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4日,省委、省政府召開全省生態文明建設大會,認真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生態文明建設思想,動員全省上下自覺踐行新發展理念特別是綠色發展理念,深入實施生態文明建設工程,展現新江蘇“環境美”現實模樣,確保如期實現生態省建設目標,努力建設全國生態文明建設先行示范省。
省委書記羅志軍在講話中,深刻闡述習近平總書記生態文明建設思想,總結我省生態文明建設的成績和經驗,明確了全面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新實踐的總體思路和重點任務。省委副書記、省長石泰峰就“十三五”時期全省生態文明建設重點工作作部署。省政協主席張連珍出席會議。
會議指出,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就生態文明建設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論斷、新舉措,從使命擔當、奮斗目標、發展理念、方法路徑、制度保障等方面,深刻回答了什麼是生態文明、怎樣建設生態文明的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把實踐經驗、規律性把握上升為理論學說,形成了科學的理論框架,體現了對人類社會文明發展規律的深刻洞察,對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和永續發展的深遠謀劃,對促進公平正義、增進民生幸福的認識升華,為我國走向社會主義生態文明新時代提供了科學指南。我們一定要深入學、持久學、系統學,把握精神實質,悟透精髓要義,掌握這一有力思想武器,自覺用以指導江蘇生態文明建設的新實踐。
會議指出,習近平總書記對江蘇生態文明建設十分關心,多次作出重要指示,為我們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提供了行動指南、注入了強大動力。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以習近平總書記生態文明建設思想為引領,特別是按照總書記對江蘇的重要指示要求,在原有工作的基礎上,展開了生態文明建設的新布局。全省生態文明建設不斷向縱深推進,生態環境質量明顯改善,人民群眾對生態建設的滿意度不斷提高。在實踐中,我們積累了寶貴的經驗,形成了鮮明的工作特色,就是始終保持高度的生態自覺,始終堅持統籌謀劃、整體推進,始終堅持精准發力、務求實效,始終堅持用改革創新的辦法破解難題,始終堅持以群眾實際感受為評價標准。
會議提出了“十三五”期間全省生態文明建設總的任務,強調要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生態文明建設思想,牢固樹立、自覺踐行新發展理念特別是綠色發展理念,深入實施生態文明建設工程,展現新江蘇“自然環境之美、景觀風貌之美、文化特色之美、城鄉協調之美”交相輝映的“環境美”現實模樣,確保如期實現生態省建設目標,努力建設全國生態文明建設先行示范省。戰略上,要把握江蘇發展的階段性特征,加強系統謀劃,把握目標定位,久久為功、穩步推進,力爭實現環境拐點早日到來,綠色發展成為鮮明優勢。戰役上,要抓住關鍵點,組織攻堅戰,打好殲滅戰,組織實施生態文明建設環境保護重點任務行動方案,實現環境質量明顯改善、主要污染物排放明顯下降、生態系統保護明顯加強、環境風險得到有效控制的階段性目標,在新的起點上抓好生態文明建設的新開局。
會議指出,要著力抓好生態文明建設的關鍵點,努力促進生態環境質量的實質性轉變。一是降霧霾、增藍天。更大力度降煤、控排、禁燒,著力減少污染源。實施電力行業煤炭等量替代、非電行業減量替代,推動煤炭清潔使用,優化能源結構,大力推動風能、太陽能、生物質能、地熱能、核能等規模化應用。嚴格實施火電、鋼鐵、水泥等重點工業行業廢氣治理提標改造,實施機動車和非道路移動源污染控制工程,全面推行“綠色建造”、“綠色施工”。嚴格落實全面禁燒秸稈措施,全面推進秸稈綜合利用。二是保清水、治污水。要做到清水量不減,採取最嚴格的保護制度和手段,對良好水體實行清單式保護,在城鄉建設中最大限度地保護好原有水系。做到污水必處理,污水未經處理達標絕對不能排放,達標排放也要控制總量,全面實施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系統整治工業點源、農業面源、生活污染源,加強入江入海入湖河流和排污口整治,加大城市黑臭河道的整治力度,加快建設海綿城市,加強重點流域水污染防治。做到飲水保安全,加大飲用水源地保護力度,建立從水源地到水龍頭的安全屏障,積極防治地下水污染。三是護淨土、治臟土。認真抓好國務院將出台土壤治理的“土十條”的落實,抓緊制定實施我省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方案。切實加強對危險廢物的管理,加快提升工業“三廢”處置能力,大力推進土壤污染重點區域綜合治理和修復。切實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實施化肥農藥零增長行動,提升農業廢棄物綜合利用水平,提高農村生活垃圾和污水處理率。四是守紅線、善留白。切實把握好開發與保護的平衡點,統籌謀劃國土開發、產業布局、人口分布,科學劃定生產空間、生活空間、生態空間,控制開發強度,節約集約開發,更多地為生態建設留白,嚴守生態紅線、耕地保護紅線、城鎮開發邊界紅線。沿江、沿海地區要堅持生態環境保護和產業轉型升級一起抓,切實加強生態修復,組織實施生態屏障建設、濕地保護修復、防護林建設等重點工程,打造綠色走廊、彰顯江海風光。五是重建設、廣增綠。系統推進生態建設,大力實施山水林田湖生態保護和修復工程,全面提升森林、河湖、濕地、海洋等自然生態系統穩定性和生態服務功能。深入挖潛拓展造林增綠空間,切實加強自然濕地保護。六是抓根本、轉方式。堅持以綠色發展理念引領“一中心”、“一基地”建設,大力發展綠色產業,深入實施綠色制造工程,更大力度推進綠色清潔生產,推動建立綠色循環低碳產業發展體系,提高資源利用效率,構建科技含量高、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的產業結構和生產方式。加快推動生活方式綠色化,實現生活方式和消費模式向勤儉節約、綠色低碳、文明健康的方向轉變,反對鋪張浪費、過度包裝和奢華消費,倡導綠色居住、綠色出行,倡導使用綠色節能產品。
會議指出,“十三五”時期,全省生態文明建設要著力優化國土空間開發利用格局,加快構建科學合理的城市化格局、農業發展格局、生態安全格局、自然岸線格局﹔著力加強資源節約循環高效使用,努力以最小的資源能源消耗實現最大的發展效益﹔著力推進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綠色化,堅定不移走綠色低碳循環發展之路﹔著力改善生態環境質量,讓江蘇大地天更藍、山更綠、水更清、環境更優美,以環境質量的持續改善增強人民群眾的獲得感﹔著力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加快形成一批制度化的成果,切實用制度保護生態環境﹔著力加強生態文明法治建設,以剛性約束促進綠色發展、資源節約、環境保護,切實把生態文明建設納入法治化軌道。
會議強調,要以強烈的責任擔當,加強對生態文明建設的組織領導,下決心把環境污染治理好、把生態環境建設好,努力走向社會主義生態文明新時代。要抓關鍵少數、起關鍵作用,推動各級領導干部牢固樹立正確政績觀,把生態文明建設牢牢抓在手上,做到生態資源的家底要清、環境問題的症結要清、建設生態文明的路數要清,把綠色發展理念落實到決策、執行、檢查各項工作中去。要抓責任落實、嚴考核導向,嚴格落實黨政領導干部生態環境損害責任追究實施細則,堅持黨委政府對本地區生態文明建設負總責,環保部門牽頭抓督查抓執法,相關部門既要管業務又要管治污,並充分發揮政績考核的指揮棒作用,強化鮮明的工作導向和用人導向。要抓改革法治、強制度保障,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完善實施方案,嚴格環保執法,構建具有江蘇特色、系統完整的制度體系。要抓社會共治、促共建共享,在全社會積極培育生態文化、生態道德,強化社會各方面在生態文明建設中的責任,完善公眾參與制度,加快形成生態文明建設人人參與、生態文明成果人人共享的生動局面。
會議為獲得國家生態市、縣(市、區)稱號的地區進行了授牌。省發展改革委、環保廳和蘇州市、鹽城市、南京市江寧區負責同志在會上作了交流發言。副省長許津榮主持會議。
會議以電視電話會議形式召開,開到各市、縣和鄉鎮(街道)。在寧部分省委常委,省人大、省政府、省政協領導同志,省有關方面負責同志以及各市有關負責同志在南京主會場參加會議。(記者 耿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