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陳緒國:構建“親清”政商關系 促進政治經濟生態健康發展

2016年04月07日15:46   來源:寧夏日報

原標題:構建“親清”政商關系 促進政治經濟生態健康發展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新型政商關系,概括起來說就是‘親’、‘清’兩個字。”“反腐敗斗爭有利於淨化政治生態,也有利於淨化經濟生態,有利於理順市場秩序、還市場以本來的面目,把被扭曲了的東西扭回來。”政商關系直接關系到政治生態和經濟生態的淨化和優化,也是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斗爭需要著力解決的重大問題。構建“親清”政商關系對促進政治經濟生態健康發展具有重大深遠意義。

  構建“親清”政商關系是政治經濟生態健康發展的迫切要求

  政商關系實質反映的是政治(政府)與經濟(市場)的關系。政商關系不僅直接影響社會經濟生活,而且極大影響著政治生活和人們日常生活。構建健康和良性互動的政商關系,一方面,需要政治生態的清明,特別是黨員領導干部正確行使權力,守住清廉底線,在各種誘惑面前經得起考驗。另一方面,也需要經濟生態的健康,保証企業主體平等使用生產要素、公平參與市場競爭、同等受到法律保護,實現共同發展。從十八大以來查處的違紀違法案件看,腐敗案件基本上都伴隨著官商勾結、權錢交易,官商不分是其腐敗的症結和表現。從寧夏看,官商勾結、權錢交易,違規插手工程、土地、項目等是近年來突出的腐敗問題。在查處的馬林國、楊有明、周金柱、張興斌、高重瞳等一大批腐敗分子中,有些人熱衷於與老板打交道,在他們身邊都有一些不法商人,也是被他們稱為“好朋友”的人,有的關系很好,稱兄道弟、勾肩搭背、不分彼此,有的成了利益共同體,在工程、土地、項目等問題上違規插手、暗箱操作,進行權錢交易、權色交易。扭曲的政商關系,導致了嚴重腐敗行為,不僅惡化了政治生態,也嚴重破壞了經濟生態。當前,隨著深化改革不斷深入和推進全面從嚴治黨,政治經濟社會面臨許多新情況新問題,迫切需要構建新常態下“親清”政商關系,營造風清氣正的政治經濟生態,促進黨風政風好轉和經濟社會發展。

  構建“親清”政商關系必須以法紀為底線和標尺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面對紛繁的物質利益,要做到君子之交淡如水,‘官’‘商’交往要有道,相敬如賓,而不要勾肩搭背、不分彼此,要劃出公私分明的界限。”構建新型健康的政商關系新形象,“政”和“商”兩個方面要各守本分,共同努力,遵循道德倫理,恪守法紀底線。

  從整體看,構建“親清”政商關系,要正確處理好“三個關系”:一是處理好官商關系。“官”“商”交往要遵從“君子”之道,恪守法紀底線,公私分明,相敬如賓,共謀發展,做到有交集而不搞交換、有交往而不搞交易,領導干部既不能索賄,企業經營者也不能行賄。為了推動經濟社會發展,黨員干部特別是領導干部要有為經濟發展服務的意識和能力,善於和商人、企業家打交道,引導和調動他們的積極性,真正做到對商“親”。當前隨著反腐敗斗爭的深入,一些黨員領導干部在懲治腐敗的高壓面前,盲目排斥企業和商人,不敢不願和企業交往,甚至履職不作為、不服務。這其實也是一種違紀和腐敗行為。同時,企業家也要把握好與官員的交往,不能把官員等同於政府,靠關系鑽營起家,搞“親密無間”。二是處理好政企關系。要從改革行政審批制度入手來轉變政府職能,厘清政府與市場的邊界,明確“法無授權不可為”、“法定職責必須為”,簡政放權,依法行政,依法辦事,為企業提供優質高效服務,營造出公正透明、互利共贏的發展環境。企業應集中精力謀發展,做到“法無禁止皆可為”,不靠與政府拉關系、搞圈子謀取不正當利益。三是處理好政治生態和企業廉潔文化的關系。政治生態的核心是黨員領導干部的作風問題。各級領導干部是營造良好政治生態的“關鍵少數”,要以模范行為引領黨風政風,為企業作表率。企業廉潔文化是企業誠信經營理念與職工道德觀念、價值取向、廉潔從業行為准則的總和。優秀的企業廉潔文化,可以創造良好的廉政氛圍,提高企業廉政建設和企業黨員干部的廉潔自律意識,對當地政治生態起到積極推動作用。

  從個體看,構建“親清”政商關系,一方面黨員干部要增強廉政意識,廉潔自律,加強黨性修養,遵守道德操守,經得住物質利益誘惑,在用權上要始終保持如履薄冰、如臨深淵的警覺,在人情交往上把握住“工作聯系等距離,服務企業零距離,私人交往遠距離”的分寸,真誠坦蕩,不謀私利、不徇私情,清白做人、清廉做官。尤其是當前經濟下行壓力大,不少企業遇到困難,更要增強服務意識,主動靠前,敢於親商,對企業家合理的訴求多關注引導,幫助解決實際困難。另一方面,企業家在與黨員干部的交往過程中,要干干淨淨做朋友,遵紀守法辦企業,正大光明搞經營,切不可與官員勾肩搭背、不分彼此,以損害國家和群眾利益為代價,謀取個人私利。總之,政商可以“近”但不能“粘”,親近但有距離,交往但又界限,而這個界限就是黨紀政紀和國家法律法規。經濟要想健康發展,唯“親”才能緊密合作,唯“清”才能潔身守正。

  構建“親清”政商關系必須旗幟鮮明反對腐敗

  當前,在全面從嚴治黨新常態下,經濟發展出現的一些新特征、新困難,原本是經濟發展的正常現象,卻被少數別有用心的人用來大做文章,聲稱“反腐敗會影響經濟發展”,從而制造反腐敗應該“收、拐、轉”的論調,意圖轉移公眾視線。也有少數領導干部為了不出事,寧可不干事,不擔責、不作為,對企業冷眼相對、避而遠之,政策實施“最先一公裡”出現梗阻,以“不親”制造“清”的假象,群眾反映強烈,危害甚大。十八大以來,自治區紀委先后對落實黨風廉政建設責任制不力的89個單位89人、懶政怠政等不作為作風問題的13個單位47人進行了嚴肅問責。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如果很多有大大小小權力的人都在吃拿卡要,為個人利益人為制造障礙,或者搞利益輸送、暗箱操作,怎麼會對經濟發展有利呢?”“反腐並不會影響經濟發展,反而有利於經濟發展持續健康。”在反腐敗與經濟發展的關系問題上,黨中央始終立場堅定。構建“親清”政商關系,必須深入推進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斗爭,這一點決不能含糊。隻有堅持零容忍反腐敗,才能擺脫不正常的政商關系,營造風清氣正的政治經濟生態環境。

  構建“親清”政商關系,紀檢監察機關要強化執紀監督問責,為營造風清氣正的政治經濟生態提供紀律保障。要加強對權力運行的監督,規范權力運行,提高權力運行的透明度。要把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裡,進一步明確黨員領導干部與商人交往的行為規范,落實好“三個清單”制度,讓權力不再任性。要保持反腐敗的高壓態勢,對那些與黨紀國法逆向而行的不法商人和貪腐官員,硬起手腕查處、狠下心來懲戒,決不姑息遷就。要實踐好執紀監督“四種形態”,強化對黨員領導干部的教育管理,抓早抓小,對苗頭性傾向性問題,及時談話提醒、誡勉、函詢、教育,防止小錯釀成大錯。要建立激勵機制和容錯機制,在嚴格區分公與私和遵紀守法的前提下,鼓勵領導干部與企業家正常交往,給干事創業者撐腰鼓勁,讓改革創新者輕裝上陣,讓廣大干部願干事、敢干事、能干成事。(作者系寧夏回族自治區黨委常委、紀委書記)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楊文全、常雪梅)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