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本,她可以繼承萬貫家財,馳騁商海,過著無憂無慮的生活。但是,她偏偏選擇了另一條人生道路。2002年,她與丈夫辦起了“不掙錢”的浙江義烏市腦癱康復中心和育智教育中心,已收治1300多個腦癱、智力殘疾的孩子,600多名得到了較好的康復,其中420余名患兒已經站起來、走起來了。她叫周曉麗,今年37歲。她說自己隻有一個願望:讓這些殘疾兒童能和普通孩子一樣快樂成長……
1.善良姑娘陪腦癱弟弟治病 收獲愛情萌生大志
周曉麗出生在義烏一個富裕的家庭。父親周華龍是首批富起來的能人,早在上世紀80年代,他就靠經營彩印廠積累了數百萬家產。佔地1000多平方米的廠房是她父親起家的地方,也是他們一家人居住的地方。
1996年,周曉麗的弟弟降生了。不久后,這個男孩被確診是個腦癱兒,全家頓時陰雲籠罩。
弟弟是個腦癱兒,又有智力障礙,連最基本的站立、走路都無法做到。為了醫治這個腦癱兒,父母走遍大江南北,花去了巨額的醫療費,但效果並不理想。
1997年7月,19歲的周曉麗高中畢業。懂事的她毅然放棄了繼續深造的機會,陪媽媽帶著弟弟到全國各地求醫問診。哪裡有能讓弟弟站起來的“神醫”,他們就不惜一切代價趕到哪裡。1999年,經多方打聽,他們終於在河北石家庄找到了腦癱兒康復專家馬飛。經過馬飛三個月的治療,從前跌倒了隻能躺在地上的弟弟,自己能從地上爬起來,並且奇跡般地站了起來。
更讓周曉麗激動地是,在馬飛的耐心教導下,弟弟學會了拿勺子吃飯,還學會了自己大小便。
周曉麗手把手教會孩子做簡單的手工活。圖片來源:浙江文明網
從這以后,周曉麗對馬飛有了別樣的感覺。她不但把馬飛視作恩人,馬飛對患者的耐心和細致更讓她心動。而馬飛也對這位全力幫助弟弟的善良女孩心存好感。
2002年6月,周曉麗與馬飛喜結連理,並一同回到了義烏。
善良的姑娘收獲了愛情。悲劇的開始卻有了一個圓滿的結局。
2000年底,周曉麗和馬飛帶著弟弟回到了義烏,她用“千萬遍教學法”教弟弟生活技能、學文化。慢慢地,弟弟不僅生活能夠自理,還學會了1000多個漢字,甚至還能夠上網聽歌、瀏覽等。弟弟的變化讓其他腦癱兒家長看到了希望,紛紛要求周曉麗擔任自己孩子的老師。從那時起,這個富家女決定,和丈夫辦一個腦癱兒童康復中心,幫助這些特殊的孩子和他們的親人減少痛苦。
2.放棄從商路創辦腦癱康復部 富而好仁全家支持
當時,全國各地的一些腦癱患兒,又紛紛慕名來到義烏,找到馬飛請他醫治。周曉麗的父親周華龍給他們騰出的幾間廠房很快就不夠用了。
見女兒和女婿有心創辦腦癱兒康復中心,也因為自己深切體會過腦癱兒家庭的痛苦,周曉麗的父親為了支持女兒,結束了工廠生意,變賣機器,將廠房騰空,重新裝修后投資為女兒開辦了康復部教室。而周曉麗也放棄了從商的道路,當起了一名沒有工資的特殊教師。
2004年5月,在義烏市殘聯和衛生局的大力支持下,“義烏市殘聯腦癱兒童康復中心”成立,這是義烏市首家民辦康復機構。在夫妻倆的悉心打理下,腦癱康復中心的名氣越來越大,越來越多的家長把患兒送到這裡。
如果周曉麗的故事發生在一個經濟不發達的偏遠地區,也許主人公的心裡會少一些煎熬,可它偏偏發生在“小商品王國”義烏。
曾經的廠房,今日的校園。圖片來源:浙江文明網
有人算過一筆賬,如果將腦癱康復中心和育智教育中心所在的廠房出租,周曉麗一年不用工作,可以淨收40萬元的房租,可她偏偏干著這個無錢可賺的“買賣”。
就像當年父親關掉工廠損失了幾百萬元訂單,許多生意上的朋友都不理解一樣,每次朋友聚會,周曉麗也總是被不理解的那一個。在義烏這個全球最大的小商品集散中心,她身邊的朋友、同學幾乎個個都是做生意的千萬富翁,總有人好心相勸讓她下海。當聽到別人在談論房子、車子、票子的時候,周曉麗有時候也感覺自己很“孤立”。但是回到學校,回到孩子們身邊,她覺得這些孩子是如此需要她,她重新又感到自己的價值。
3.成數百名腦癱患兒的媽媽 與眾不同堅持無悔
“當時高估了自己的能力。雖然都是腦癱兒,但每個孩子都不一樣,他們的康復方法也不同。”腦癱康復部成立的時候,周曉麗剛好懷孕2個月。當時,康復部隻有6個孩子,周曉麗和丈夫就擔起了照顧孩子的責任。“一些孩子生活根本無法自理,大小便經常會拉在褲子上。”大小便的異味加上妊娠期反應,周曉麗總是強忍著嘔吐給孩子們換洗衣褲。有一次,這個孩子還沒收拾完,另外一個孩子又拉了,筋疲力盡的周曉麗忍不住淚流滿面:“孩子們等不得,我一邊哭一邊吐一邊給他們收拾。那一刻,真想放棄……”但是,孩子們一點一滴的進步還是讓周曉麗堅持了下來。“孩子開口說第一句話,站起來走第一步,那種喜悅和成就感,無法用言語來形容。”周曉麗的眼裡閃出了淚光。
為了照顧腦癱兒童,周曉麗在自己的女兒16個月大時,就把她送進了附近的幼兒園。有一次,她抽空去幼兒園看女兒,剛抱起女兒,工作人員就打來電話:“孩子們要下樓去找你,鬧翻天了!”那一刻,她無奈地放下女兒,望著女兒天真的眼神,她真地很想放棄,好好做個母親。但不久后,她狠心把女兒送到了城裡更遠的一家幼兒園。
周曉麗悉心指導孩子做作業。圖片來源:浙江文明網
和周曉麗在一起是孩子們最大的快樂,每次一見到周曉麗,孩子們第一反應總是歡叫著扑上來,親昵地圍著她。這些“孩子”中,最小的6歲,最大的已經24歲。“小翔就是最大的一個,她來育智班之前,沒有接受過任何治療,父母因為工作忙,隻能將她鎖在家裡,她的智力年齡隻相當於三四歲的孩子。愛伸出舌頭繞圈,喜歡咬手指。她雖然24歲了,但在我眼裡,她還是一個不懂事的孩子。”周曉麗疼愛地拍拍小翔的頭,小翔咬著手指撒嬌地笑了。“如果這些孩子能從小就接受治療的話,康復的幾率就會大很多。”在一年級教室門口的牆壁上,有一張特殊的功課表,“洗手帕”、“穿鞋帶”、“辨別男女廁所”都是課程。周曉麗說,在這裡,教孩子就是從上廁所、穿脫衣服開始,而且得一次又一次不斷重復地教。多年來,周曉麗投資的康復部隻有付出,很少有物質回報。但是,孩子的康復和進步支持著周曉麗和所有老師們的努力。
腦癱康復部成立以來,全國各地數百名腦癱兒曾慕名前來治療過,許多患兒經過康復部的治療后,從癱軟在地到慢慢站立,從腳后跟不著地到放平走路,從閉口不言到會叫“爸爸媽媽”。
孩子們進步了,可是他們的將來呢?他們能不能靠自己的力量自食其力呢?義烏市有近千名精神和智力殘疾人,他們即使病情有了好轉,但由於缺乏勞動技能,很難融入社會,在家庭中也受到冷落。於是,創辦殘疾人工療站的念頭在她腦海中萌發。目前工療站的籌備工作已經展開,相信在不久的將來,這群特殊的孩子會在周曉麗的努力下,用自己的雙手創造未來的生活。
從善念出發,她走出了一條與眾不同的人生軌跡。
編輯點評
周曉麗,“富人之仁”的典范人物,從一個為胞弟求醫四處奔走的女孩子到擁有數百名腦癱孩子的“媽媽”。她沒有繼承父業,沒有在義烏這個商貿城市裡經商辦廠。相反,她把家裡廠房改造為育智活動場所,挑起了承載大義的公益事業。人生的選擇有很多種,但是周曉麗選擇了常人最不易選擇和堅持的一條道路。正如“浙江驕傲”給周曉麗的頒獎詞所贊:隻因懂得,所以有取有舍﹔隻因情重,所以無怨無悔。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輕言少語的她,正為我們講述著幾千年中華文明的古道熱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