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10年間實現安居富民

——庫台格力克村黨支部帶領村民奔小康見聞

2016年06月26日16:44   來源:新疆日報

在塔克拉瑪干沙漠邊緣的綠洲裡有這樣一個村子:家家住的土坯房,人人喝的澇壩水,天天走的泥土路,2005年人均收入還不足1000元。就是這樣一個名不見經傳的村子10年后發生了巨變:全村240多戶村民全部搬進了集中連片、基礎設施齊全的安居富民小區,住進了如同小別墅般的新房。2015年,該村村民人均收入達到了15200元,村集體收入達到了68萬元,連續10多年無腐敗案件、無刑事案件、無越級上訪等,這個村先后被喀什地區、自治區授予“先進基層黨組織”“民族團結的進步模范集體”等榮譽稱號。這個創造奇跡的村子就是巴楚縣色力布亞鎮的庫台格力克村。

和諧的村庄幸福的村民

6月17日,星期五。記者來到了庫台格力克村,這個村的村委會沒有圍牆,村委會辦公室的屋頂上豎立著一塊大牌子,非常醒目地用維吾爾語和漢語寫著“有困難找支部”。村委會前的小花園廣場上有一排排的健身器械,小廣場的邊上豎立著庫台格力克村的遠景發展規劃圖。

每個星期五是黨、團員和積極分子學習的日子,這在喀什地區各鄉村早已成了雷打不動的規矩。庫台格力克村村委會的會議室裡坐滿了前來聽黨課的村民,記者發現聽黨課的人群中年輕人居多。

村委會旁有一個村民休閑園,走進休閑園裡,許多村民坐在林陰架下乘涼,孩子們在休閑園裡盡情地玩耍,讓人感受到了鄉村裡的安逸和特有的愜意。

與休閑園相連的是村裡的巴扎,每周的星期五也是這個村的巴扎日。雖然是“三夏”大忙的日子,巴扎上的攤位還是被佔滿了。記者發現,在佔有10畝地的巴扎上,擺攤設點的有不少是漢族村民,一打聽才知道這些漢族村民都是附近團場的,每個巴扎日他們都會在這裡擺攤設點賣東西,趕巴扎也成了他們幾十年來的生活習慣。

在一個賣飲料的攤位前,記者看到幾個維吾爾族村民正和幾個漢族村民,一邊聊天一邊喝著啤酒,記者也湊了過去和他們一起聊了起來。原來漢族村民有附近團場的,也有本村的,維吾爾族村民除了本村的也有其他村的。巴扎上聊天大多都是相互交流信息,交流彼此地裡的種植情況,無論是在養殖方面,還是在種植方面,隻要誰提出問題,就會有人想出好辦法來解決。

軒國忠是附近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三師四十八團2連的職工,從上世紀九十年代他就和這個村的維吾爾族村民打交道,庫台格力克村的變化他都看在眼裡。軒國忠告訴記者,這個村以前200多戶人家居住得很分散,村委會前自然形成的小巴扎也是亂七八糟的。這幾年村黨支部組織村民建設新農村,建安居富民房,幾年的時間就在這裡建起了安居富民新區,全村200多戶村民都集中搬到了這裡,還修建了整齊的小市場,每個周五的巴扎就搬到了這裡,村民的生活也方便多了。

庫台格力克村治保主任艾尼瓦爾·買買提告訴記者,他從小就和軒國忠玩在一起,那時候他特別喜歡吃軒國忠母親做的餅子,軒國忠也喜歡吃艾尼瓦爾·買買提媽媽做的酸奶子,彼此很熟悉。這麼多年了相互之間都很了解,大家有什麼事都會互相幫忙。

為了讓更多的村民享受到實惠,庫台格力克村把每年的60多萬元集體經濟收入全部用在了服務群眾、幫扶群眾上,還出台了一系列惠民政策:給本村考取大中專、內高班、新疆班的學生4000元—1500元不等的就學補助,給去世村民家庭一次性補助1000元—2000元慰問金,每月給予80歲以上老人額外50元的生活補助,為全村村民繳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費,並購置車輛,免費接送在鎮中學讀書的學生。如今,生活在庫台格力克村的村民幸福指數越來越高。

“我們為有這樣的領頭人感到幸運和自豪”

在庫台格力克村,記者一提到村黨支部和村干部時,村民們都會豎起大拇指說:“我們為有這樣的領頭人感到幸運和自豪!”“村裡新建村委會陣地、休閑廣場、規劃安居富民房、慰問困難群眾等大事、小事都會召開村民大會征求村民的意見”“各項良種補貼都及時如數給我們發放,還要張貼在公示欄裡互相監督”“村干部、黨員每個月都會來家裡一兩次,幫助我們解決一些困難。”村民們七嘴八舌地講述著村黨支部、村干部的故事。

曾擔任過20年村黨支部書記、已80歲高齡的馬木提·艾依提老人告訴記者,這個村一直把“群眾的事讓群眾自己做主”的民主式管理作為治村的法寶,村黨支部和村委會班子隻需要做到當好參謀助手,凡事想著群眾,凡事依靠群眾,凡事從群眾利益出發。目前,規范運行“兩好”機制,嚴格落實“四議兩公開”“一事一議”“三務”公開和《村規民約》等民主管理制度已成為該村固定模式。

1972年就來到庫台格力克村的霍元剛對記者說:“現在的村黨支部書記阿布力肯·阿不力米提是我們看著長大的年輕人。這一屆村黨支部的干部最讓村民滿意,村黨支部做的事都是讓村民們最興奮和最高興的事,村裡建起了‘豪華’的村民服務中心、‘大大’的休閑廣場、‘時尚’的文化大舞台、文化長廊、燈光兩場(籃、排球場)、老年活動場所,敞開式圖書閱覽室,全部面向村民全天候開放。農閑時節或夜晚,村民都會自發聚到這裡,讀書看報、打球、下棋、看電影,如今我們農村人和城裡人一樣過得多姿多彩,有滋有味。”

在庫台格力克村已生活30年的何思繞接過話題對記者說,現如今,村委會成了村民最想去的地方,村干部成了村民最想見到的人,黨員成了村民最貼心的人。“2007年家裡因用電不慎著火燒了房子,村支書帶著村干部幫忙滅火,隨后又安排家人住到了村委會。在村黨支部的支持下我家很快蓋好了房子,恢復了正常的生活,這件事我們一家人一直都記在心裡。”

庫台格力克村村黨支部委員、村委會副主任劉開雲對記者說:“村黨支部書記阿布力肯經常給我們說,老百姓的事無小事,無論是婚喪嫁娶還是婆媳鄰裡關系,村黨支部的每個干部都要當作自己家的事去對待,從細微處關心群眾,這樣才能在群眾中樹立起村黨支部的威信,讓村民從心裡看得起你。”

“有困難找支部”這句話在庫台格力克村不僅寫在牆上,還實實在在地落實在了每個村民的身上。庫台格力克村距離色力布亞鎮近40公裡,種地用水一直困擾著每個村民。村黨支部多次與有關部門溝通協商,爭取資金250余萬元,打機井、架設電線、安裝調壓器,讓村民吃了“定心丸”。為了解決村民增收問題,村黨支部引導村民大力發展以紅棗、核桃為主的特色林果業,鼓勵村民加入畜牧養殖專業合作社、農機專業合作社,新建集中連片240套安居富民房,在巴楚縣186個村率先達到了整村推進、全民覆蓋、整村入住的目標。村民們都紛紛感慨:“好日子來得太快太突然了!”

“小行動”換來“大和諧”

庫台格力克村是巴楚縣出了名的民族團結進步村,一個擁有240戶民漢村民的行政村,是如何做到的?

記者與村黨支部書記阿布力肯作了交流,他告訴記者,做工作首先要從村民法制教育和精神文明工作入手。宣傳是村委會各項工作的基礎,隻有宣傳工作到位了,其他工作才能更好地開展。

阿布力肯說:“我們村干部每個人都深刻認識並牢記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在工作中處處以黨員的標准嚴格要求自己,以自身的人格魅力去影響人、帶動人。經常與群眾開展談心、交心活動,善於做耐心細致的思想政治工作,樂於助人、無私奉獻,積極為村民群眾辦實事、辦好事。同時,在黨支部大會上有話說在當面、說在會上,敢於開展批評和自我批評,同不良傾向做斗爭。”

庫台格力克村干部的模范帶頭作用影響了村裡的廣大群眾,每個村民都把村裡的社會和諧穩定當作自己家的事,村黨支部也充分發揮群眾的積極性,利用村陣地的活動設施,組織群眾開展籃球、排球等體育比賽,豐富了群眾的文化生活。在開展文體活動中,發揮群眾的主體作用,積極培育“草根文化”,圍繞黨的各項惠民政策、援疆省市的無私援助等內容,由村民自編、自導、自演文藝節目,並搬上舞台。

用身邊的人、身邊的事宣傳教育引導身邊的群眾。近年來,庫台格力克村年均開展各類文體活動50余場次。“小行動”換來全村“大和諧”,村民們解放了思想、轉變了觀念,樹立了現代文明的理念,促進了民族團結,營造了和諧穩定團結的良好局面。(記者 朱明俊)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沈王一、謝磊)
相關專題
· 綜合報道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