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11月,淮海戰役第二階段打響,戰役總前委設在離安徽省淮北市澮河岸邊的文昌宮,但是地址暴露了……總前委當機立斷,決定另找新址。作戰參謀張升華來到文昌宮不遠的小李家庄,看到一座四合院在地理位置和房屋結構上都非常合適,但是這座四合院屬於小李家庄家境比較殷實的李志本家,政治上是否靠得住?張升華有些猶豫不定。就在與李家的談話中,張升華注意到他們家裡放著一本《論持久戰》,后來又了解到李家的二兒子李光林原是彭雪楓部的一名戰士,幾年前與日寇作戰時英勇犧牲了。張升華由此打消了疑慮。一天深夜,房東李志本提著馬燈,把劉伯承、鄧小平、陳毅等淮海戰役總前委的首長迎進了家門……
時間的車輪不停步地向前邁進,一晃68年的歲月已然穿梭而過,當年的戰役總前委卻依然保持著原有的樣貌,仿佛絲毫未受到歲月的洗禮。這座68年依然矗立在原地的小院不僅時刻在向人們講述著當年的抗戰故事,也在講述著它之所以能在時光中被眷顧的原委……
早上,李華鬆老人會圍著舊址轉一圈,查看裡面的一草一木。圖片來源:淮北文明網
1.一處祖屋成為一個家庭的驕傲
今年68歲的李華鬆是安徽省淮北市濉溪縣韓村鎮淮海村(原小李家庄)村民,是李家四合院當代的守護人。
在當地村民心中,李華鬆擁有一個英雄家庭。他的祖父李志本在上個世紀三十年代就與徐風笑,在宿縣以西從事中國共產黨的地下工作﹔伯父李光林於1940年3月在西北王六子戰役中與日寇作戰犧牲﹔父親李光者用太平車往雙堆集前線送糧草物資,多次從雙堆集抬擔架,搶救傷病員……
總前委駐扎在李華鬆家的時間並不長,隻有40天,但是,村裡的鄉親們見到解放軍同志,就同見到久別的親人一樣高興。相關資料顯示,設在小李家庄的總前委指揮解放軍殲敵11.4萬余人,活捉了國民黨軍官黃維,取得了雙堆集殲滅戰的偉大勝利。1948年12月30日下午,總前委從小李家庄轉移。
擦拭淮海戰役總前委指揮部的銘牌是李華鬆每天的必修課。圖片來源:淮北文明網
雖然總前委駐扎在李華鬆家的日子隻有40天,但從此這個小院成為了這個家庭的驕傲。從李華鬆爺爺開始,李家的祖孫三代就立誓守護這處革命遺址。68年來,這個家庭始終呵護著這座具有歷史意義的舊宅,到李華鬆手中已經是第三代。
從李華鬆記事時起,家裡的長輩們就經常給他講淮海戰役的事情,講首長們在這裡的經歷,講村民們是怎麼支援解放軍的。當然,也會講總前委設置在他家的過程。從那時起,這座房子就成為了李華鬆的驕傲和永遠的牽挂。
1980年5月,淮海戰役總前委指揮部舊址被批准為安徽省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並被列入全國12個重點紅色旅游區之一。這讓李華鬆無比欣喜,更感受到沉甸甸的責任。
2.無私守護紅色舊址重煥生機
走進淮海村(原小李家庄),一座兩進兩出的農家四合院,在周邊嶄新的現代農家小院的包圍中,格外引人注目。
小院有著凹凸不平的茅草土牆,寬敞干淨的院落裡存放著木推車、舊石磨、老式手搖電話機、手提馬燈、戰略地圖……走進其中一間大房間,隻見牆上懸挂著劉伯承、鄧小平等首長的照片和作戰地圖。其他房內陳列著古色古香的舊家具和老百姓“支前”的舊物,這些無一不在提醒著人們這裡曾經發生的一切,讓人仿佛置身於那戰火紛飛的歲月之中……
李華鬆一家在這個院子裡生活了30多年,后來因為保護等方面的需要,一家人才依依不舍地搬走。自從搬離四合院后,李華鬆就主動承擔起了舊址守護人的角色。每天一大早,他都會騎著自行車,趕到離家一公裡的舊址,巡視一遍后,開始打掃房內的衛生。老輩首長使用過的防風煤油燈、電話啥的,李華鬆都要仔細擦一遍。這是心裡的事兒,不擦一遍心裡不踏實。
李華鬆擦拭首長用過的照明工具。圖片來源:淮北文明網
忙完手中的活計后,李華鬆老人靜靜的坐在門口,等待著游客的到來。圖片來源:淮北文明網
守護的日子,一晃就堅持了40多個年頭。打掃舊址、清除雜草,修葺房屋,巡看有沒有牆體破裂,有沒有火災隱患,有沒有翻牆破壞現象等等都是李華鬆要做的事兒。
小院的房頂草屋頂,最難的是維護,一下雨就有可能漏水。隻要下過雨,個子矮小的李華鬆總是會搬來梯子,佝僂著身子,爬到屋頂上去維修房屋。
2007年以前,總前委舊址由於年久失修,屋面漏水,土牆斷裂坍塌。李華鬆多次向鎮、村反映,在市、縣相關部門協調下爭取到經費,2007年5月11日至2007年12月24日,上級對總前委舊址實施第一期總體工程的修復工作,李華鬆在舊址全程看護管理,整整224個日夜。
如今,各級黨委、政府對文物保護越來越重視。如果李華鬆再發現房屋需要維修跟上面報告就可以了,再也不需要自己爬上爬下了。
這些年,李華鬆守護小院的日子又增添了新內容:每天,他都要取出消防水帶沿著院落,邊跑邊將水帶鋪設一遍,進行他特有的消防演練。李華鬆說:“這麼珍貴的舊址,防火是大事。就得自己練熟了,萬一遇到情況才能不慌張。”
3.義務講解讓更多人了解這段歷史
淮海戰役總前委舊址從1948年11月23號至今,68多年的風風雨雨已經過去。近年來,作為重要的愛國主義基地,越來越多的人會來到這裡參觀,緬懷革命先烈的豐功偉績。高峰的時候,游客量有1000多人。李華鬆義務承擔起了講解歷史的任務。他會熱情細致地為參觀者講解當年總前委首長在這裡指揮華東、中原野戰軍和地方武裝,一舉殲滅國民黨精銳主力55.5萬軍隊這一戰爭史上的奇跡。
為了做好講解,文化程度並不高的李華鬆認真學習黨史資料,撰寫了講稿。講稿裡的內容,既有淮海戰役的知識,更有小李家舊址的內容。更多的時候,李華鬆則是結合自家經歷來講述那段難忘的歷史,讓游客們久久沉醉於其中,深受感動。
李華鬆向參觀者講述當年的歷史。圖片來源:淮北文明網
哪怕隻有一位游客,李華鬆老人也會認真地接待講解。圖片來源:淮北文明網
多年來,李華鬆默默擔任著淮海戰役總前委舊址的守護人、講解員角色,卻不拿一分錢報酬。淮海村黨總支書記紀永亮說,直到最近兩年多,每月才象征性地給他發兩三百塊錢。
2015年8月4日晚,淮北市舉行了“情系國防,最美家庭”頒獎典禮,李華鬆家庭被評為“情系國防,最美家庭”。李華鬆的心願是一輩子守護在這兒。他說,“哪一天我要是走不動了,我要讓女兒來接我的班,繼續站好崗。”
硝煙散盡,祖國安寧。我們,誰都不能忘記歷史,因為幸福的日子來之不易。李華鬆說,自己最喜歡的時刻,就是搬把椅子坐在院門前,等候下一位來訪者。
(本網根據稿件《祖孫接力60余年義務守護革命舊址》、《李華鬆祖孫三代接力守護淮海戰役舊址60多年銘記崢嶸歲月》、《李華鬆:守護歷史,傳遞真情》等綜合,感謝淮北文明網提供素材。)
編輯點評
曾經有人說,一段時間內做多件事並不難,難的是從一而終做一件事。此話頗具深意。而李華鬆守護這一紅色遺址的日子,一晃就堅持了40多個年頭。堅持這40個年頭不隻需要勞動付出,更需要耐得住寂寞,心靈的付出。顯然,如果沒有對黨的忠誠和熱愛、對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的崇敬、對歷史的責任感,是不可能堅持這麼久的。從這個意義上說,他的義舉正是新時期對淮海戰役精神的最好詮釋和注解。人總是要有信仰的,無論是偉大人物,還是芸芸眾生,有信仰才有夢想。通過李鬆華的故事,我們看到了他堅定的信仰和跟著黨走的信心。這正是他身上體現出來的最寶貴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