜慷慨赴死的信仰之所存。

  自1840年以降,神州陸沉,國土淪喪,“中國的苦痛與災難,像這雪夜一樣廣闊而又漫長”。

  吶喊,總會在壓迫最深重時迸發﹔希望,總會在信仰最堅韌時涌動。

  中國馬克思主義先驅,正是在這樣的雪夜開始覺悟,開始行動。

  盛夏時節,我們來到位於渤海之濱的河北唐山樂亭縣,這是李大釗先生一生眷戀的故土。分布全縣的大釗路、大釗廣場、大釗公園,仿佛也在無聲訴說故鄉人民的追思與敬仰。

  大釗路覓園街1號,便是蒼鬆翠柏掩映下的李大釗紀念館。自廣場拾級而上,38個台階,寓意著先生38年短暫而壯烈的人生。1927年4月28日,北洋政府不顧社會輿論的強烈反對和譴責,將李大釗絞殺在西交民巷京師看守所內。

  龐大、鐵沉的絞架,在照片上閃著恐怖寒光。這副清末民初從歐洲進口的絞架隻使用過一次,史料顯示,大釗先生當日三上絞架,歷時40余分鐘,至死也沒有吐露黨的秘密。訣別之際,大釗先生怒斥劊子手:“不要以為你們絞死了我,就絞死了共產主義!我們的同志如同紅花的種子,撒遍各地!革命必然要得到光榮的勝利!”

  走進紀念館,時時處處都能感受到大釗先生磅礡昂揚的精神世界。在一個展櫃中,有數張影印的照片,上面記錄著李大釗和陳獨秀的通信,那是“南陳北李”在相約建黨,在商議謀劃未來的青春中國。1920年春天,陳獨秀致信李大釗,問應該給新成立的政黨取個什麼名字?李大釗回信:“叫共產黨!”

  那時的中國,各種社會思潮、政治力量和政治主張不斷涌現,災難深重的中華民族,正面臨著“向何處去”的歷史抉擇。早年負笈日本,已經開始接觸社會主義思想和馬克思主義學說的大釗先生,回國后積極投身新文化運動,宣傳民主、科學精神,抨擊舊禮教、舊道德,向封建頑固勢力展開猛烈斗爭。

  1917年俄國十月革命勝利后,大釗先生備受鼓舞,連續發表《法俄革命之比較觀》《新紀元》等文章,熱情謳歌十月革命。他以敏銳的眼光,深刻認識到這場革命將對二十世紀世界歷史進程產生劃時代的影響,也從中看到了中華民族爭取獨立和中國人民求得解放的希望。在宣傳十月革命的過程中,他從一個愛國的民主主義者轉變為一個馬克思主義者,並且成為我國最早的馬克思主義傳播者。

  大釗先生再造青春中國的決心和激情,有力激發了當時中國青年的進取精神。1918年11月,大釗先生在天安門廣場發表了《庶民的勝利》的著名演說,在現場親耳聆聽的就有青年毛澤東。15日,這篇演說和他的另一篇文章《布爾什維主義的勝利》刊登在《新青年》雜志上面。李大釗滿懷信心地預言:“試看將來的環球,必是赤旗的世界。”正是在此時,毛澤東開始具體了解十月革命和馬克思主義。1949年3月,毛澤東在“進京趕考”時深情回憶起大釗先生:“他是我真正的老師。”

  創建馬克思學說研究會、指導成立中國第一個農村黨支部、領導建立北京社會主義青年團、積極推動建立全國范圍的共產黨組織,短短幾年時間,在大釗先生的帶領下,馬克思主義理論成為中國思想界的強大潮流,中國革命的面貌從此煥然一新。

  “大釗先生的思想遺產永遠不會磨滅,他播撒的革命種子,不斷在中國大地上生根、開花、結果。”李大釗紀念館副館長於海英告訴我們,大釗先生是我黨較早認識武裝斗爭重要性的領導人,他親自選送劉志丹、張宗遜、王一飛、李運昌等到黃埔軍校學習,不少人成為我軍知名戰將。他還高瞻遠矚地派謝子長、李象九到陝北安定一帶發展革命武裝,為日后燎原的星火埋下了重要伏筆。

  紀念館大堂中央,漢白玉雕像高高聳立,大釗先生的目光凝視遠方、淡定從容。“對黨忠誠,積極工作,為共產主義奮斗終身,隨時准備為黨和人民犧牲一切,永不叛黨。”雕像下,一撥撥年輕的共產黨員,重溫著入黨誓詞。這種跨越時空的交流與宣示,是對共產主義信仰的薪火傳承,是后來者對中國共產黨創始者致以的崇高敬意,也是對大釗先生用信仰再造青春中國的最好慰藉。

(責編:姜萍萍、程宏毅)

我要留言

進入討論區 論壇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精華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