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漢呷”書記的彝鄉情

何勤華

2016年06月10日10:40   來源:四川日報

原標題:“漢呷”書記的彝鄉情

“要不是戴書記幫忙,我也不敢擴大養殖場。”近日,涼山州昭覺縣塘且鄉呷姑洛吉村村民拾葉科農說。

呷姑洛吉村地處大涼山深處,是典型的高山貧困村,氣候惡劣、土地貧瘠,不通公路,沒什麼支柱產業。去年9月,漢族干部戴自弦到呷姑洛吉村任“第一書記”,8個多月來,呷姑洛吉村在基礎設施、產業、精神面貌等方面都發生了很大變化。在他的牽線下,拾葉科農大膽賒購了200多隻雞苗,擴大了養殖場。

精准施策

修路找水解決剛需

“我是‘漢呷’,聽不懂彝語,組織派我來和大家一起想辦法脫貧。”彝語“漢呷”是漢族的意思,每到一戶,戴自弦都要說這句話。

不懂彝語,如何做到心系彝鄉?戴自弦自創三套方法。一是住進農家,鑽羊圈和豬圈,看豬糞、羊糞,就大概知道這家有多少豬、羊。二是找村民當翻譯,摸清每家每戶的具體情況。三是召開村委會、黨員代表大會和村民大會,讓群眾來評選貧困戶。通過這幾個辦法精准識別出全村共有建檔立卡貧困戶42戶、125人。

摸清了家底,脫貧就能精准施策。戴自弦制訂了初步脫貧方案,打印幾十份發給村干部和有文化的青年,讓他們家家戶戶去講解,並收集各家各戶的意見建議,召開村民大會討論。

光有方案不行,要讓村民看到實處,首先得把路修通。通過努力,通村公路項目很快被列入縣“一事一議”。去年10月8日,呷姑洛吉村公路開工。今年3月,7公裡長的公路通車。洛吉村海拔高,找不到飲用水水源,每年一到七八月份,全村3000多人畜用水困難。戴自弦帶著村支書和兩個村民,在山中爬了6個多小時,終於在岩石冰凌上找到水源。今年3月,戴自弦給縣政府打報告協調到39萬元資金解決用水問題。

轉變風氣

教村民提高生活質量

要扶貧更要扶智,改變風氣。戴自弦在村裡搞了“三個一”計劃,即一條入戶路,大門口是泥漿糞便的農戶,全部鏟干淨,找石板來鋪好,整治環境和個人衛生﹔一群雞豬鴨,每戶養3頭豬10隻雞鴨,發展養殖業﹔一分菜園地,每戶用石塊、木棒圍一分菜園地,種植青菜、白菜、蔥蒜等,發展種植業。

戴自弦還制訂了獎勵措施,衛生搞得好的評選10戶,豬雞鴨養得多的評選10戶,菜園地圍建得牢固,面積大的評選10戶,獎勵掃把、撮箕、臉盆、毛巾、香皂等日用品。通過獎勵,調動了全村農戶“比、學、趕、超”的熱情。

拾葉科農是獲獎戶之一,他被一致推選為養殖帶頭人,與有意向的貧困戶結成對子,合伙養雞200隻。為此,鄉裡出資兩萬元,幫他們把養殖園先建了起來。

坨坨肉是彝族人民吃肉的方法,但隻有來了客人或者年節時才能吃得上。今年1月,戴自弦把愛人請到洛吉村,教老鄉們將吃剩的坨坨肉炒成回鍋肉,豐富餐桌。“豬雞鴨養殖壯大后,生活質量就能提高,他們的生活、衛生、思想觀念跟著就改變了。”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謝磊、趙晶)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