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賴永峰 劉 興
上個世紀20年代末,在中國革命處於低潮的危難之際,以毛澤東、朱德等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在井岡山創建了中國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從此井岡山被譽為“中國革命的搖籃”。
今天,在決勝同步全面小康的征程中,在黨中央、國務院深切關懷下,井岡山人民凝心聚力,邁出了脫貧攻堅的堅實步伐。時值建黨95周年之際,《經濟日報》記者重訪革命聖地井岡山,感受老區發生的巨大變化。
井岡山位於羅霄山脈中段,從火車站到井岡山大多是山路。車開了10來分鐘之后路開始盤旋,隨著高度的上升,路邊的景色也在車窗外拉開了層次,近山翠、遠山綠,深淺相迭,濃淡交錯,一片碧海茫茫的風光,讓人如痴如醉。40分鐘后,茨坪鎮到了,這裡是井岡山革命博物館和井岡山革命烈士陵園的所在地,也是游客來到井岡山的必到之處。
懷著崇敬的心情,記者來到井岡山革命烈士陵園。烈士陵園於1987年10月建成,佔地400畝,整體建筑包括陵園門庭、紀念堂、碑林、雕像園、紀念碑五大部分。聽著解說員的講解,看著嵌刻在紀念堂大廳四周牆上一排排烈士英名錄,敬仰之情油然而生。“在井岡山艱苦卓絕的斗爭時期,有4.8萬紅軍戰士英勇犧牲,有3萬多革命烈士連姓名都沒有留下。”
帶隊前來開展革命傳統主題教育活動的廣東江門市中級人民法院干部陳健對記者說,來到烈士陵園祭奠革命先烈,讓他對井岡山精神又有了更深刻的體會。“井岡山精神將成為我們成長成才的方向指引和信念支撐。”陳健說。
身著紅軍服,頭戴八角帽,行走在茨坪鎮,接受體驗式教學的學員隨處可見。走一趟紅軍路、吃一頓紅軍餐、聽一堂傳統課,已成為很多游客上井岡山來的“必修課”。近年來,井岡山堅持“紅色傳承、綠色發展”的發展理念,主打紅、綠“兩張牌”,做足紅色培訓、綠色休閑、會議度假三篇文章。2015年,井岡山接待游客1384.46萬人次,實現旅游收入108.06億元,分別同比增長20.12%、21.35%。
“過了黃洋界,險處不須看。”崎嶇的山路,盤旋地抬升著來井岡山參觀的人們。翻過黃洋界,盤山路扭身向下,20公裡外,便是茅坪鄉。井岡山斗爭時期,湘贛邊界黨、政、軍領導機關和紅軍一系列后勤機關都曾設在這裡,為當時許多重要革命活動場所之一。現在還保存革命舊址20多處,主要有八角樓毛澤東舊居、湘贛邊界黨的“一大”舊址、中共井岡山前委和湘贛邊界特委舊址、湘贛邊界工農兵政府舊址、紅四軍士兵委員會舊址等。
茅坪村村委會主任謝明泉告訴記者,2013年,村裡有76戶貧困戶,其中19戶極貧戶,多數住在深山中,戶均年純收入僅有兩三千元。這兩年,政府依托八角樓景區進行移民搬遷扶貧,形成了由農家樂、土特產和旅游紀念品銷售攤位組成的休閑旅游服務區,隨著旅游產業的做大,現在已有半數以上貧困戶成功脫貧。
位於黃洋界腳下的神山村,一派繁忙景象。村民們正忙著修葺房屋,興辦農家樂﹔拋荒的田地變成寶,各類農業技術人員來了一撥又一撥。茅坪鄉神山村海拔800余米,是江西省“十二五”扶貧開發重點村,全村共有52戶、231人,耕地分散且多是冷漿田,投入大產量低,拋荒多,村民年均純收入隻有3140元。今年春節前夕,習近平總書記來到神山村對鄉親們說,在扶貧的路上,不能落下一個貧困家庭,丟下一個貧困群眾。如今,總書記的殷殷囑托正在這個小山村變為現實。“我們利用市裡給的產業扶貧發展基金,在村裡發展起了黃桃、茶葉產業,採用‘品牌+基地+合作社+農戶’的經營模式,讓農民在各個環節都能受益,他們既能拿分紅,又能在基地務工。”神山村村委會主任賴志成介紹說。今年64歲的左秀發是紅軍小號手左桂林烈士之孫。在政府幫助下,他參加了村裡的黃桃種植專業合作社,大兒子從事竹林加工,年收入就達3萬元以上。
“我們提出今年年底要率先脫貧,群眾很有信心。”茅坪鄉黨委書記劉曉泉說,誕生於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井岡山精神,強調“堅定信念、艱苦奮斗、實事求是、敢闖新路、依靠群眾、勇於勝利”,隻要黨員干部扶貧工作作風扎實,措施得當,就能和當年的工農革命一樣取得勝利。
目前,井岡山把全山1694戶特困戶和4715戶一般貧困戶細分成“紅卡戶”和“藍卡戶”,建檔立卡,精准幫扶,根據各家各戶不同的情況制定產業幫扶,力爭每戶貧困戶加入一個合作社,發展一個以上農業增收項目,讓貧困戶宜農則農、宜養則養、宜果則果、宜經營則經營,因地制宜,找准致富的新路子。
“我們堅持把脫貧攻堅工程作為井岡山最核心、最艱巨的任務,集中力量打好產業扶貧、安居扶貧、保障扶貧三大戰役,確保2016年底貧困人口下降幅度達80%以上,貧困發生率降至3%以下,實現在全省率先‘摘帽’,在全國作示范、帶好頭。”吉安市委書記王萍說。
相關專題 |
· 綜合報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