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不是獨行者青年人需要與英雄同行【3】

——一場關於英雄的對談

主持人: 靳曉燕 晉浩天 陳鵬 嘉賓:武耀芝 任雅才 李高揚 李明然 陳毅昆

2016年06月27日11:06    來源:光明日報    手機看新聞

主持人:在傳承和弘揚英雄精神,補足精神之“鈣”的過程中,我們應該如何踐行“英雄文化”?

任雅才:英雄情結與英雄文化是精神世界的必需品。英雄文化的深入傳播,能夠喚醒國人蘊藏在靈魂深處向往崇高、敬仰英雄的情感,學習英雄的精神品質會讓我們有方向感。為了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加迫切需要英雄文化來砥礪青年一代,喚起中國人像抗戰時期那樣萬眾一心、意氣風發的精神狀態。

李高揚:今天學習英雄精神,能夠使人們注意腳下法律底線的同時,還有可以仰望信仰的燈塔。隻注意底線的人,往往會淪為精致的利己主義者、功利的實用主義者、庸俗的消費主義者。當有了可以仰望的燈塔,我們有了前行的動力和指南,有了行動上的榜樣,就會更有理想,中國夢的美麗願景才能走進現實。

李明然:在苦難面前,擁有過人的才能和膽識解救芸芸眾生,這是時代英雄﹔在和平年代,明確自身價值造福社會,這是平凡的英雄。在學校中,有幸聽到某位老師對學術的見解,從而讓我對學術產生興趣﹔抑或是聽聞老師對人生和社會的感悟,從而使我明確自我的價值和奮斗目標。想到或許有許多同學與我一樣深受啟發,那一刻,我覺得老師就是英雄。細細想來,來自家庭、學校和社會的教導,告誡我們要堅定自己的理想信念,為社會、為國家作出貢獻,都是在引導我們成為平凡的英雄。

英雄的時代,需要更多的同行者

主持人:青年是國家與民族的希望所在。這是一個英雄的時代,需要有更多年輕的英雄的同行者。

李高揚:青年人怎樣看待英雄,是否願意成為英雄,影響著國家的未來。緬懷英雄,意味著對歷史的銘記。對於英雄的行為不屑,甚至認為不理智、愚蠢,意味著對歷史的忘卻和背叛,一個忘記英雄的民族是沒有希望的。

有一次,我帶學生到盤山烈士陵園悼念,一個學生面對層層疊疊的烈士陵墓,她的第一反應是害怕,想偷偷地離開。我欣慰的是,她的同學不認同這種行為,認真庄重地參與活動。同學們說,墓碑下的確埋葬的是一具具尸體,但他們是為了我們今天的和平而死,對保護過我們的先烈為什麼要怕呢?尊崇英雄、捍衛英雄,才有可能成為英雄的同行者。

主持人:關愛,一方面是物質上的支持,但另一方面,或許更需要我們精神上的認同,與他們站在一起。

武耀芝:參加抗日戰爭時,我就沒有想過能活到今天。和一塊出生入死的戰友們相比,我是幸運的。這麼多年了,我能深切感受到國家的發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我一直珍藏著國家頒發給我的抗戰勝利六十周年、七十周年紀念章。這既是對我本人的肯定,也是對為國犧牲的抗戰英雄的告慰。

新中國成立之后,我在高校一直從事教育工作。青年人思維多元多樣,我們既要抓住主流,也不能回避問題。歷史是一面鏡子。我們不能改變歷史,但是歷史可以照亮我們前進的方向。每個年輕人都應該知道這是來之不易的生活。我希望,現在的年輕人肩上能擔當更多的社會責任。隻有青年人不迷茫,國家才有希望,民族才有未來。

陳毅昆:要讓更多的人真真實實感受到英雄精神所在。就像學校帶領著我們去紅色實踐教育基地,現場感受老一輩的英雄事跡,遠比我們在課本上習得的內容要充實,認同感也會更強烈。

李高揚:如何關愛英雄,國家政策法規要導向鮮明。一直以來國家不斷通過法律法規調整保護英雄及親屬的合法權利,提高獎勵和撫恤標准,不斷加大對英雄事跡的宣傳力度,嚴厲抨擊歪曲抹黑英雄的行為。從2014年開始,每年的9月30日成為烈士紀念日,國家在當天舉行烈士緬懷紀念活動,營造尊崇英雄行為、銘記英雄事跡、傳承英雄精神的社會氛圍。

關愛英雄,我能做些什麼呢?作為輔導員,我想我能做的是給學生傳播英雄精神之前,多搜集資料、多研究思考,從平凡人成長的角度去分析英雄行為的背后動因,然后再講給學生,讓英雄的故事和精神能夠觸及學生心靈。同時,輔導員在自己工作崗位上兢兢業業,在日常生活中心有他人,不斷學習提升工作能力,關鍵時刻站得出來,頂得上去,我想這才是真正的認同英雄精神,和英雄站在一起。

(責編:姜萍萍、李源)

我要留言

進入討論區 論壇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精華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