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溫婉 堅韌 獨立——外國人眼中的中國女性

2016年03月08日08:39   來源:新華社

原標題:溫婉 堅韌 獨立——外國人眼中的中國女性

孩子的嚴母,父母的孝女,丈夫的賢內助,家裡的廚神,也是職場上踏實努力、陽光自信的新女性——這就是外國人眼中的中國女性。無論屬於哪個年齡段,她都一如既往熱愛生活﹔無論身陷何種艱辛,她都散發著堅韌獨立的動人光芒。

堅韌的“虎媽”

凱斯勒是軟件工程師,他和中國太太李女士24年前在校園相識,兩人喜結連理后有了兩位千金,老大七歲半,老二四歲。一家四口居住在美國西南部。

凱斯勒說,認識妻子前,他對中國以及中國文化並不了解,中餐幾乎是他對中國文化的全部了解。直到認識妻子后,他才真正接觸到中華文化,知道了中國民歌《康定情歌》,看了中國電影《我的父親母親》,從此對中國文化“不能自拔”。

無論是中國的文學、電影還是音樂,妻子對中國文化的執著令他嘆服,而她性格中最強烈的特點正是這種堅韌。在凱斯勒看來,正是因為這一特點,美國公司裡華裔女性相當受歡迎,她們好相處、工作能力強,總體上都相當成功。

家庭生活中,妻子能干,而且有原則,尤其是在教育孩子上。舉例來說,美國小孩周日下午就是各種玩,他妻子卻風雨無阻送孩子去中文學校上課。凱斯勒認同並感謝妻子的苦心和嚴格,不過偶然也會調侃下家裡的“虎媽”:“晚飯時孩子們偶爾少吃幾口蔬菜也沒關系吧。”

“三八”婦女節來臨之際,凱斯勒說,想對所有中國女性深深致謝,因為“你們對家庭和工作的貢獻無與倫比”。

孝順的女兒

巴西巴中經貿交流中心項目咨詢總監費德裡克·佩雷斯對自己的合伙人方激非常贊賞。“我眼中的她總是那麼陽光、自信,她的孝順尤其令我感動。”

講起方激在巴西近30年的奮斗歷程,佩雷斯說,一名獨自帶著兩個女兒的媽媽在異國他鄉艱難創業,從打工,開店,到投資開辦醫療教學設備公司,有了自己的品牌,她今天取得的成就與她作為中國女性那種吃苦耐勞、不屈不撓的精神是分不開的。

而最讓佩雷斯敬重的,是她的孝順。父親去世后,方激把母親接到巴西與自己同住,隻要不工作,她都在家陪母親,而且親自下廚做飯。即使是到外地開會,她也會每天打電話問候母親。

佩雷斯說,上個月是方激母親86歲壽辰,她為母親操辦了壽宴。“當我看著她在忙碌的工作間隙抽空打電話邀請親朋好友出席時,中國的孝道讓我特別感動。”

能干的賢內助

巴勒斯坦—中國友好協會理事會成員葉海亞1988至1992年公派留學中國,能講一口流利的中文。

他說:“無論在職場、體育運動還是科學領域,中國女性都不輸男性。不久前獲得諾貝爾醫學獎的屠呦呦就是一個極佳例証。”

葉海亞頗有點羨慕那些娶了中國太太的朋友們,她們好像都有神奇的“旺夫運”,有生意頭腦。“他們做生意能發財,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娶了中國太太。”

30出頭的烏薩馬·哈比巴拉也想找個中國太太。他曾經來中國留學,被中醫吸引,遂拜師學藝,現在回國籌劃開一個自己的診所。

哈比巴拉現在還沒有女朋友。他說在中國學習時,因為太忙了,沒有時間談女朋友,但他一直想找個中國女孩結婚,因為中國女孩很自立。

家裡的廚神

尼古拉斯·泰勒是美國俄勒岡州波特蘭市一家保險公司的金融分析師,一年多前迎娶了中國太太。

泰勒對中國女性最初的印象來自影視,感覺中國女人都會武功、身手不凡。工作后身邊中國同學同事慢慢多了,他才開始更多了解中國和中國女性。“我對中國女性的印象是非常親和、溫柔,而且廚藝一流。”

泰勒表示,美國女性和中國女性在家庭和事業上有很多共同之處,但中國女性對家庭和事業都很看重。他說身邊大部分美國女性在孩子上中學前在家做全職媽媽,而他認識的中國媽媽基本上都既上班還要帶孩子。她們在外努力工作,持家也很在行。美國女孩在空閑時可能更多是休閑娛樂﹔而中國女孩更顧家,會花很多時間給家人做飯,而且花樣多極了。

泰勒說當初妻子就是用中國美食征服了他的胃。妻子經常在“臉書”上分享她親手做的中國菜的照片——番茄牛腩、鹽焗雞、肉夾饃、軟炸裡脊……他最喜歡妻子做的中餐是煎餅、豆腐腦、羊肉串、涮羊肉和各式小吃,“現在還在挑戰臭豆腐”。

熱心的中國大媽

莫斯科大學亞非學院中文專業學生娜杰日達曾到中國交換學習。在她眼裡,中國女性在當代社會中承擔重要角色,女性一般都會像男性一樣在接受教育后工作。在俄羅斯,女生結婚較早,中國女生的自由度更大,她們結婚生子晚一些,留給自己更多的時間學習工作。

娜杰日達說各個年齡段的中國女性都給她留下美好印象,尤其是退休后發揮余熱的中國大媽們。她說在北京時,坐公交車總能看見揮舞著小旗、帶著小黃帽子紅袖標的大媽們在維持秩序,疏導人流,給路人指路,讓初來乍到的異鄉人感覺很溫暖。

中國女性這種暖暖的“人情味”也給德國人約爾格·比克曼斯留下了深刻印象。這位柏林老師娶了一位中國太太,中國人對家人的照護眷顧深深感染了他。他舉例說,當妻子的大舅重病住院后,他的岳母每天給他做飯、買最好的肉燉湯,每天去醫院探望,在德國這種事情他幾乎聞所未聞。“在德國,如果你生病住院,你母親可能會探望你一兩次,但不會每天去探望。中國人很有人情,對家人支持,這一點我特別喜歡。”

貼心的師友

約瑟夫·卡裡烏基是肯尼亞納庫魯埃格頓大學大二學生,因為喜愛中國文化,他在大一時就選修了埃格頓大學孔子學院的課程。

卡裡烏基曾在2014年和2015年時赴中國參加冬令營和夏令營,他對中國女性的初步印象就是時尚和現代,但真正讓他深入了解中國女性還是在孔子學院。

2015年,他被孔子學院選為學生代表,前往中國駐肯尼亞大使館參加漢語知識競賽。比賽當天他意外被開水燙傷,胳膊布滿水泡。孔子學院的楊秋普老師把他帶到醫院包扎、治療,叮囑他按時吃藥,無微不至。

楊老師教漢語和太極拳。周一到周五,她都會早早起床,認真教授學生打太極拳,還耐心給同學們講解中國傳統文化。

“在生活中,中國女性善良、體貼、賢惠,有耐心﹔在工作中她們有知識、有文化,這些優點使得她們能夠更好地平衡家庭和工作的關系,兩方面都做得很好。希望這些中華美德可以一直傳承下去。”

“三八”婦女節到來之際,卡裡烏基為中國女性送上祝福:“好運!明天更美好!”(執筆記者岳玉苓,參與記者李暢翔、趙焱、陳威華、高路、任軍、馮玉婧、王守寶)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常雪梅、程宏毅)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