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日,最新出版的國家核心期刊《鄭州大學學報》(醫學版),刊發了一名逝者留下的特殊論文。
它是襄陽市捐獻器官救人的醫生靳軍華(參見本報2月16日等報道)生前為母校投去的博士論文。雖然如今發表對他畢業毫無意義,但學報編輯部還是特地在論文后附了一則致辭:“我刊懷著沉重的心情,特此向靳軍華醫生及其家人致敬!生命不止,大愛無疆。”
作為一名普通醫生,他在臨終前捐獻器官的行動,就像一束亮光,穿透醫患矛盾的重重迷霧
如果說,仁心妙手是形容醫生職業道德的最高評價。那麼,靳軍華就是這樣一位眾人認可、德藝雙馨的好醫生。
2月5日,除夕的頭兩天,正是萬家燈火迎接新年之際。因車禍不幸腦死亡的靳軍華,在武漢同濟醫院捐獻出了心臟、肝臟及兩腎,讓4條生命、4個家庭得以挽救。“如果人死后能把眼角膜等器官捐獻出來,讓更多的人活下去,會更有意義。”學醫時的靳軍華,就曾立下這樣的誓言。“謝謝這位好心的醫生!我父親一定會好好帶著靳大夫的心活下去!”在北京阜外醫院,心臟受捐患者老呂的兒子感激地說。“靳大夫真了不起!”襄陽市中心醫院院長劉文衛認為,“在醫患關系緊張的今天,靳醫生將會成為一道橋梁,溫暖醫患雙方。”
平時,靳軍華總將自己的名片發給患者,方便病人隨時詢問﹔手術前,他會逐條逐句給患者講解,讓患者安心﹔手術后,他主動跟蹤情況,直至患者痊愈……妻子張瑞瑞回憶說,有時就連吃飯,他也在反復觀看揣摩手術視頻。
劉文衛不會忘記。在襄陽市中心醫院工作9年來,靳軍華是該院為數不多的“零差評”、“零投訴”醫生。近年來,靳軍華所在的整形美容科,一年要做3000多台手術,平均每個工作日約13台。
有一件事,同事劉丹丹記憶猶新。靳軍華遭遇車禍后,一位60多歲的老太太經常前來詢問他的行蹤。“靳大夫休假了,讓別的醫生為你做手術可以嗎?”“不,我隻認靳醫生!”老太太連續十多天到靳醫生的診室,一等一兩個小時。
如果說,醫患矛盾是因雙方對醫療行為、方法、態度及后果等分歧引起的話,靳軍華則用自己的行動,証明了醫生一方的應為、可為和作為。探尋靳軍華的工作足跡,上至耄耋老翁,下至婦孺稚童,人們都對他的為人處世贊不絕口,對他的診療過程記憶猶新……
生前,靳軍華以精湛的醫術解除患者病痛﹔死后,他仍用高尚的醫德行為,詮釋醫務工作者“救死扶傷”的誓言。
來自農村的家人,一致同意捐獻救助他人,這個選擇,顯現人間大愛的至臻境界
2月4日,靳軍華被宣布為腦死亡,一個貧困之家的頂梁柱轟然倒塌。
1979年,靳軍華出生在山東省莘縣妹塚鄉掌史村。由於家庭貧困,他的求學很艱辛,每年的學費,都靠舅舅和叔叔們一起東拼西湊。2007年研究生畢業時,家裡仍欠著3萬元的貸款。 上班后,生活的負擔依然沉重。2012年,靳軍華的兒子洋洋早產,出生時僅兩斤七兩﹔2013年,父親靳留鎖肺部接受了開胸手術﹔2014年,姐姐靳淑芳接受了心臟手術……
1月17日那個星期天,襄陽市樊城區萬達廣場門口,伴隨著一聲巨大的悶響,斑馬線上的靳軍華應聲倒下,血洒了一地。
撕心裂肺的痛哭后,靳軍華身后那位柔弱的女人——31歲的妻子張瑞瑞,作出了常人難以想像的抉擇——向公公婆婆提議捐出丈夫的器官。
同為一名醫生,來自河南漯河農村的張瑞瑞知道,每一名患者的背后,都是一個家庭,都是一樣的艱難。丈夫當年與她一同求學時,就曾經表達過以后捐獻器官、救助他人的願望。
人世間,最悲痛的還有“白發人送黑發人”。痛失愛子,今年64歲的靳留鎖和老伴王煥廷一起哭干了眼淚。
但這位曾經當過兵、有著38年黨齡的山東漢子,扼腕喟嘆后慨然說:“是黨和國家培養了我的兒子,捐出孩子的器官,用一條命救4條命,也是一種報答!”
在我國傳統農村,人們往往難以摒棄種種偏見。但靳留鎖和王煥廷這對普通的農村夫婦,沒有去怨恨醉駕的司機,沒有去怪罪命運的不公,反而悲痛之余,破除舊俗,倡導新風。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靳軍華及其家人,在“生”與“死”的抉擇面前,選擇了成全他人。
平凡之中蘊非凡,靳軍華事跡引來點贊無數,彰顯了時代的核心價值觀
靳軍華去世后,無數群眾紛紛選擇各種形式,自發地表示哀悼。
2月14日,襄陽市社會各界前往殯儀館送別。市領導來了,醫院同事來了,病患者來了,襄陽山東商會的200多位老鄉也趕來了……“軍華是俺山東人的驕傲,大家送他最后一程。”老鄉們含著淚說。
2月15日,靳軍華骨灰被送回老家。從村口到家門口200多米的路程,上千村民追隨,掩面而泣……
全國數不清的網友紛紛發帖:“您走了,用年輕生命詮釋了什麼是人間大愛”“去世后我們也捐獻器官”“靳醫生永遠活在我們心中”……
靳軍華雖然遠去,但我們相信,即使他化作了流星,也會永遠閃耀在人間﹔我們更相信,靳軍華及其家人的事跡,將會激勵著更多的人向他們看齊,以忠誠、責任、友愛、無私、奉獻等種種優秀品德,為我們這個社會托起更加美好的明天。(記者夏永輝 丁心栓 通訊員楊戈 涂玉國 姚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