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8月3日16時30分,雲南魯甸發生6.5級地震,一個名為ICL的地震預警系統成功發出預警。據報道,該地震預警系統分別提前10秒和57秒為雲南省昭通市和昆明市提供了預警,還觸發了分布在雲南昆明、昭通、麗江、四川宜賓、涼山、樂山等地的26所學校的警報。
在魯甸地震成為焦點新聞的時候,這個消息也登上了一些門戶網站地震專題報道的首頁,並引發了輿論對地震預警話題的關注。
那幾天,ICL地震預警系統的主研者、成都高新減災研究所所長王暾一直關注輿論的反應,他不斷接受媒體採訪,回應公眾的疑問。對他來說,每次地震,都是對該系統的檢驗,也是對自己回國多年來奮斗成果的一次檢驗,更是向公眾普及地震預警知識的機會。
1.膽大:勇敢挑戰從未涉及的地震預警領域
在成都高新減災研究所,總是有一個忙碌的身影,他個子不高,卻疾步如飛,穿梭在各個辦公區間,“快一點,再快一點!”是他最愛說的口頭禪。這個“急性子”的男人就是王暾。40多歲的他,是目前世界最大地震預警系統的研發者。
在同事眼裡,這個和地震賽跑的人簡直就是拼命三郎。“王大膽是他們送我的外號。”王暾笑得像孩子一樣開心。“沒說錯啊,我確實很膽大!敢於嘗試,說干就干!”
2008年5月12日,擁有中科院力學研究所博士、美國康涅狄格大學物理學博士學位的王暾,正在奧地利科學院從事博士后研究工作。汶川大地震消息傳來,王暾震驚,災區照片,讓他流下男兒淚,當他搜索地震預警系統時,發現日本已經擁有,中國卻沒有時,他在當天作出決定回國,“國家需要有人研究出這個系統!一路求學,我想把知識用在國家、社會最需要的關鍵領域。”王暾說。
地震預警系統。圖片來源:成都文明網
一個月后,王暾放棄了在國外當教授的夢想,帶著四處求借的300萬回到成都。學力學和物理學的他,此前和地震類工作的接觸為零。“我跑人才市場挖人,因為覺得這是不可能實現的任務,有人還以為我是瘋子。”王暾回憶,口水都說干了,才打動了7個人加入研究。
在成都雙楠一個普通小區裡,王暾和同事“從零開始”︰“啃”下百本地震學書籍、寫測試程序、買二極管三極管、焊接電路板……除了技術障礙,還有“經濟壓力”,300萬,一年就花光了,最窘迫的時候,公司賬戶裡隻剩下了1塊4毛錢,連續幾個月發不出工資。這位博士成了“前途未卜”的創業者,廢寢忘食搞實驗,那幾年,常常做夢都是“地震了!”
“早一天研發出來,就少一些人失去生命。”艱難之中,王暾始終堅信著成功,“破釜沉舟,再難也要扛下去!”功夫不負有心人,2011年4月25日,ICL地震預警系統成功預警汶川余震一次。2012年9月,“ICL地震預警技術系統”通過了四川省科技廳組織的科技成果鑒定,成為國內迄今唯一通過省部級科技成果鑒定的地震預警技術系統。2013年2月19日,監測到雲南巧家縣4.9級破壞性地震,這是中國首次對破壞性地震成功預警。
2.驕傲:研發ICL地震預警系統 刷新日本在地震預警領域的記錄
公眾對地震預警和地震預報,常常分不清。“預警是地震正在震中發生,但地震波還未給周邊區域造成破壞前,提前給出警報。而預報則是在地震發生前,對可能發生的地震給出警報。”王暾解釋。有研究表明,如果提前10秒獲得警報,死亡人數可減少39%﹔提前20秒,死亡人數可減少63%。
王暾團隊2011年研發出的“ICL地震預警技術系統”,將地震監測儀器監測到的地震波,轉為電波,並利用電波比地震波快的原理,搶在地震波到達之前對危險區域發出警報。2013年4月20日,四川省雅安市蘆山縣7.0級地震,這套預警系統在地震發生后的5至42秒即向雅安、成都、汶川各區域發出了警報,“如果2008年汶川地震之前,有了地震預警系統,會給北川提供31秒預警時間,我們估算會避免2至3萬人的死亡。”王暾提及此事,眼神黯淡。
說起自己的“ICL地震預警技術系統”王暾底氣十足。圖片來源:成都文明網
目前,ICL地震預警系統已延伸至全國31個省、市、自治區,地震預警監測台達5600個,覆蓋220萬平方公裡,佔中國地震區人口的90%,是國內迄今唯一公開為民眾和重大工程提供預警服務的預警網,也是世界第一大地震預警系統。讓王暾驕傲的並不僅僅在於規模世界第一,ICL地震系統的存在,刷新了日本在地震預警領域的紀錄。在迄今測到的30次破壞性地震和近萬次余震中,無漏報無誤報,可靠性上超越了日本﹔響應時間方面,ICL地震系統隻需要6.2秒,日本卻需要9秒,速度提高30%﹔而在預警盲區方面,日本達30公裡,中國僅有21公裡。“以前我們學的是日本的技術,現在連日本專家、美國專家都會來咱們中國學習觀摩!”王暾說起這點滿是自豪。
3.情懷:用我所學回報祖國、回饋社會是幸福的
2013年,北川電視地震預警正式啟動,電視可彈出ICL地震預警系統發出的預警信息﹔2014年,ICL地震預警系統覆蓋成都高新區全部公立學校,校園廣播可播報地震預警﹔2014年,成都地鐵啟用ICL地震預警系統,如接到地震預警,地鐵將減速到25km/h,並緊急停靠最近的站台﹔2015年,四川省公安消防總隊在作戰指揮中心安裝ICL地震預警終端,提高地震應急救援指揮決策水平和能力……學校、社區、樓盤、高鐵等等,ICL地震預警系統守護的范圍越來越廣,每一個普通人還可以通過下載免費APP“地震預警”,從手機獲取地震預警。
王暾相信科學的力量,終將讓人類徹底跑贏地震。圖片來源:成都文明網
2015年8月,成都高新減災研究所與尼泊爾科技院聯合建設的尼泊爾地震預警系統正式進入建設階段,這是中國地震預警產品首次出口到“一帶一路”國家,此前,在2014年,ICL地震預警系統還“出口”海地……談到這些,王暾除了自豪外,更是幸福,他說:“我們走過的每一步,都是中國地震預警技術前進的每一步,都是世界地震預警技術前進的每一步。能夠在未知領域探索,用科學技術去守護人們的生命,我覺得暢快,覺得幸福!”
目前,王暾每天花費在科研上的時間,佔據工作時間的70%以上,他還在刷新著自己創造的地震預警紀錄,挑戰每一秒的提升,可謂秒秒必爭,“除了地震預警,我已經花了三年時間,在研究地震預報,我相信科學的力量,終將讓人類徹底跑贏地震。”
(本網根據《海歸博士用科技守護生命 與地震賽跑秒秒必爭》《中國好人榜——王暾》等稿件和材料綜合,感謝成都文明網提供素材。)
編輯點評
王暾在國外可能有更多、更好的發展空間,但他卻毅然選擇回國,從事從未涉及的地震預警技術研究領域,由從零開始到擁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ICL地震預警技術系統”,其中的艱辛可見一斑,王暾憑借著對生命的尊重、對科學的信仰和一腔愛國之情,硬是使我國成為了世界上繼墨西哥、日本之后,第三個具有公眾地震預警技術能力的國家。有付出就有收獲,王暾用他的敬業收獲了成功的喜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