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好民警"楊建夫

基層民警扎根社區30年靠鐵腳板成為居民心中"家人"

2016年03月18日08:17   來源:中國文明網

原標題:基層民警扎根社區30年靠鐵腳板成為居民心中"家人"

2.jpg

"好民警"楊建夫

基層民警扎根社區30年 靠鐵腳板成為居民心中"家人"

他在沈陽市公安局皇姑分局新樂派出所任社區民警,一干就是30年,是皇姑分局連續在一個社區工作時間最長、資格最老的社區民警。他每天至少徒步5公裡走訪群眾,30年走了50000多公裡,累計採集各類工作信息100余萬條,光是皮鞋就磨露了二十多雙。他被稱作社區“活電腦”、“大管家”,是群眾心中認定的家人。他就是沈陽市皇姑區北陵社區老民警楊建夫,2015年9月榮登“中國好人榜”。

56歲的楊建夫是遼寧省沈陽市公安局皇姑分局新樂派出所北陵社區民警。他是皇姑分局連續在一個社區工作時間最長的社區民警,已經有30年了。在社區裡,隻要見到老楊,上至年逾九旬的老人,下至咿呀學語的幼兒,都會親熱地和他打個招呼。楊建夫也從當年的“小楊”到了“老楊”,從“楊大哥”、“楊叔叔”,到現在小孩子見到他都會喊他“楊爺爺”。很多社區居民說,雖然“老楊”體格干瘦、脊背略彎,但他卻是居民們最踏實和貼心的依靠。

楊建夫與社區居民交談。圖片來源:沈陽文明網

1.每天徒步5公裡走訪群眾 他是社區的“活電腦”

在新樂派出所,楊建夫一干就是30年,是沈陽市連續在一個社區工作時間最長、資格最老的社區民警。他每天至少徒步5公裡走訪群眾,30年走了50000多公裡,累計採集各類工作信息100余萬條,光是皮鞋就磨露了二十多雙,被稱作社區的“活電腦”。

轄區的5700多戶居民、18000多名常駐人口、2000多名流動人口,老楊憑著一雙腳板反復走訪。社區裡的一草一木,他都了然於胸。為了提高工作效率,以前從沒摸過電腦的他,靠自學練成了五筆打字,打字速度竟然比所裡的年輕人還快。有時社區需要核實一些信息也要向他求助,哪家哪戶有什麼人,老楊總是不假思索,脫口而出。用社區干部的話說,老楊就是一台“活電腦”、一張“活地圖”。

1996年夏天,河南省公安廳發來協查通報,犯罪嫌疑人倪某伙同他人詐騙20余萬元,河南省領導專門批示,要求限期破案。既沒有嫌疑人照片也沒有戶籍信息,幾乎所有人都覺得,要找到倪某無異於大海撈針。但是,當老楊拿到協查通報的一剎那,腦袋裡頓時“嗡”了一下,如同電腦的快速檢索一般,一條人員信息在腦海中第一時間彈了出來——倪某,男,1973年5月10日出生,就住在轄區的某樓、某單元、某號。老楊像以往入戶走訪那樣,設法將倪某帶到派出所,迅速控制起來。經初審,倪某對伙同他人實施詐騙的犯罪事實供認不諱。河南警方連夜乘飛機趕到沈陽,河南同行緊緊握著老楊的手說:“沒想到,沈陽片警工作這麼細致、責任心這麼強,真是給我們上了生動一課!”至此,這起當年轟動一時的特大詐騙案,不到一周就宣布告破。

楊建夫在社區內採集信息。圖片來源:沈陽文明網

因為轄區流動人口多,經常有外地人到社區裡走親訪友,初來乍到,一時摸不著門,找不到人也是常事。這時,社區居民都會往楊建夫的警務室一指:“找老楊去,找到他就等於找到家了。”老楊也真不含糊,一找一個准,“活電腦”的名聲也越叫越響。多年來,他先后幫助1200多名外地人找到了親友,沒有出現一次失誤。

老楊的基礎工作扎實,群眾基礎好,不但為破案提供了大量線索,還在化解矛盾、調解糾紛中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面對家長裡短、雞毛蒜皮的鄰裡糾紛,老楊化解矛盾很有一套,常常是三言兩語就把疙瘩解開了。有時候老楊一個電話過去,問題就解決了。兩邊的人都說:“人家老楊這麼忙,咱就別給他添麻煩了。”這麼多年,經他化解的小矛盾、小糾紛少說也有2萬多起。

凡是見過老楊的人,最深的印象就是一個字——“快”。他走路快,挨家挨戶地走訪居民,練出了一副快腳板,老百姓有事打個電話,他說到就到。他說話快,居民咨詢個什麼業務,他不羅嗦、不墨跡,幾句話就把事情交待得妥妥帖帖。他辦事快,凡是老百姓托他辦的事兒,能一天辦完的絕不拖兩天,能上午辦完的絕不下午辦,對那些腿腳不利索的老人,他經常主動上門跑腿。時間一長,老楊的“三快”出了名,大伙都知道他是個急性子。

2.從小楊到老楊 他是困難群眾的“楊哥”

老楊的轄區面積大,特殊群體也多。他常說:“身上有殘疾本身就是不幸的,他們需要更多關愛和照顧。我覺得能幫一把就幫一把。我自己累點沒啥,和他們比起來,我幸福多了。”

社區居民劉志凱平時一個人住,就靠打點零工維持生計,因為患有嚴重的糖尿病綜合症,下肢已經開始潰爛。“老劉是個苦命的人,特別容易悲觀,我時不時就開導開導他,老哥倆一直處得不錯。”2010年,劉志凱病情惡化,潰爛已經蔓延到全身。照顧劉志凱就成了老楊工作的一部分。

隻要進了劉志凱的屋,再出去,那種奇臭無比的爛肉味幾天都散不盡。“有幾次,我一回家老伴直接給我轟出來了,說我身上的味兒太嗆人。后來,我都多帶一套衣服,換完再回家。”雖然有了老楊的照顧,但是劉志凱的病情卻不見好轉,一直都在向著最壞的方向發展。后來,劉志凱連大小便也不能自理了。老楊推開劉志凱家的房門,第一件事就是清理室內的大小便。那種糞便和爛肉的臭味相互摻雜的味道,如果不是親身經歷簡直無法想象。劉志凱不止一次流著眼淚對老楊說:“楊哥,你照顧我這麼長時間,也夠意思了。如果不是你,我早就死了。我也不想拖累任何人了,你就別管我了。”可是,老楊說:“怎麼能不管呢?就是個小貓小狗都知道惜命,更何況這是個大活人啊!”老楊想的是讓劉志凱活得更有尊嚴。每當天氣好的時候,老楊總會抱著他坐上輪椅,推著劉志凱出來晒晒太陽,看看花園裡又種了哪些花,給他講社區裡發生的新鮮事。知道劉志凱會下象棋后,棋藝不錯的老楊就經常抽空陪他殺上兩盤,幾乎每次都是輸一局、平一局。“他的日子不多了,能讓他多樂一樂,有個好心情,多少也能減輕點病痛。”

楊建夫(中)與社區居民共同學習。圖片來源:沈陽文明網

楊建夫(右)到居民家了解情況。圖片來源:沈陽文明網

一天,劉志凱對老楊說:“楊哥,我有一年沒吃過餃子了,想吃餃子,羊肉餡兒的。”老楊聽后,值完夜班一早就去市場買了2斤羊肉,拎到派出所食堂就開始包餃子,一直忙活到中午,煮好了給送到劉志凱家。捧著餃子,劉志凱哭了:“楊哥,你要是我親哥該多好。”2011年4月6日,這個日子永遠印在老楊的腦海裡,劉志凱走了。臨終前,他拉著老楊的手,留下了在人世上的最后幾個字:“楊哥……謝謝……”劉志凱去世后,老楊又跑前跑后操辦后事,幫劉志凱做了最后一件事。

到社區裡問問老百姓,楊建夫是誰?小孩子會說:“是個很厲害的爺爺。”中年人會說:“那是講義氣,夠意思的楊大哥!”老人們多半會說:“那就是個活菩薩呀!”從青春到華發,老楊頭發白了,皺紋多了,那顆為了老百姓鞠躬盡瘁的心,卻始終沒有變。在老百姓的印象裡,老楊總是風風火火的,還像20多年前那麼精神。在北陵社區還有一個有趣的現象,除了小孩子以外,從20多歲到90多歲,叫楊叔和小楊的遠沒有叫“楊哥”的多。這一句“楊哥”,包含的是老百姓發自心底的尊敬和愛戴。

3.“老楊不能動” 他是社區居民認定的“家人”

老楊雖然是個急性子,但心卻很細,特別是對那些上了年紀的獨居老人,總是無微不至,把他們當成自己的父母一樣去照料。李振鐸老人和老伴兩人都是90多歲,身體一直不好,唯一的兒子也因車禍癱瘓在床。老楊平時一有空就到老人家裡看看,陪老人聊聊天,幫著掃掃地、做做飯。2013年春節前,老楊一連好幾天沒看到李振鐸老人,總覺得不太放心,到家裡一看才知道老人前兩天摔了一跤,一直在家養傷。聊天時,細心的老楊發現餐桌上放著一盆餃子,都已經涼了。一問才知道,原來老兩口就想吃頓餃子,可是從超市買來的速凍餃子根本不合老人口味。老楊馬上說道:“我包餃子的手藝還行,今天我來給您二老露兩手吧!”老楊說干就干,揉面、擀皮、和餡,很快,熱氣騰騰的餃子就出了鍋。兩個老人吃著餃子贊不絕口,整整兩大盤餃子吃得一個不剩。老人激動地說:“好久都沒吃到這麼香的餃子了。”“以后您二老什麼時候想吃餃子了,就招呼我一聲。”沒想到,老楊這一包就是好幾年。從此,“老楊包餃子好吃”就在小區傳開了。

逢年過節,老人們都爭著把老楊往家裡領,都想嘗嘗“楊氏手工餃子”的滋味。每每談到這裡,老楊總是感慨萬千:“其實,並不是我包的餃子多好吃,而是這些獨居老人太久沒有嘗到親情的滋味。包餃子,包的就是個團圓和親情。他們是真的把我當成親兒子了!”這麼多年,老楊的餃子包了一家又一家,連老人愛吃什麼餡,他都記得清清楚楚。老楊對這些獨居老人關懷備至,也影響了社區裡許許多多的熱心人。街坊四鄰時不時就到老人家中走動走動,和他們聊聊天,幫著買買菜,在老楊的帶動下,尊老敬老的美德在北陵社區蔚然成風。

社區居民臨時托楊建夫保管的鑰匙。圖片來源:沈陽文明網

楊建夫為獨居老人包餃子。圖片來源:沈陽文明網

楊建夫還有一個專門的鑰匙串,上面挂的都是社區居民臨時托他保管的鑰匙。居民們管他叫社區“大管家”,誰家臨時出遠門都放心地把鑰匙交給他保管。

一樁樁、一件件,老楊幫助過多少人,他自己已經記不清了,可是人人心裡都有一本帳,他為社區百姓的做的好事,大家都記在心裡。不少人為了表示感謝,想對他“意思”一下,都被老楊婉言謝絕了。一個老住戶說:“真沒見過老楊這樣的警察,幫我們忙活了半天,連根煙都不抽。”這麼多年,老楊煙酒不沾。抽煙有害,喝酒誤事,他就是這麼個嚴格自律的人。

因為老楊在社區干得出色,多年來分局幾次都想把他調到機關工作,但他總是婉言謝絕。他說,自己就像是一顆老樹,根就長在社區裡,離開了社區的百姓,就渾身不自在。考慮到他的工作量太大,所裡也曾想給他換個崗位,可得到消息的居民自發地找到所長,苦苦地央求把老楊留下來。他們都說,老楊對社區的一草一木都熟悉,對每個老百姓都有感情,就像家裡人一樣,哪有把家人分開的道理呢?如此幾次下來,“老楊不能動”就成了慣例,分局和派出所領導換了一茬又一茬,老楊始終留在北陵社區。

常言道,“鐵打的營盤流水的兵”,可老楊這個老兵卻始終和他的社區百姓在一起,不曾有一刻分離。30年,楊建夫已經把濃濃的警民魚水情釀成了陳壇老酒,芳香馥郁、醉人心脾。

(本網根據《中國好人榜——楊建夫》、《基層民警扎根社區30年 靠腳板行5萬公裡採集信息百萬條》《北陵老警楊建夫》等稿件綜合整理,感謝沈陽文明網提供素材。)

編輯點評

從小楊到老楊,再從楊大哥到楊爺爺,30年間,變的是稱呼,不變的是他的堅守和奉獻,他心裡時刻裝著百姓的家長裡短,一心為百姓服務……他以平凡無私的舉動,創造了許多不平凡且感人的事跡,傳遞著人間溫暖,傳遞著善行的力量。上過電視、上過報紙,可是這些榮譽在老楊眼裡都是小事,隻有老百姓的事才是大事。正因為有這樣的好民警在,人們才會安居樂業、幸福生活。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姜萍萍、程宏毅)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