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好青年"趙翔宇

85后大學畢業生主動堅守垃圾場 創新技術換城市美麗

2016年02月22日08:26   來源:中國文明網

原標題:85后大學畢業生主動堅守垃圾場 創新技術換城市美麗

又是一個四點半,趙翔宇像往常一樣早早出門“看山”,趙翔宇的山谷與其他地方不同,既沒有山澗小溪,也無嬌鶯聞風起舞。說是山谷,實則是一方巨型的垃圾填埋坑,如果不是每日幾百噸的垃圾運輸車到來,這裡早已是被城市遺忘的角落。作為日照市區垃圾處理終點站——日照黃山無害化垃圾處理場填埋作業隊的隊長,這個年僅30歲的年輕人,不經意間已在垃圾處理事業工作近五年。

趙翔宇說,艱苦的環境我們不干誰干?我們用自己的勞動和犧牲,換來了市區環境的保護,這個工作值。圖片來源:日照文明網

1.棄文從“武” “高富帥”把人生追求投向垃圾場

趙翔宇一米八的身高,一副黑框眼鏡,腼腆溫暖的笑容,舉止涵養,透著一股暖男的氣質。大學時期主攻法律專業,如果不從事垃圾處理工作,或許他會是律政界的“何以琛”,父母做木材生意家境殷實,是典型的“高富帥”代表,根本無法與“垃圾填埋工”的形象連在一起。

2009年大學畢業后,趙翔宇進入日照市固廢中心做著文職工作,負責日常的材料和宣傳通訊工作,安逸舒適,前途大好。他是個對工作認真的人,他堅信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沒有一線體驗怎能寫出好的材料?隔靴搔痒,紙上談兵,讓他覺得是對工作的懈怠,更是種遺憾。所以潛意識裡總覺得好男兒要到艱苦的地方去錘煉下自己,人生才完美。於是,2012年他主動申請要求調到黃山垃圾處理場,從此開啟了他“垃圾填埋工”的生活。

2009年大學畢業時的趙翔宇。圖片來源:日照文明網

天冷地凍,北風呼呼地刮,趙翔宇維護大型機械。圖片來源:日照文明網

正值大好青春,誰的年華不絢麗多彩?當他放棄舒適崗位與垃圾打起交道的時候,周圍充滿了異樣的聲音,有嘲諷、有質疑,更有家人深深的擔憂。頂著世俗的偏見和背后的指點,他義無反顧地來到了垃圾場。初來乍到,雖然趙翔宇做好了充分的思想准備迎接挑戰,但是眼前的場景著實把他驚呆了。荒涼的山谷遠離喧囂,沒有往來的車流人流,沒有動聽的流行音樂,沒有溫度適宜的環境。隻有漠然的山、散發著惡臭聞之欲吐的垃圾、冰冷的作業機械。工作環境極其單調,沒有電腦、沒有無線、甚至沒有辦公桌椅,隻有一台巨大的推土機嗡嗡作響,接個電話都得爬到山頭。生活仿佛一下從現代回到了古代,大風與臭味扑面而來,吐了接著吐、嘔完接著嘔,寂寞與沮喪也隨之而來。現實與理想之間,出現了巨大的鴻溝,晚上睡覺閉上眼睛都是垃圾,就連做夢也是關於垃圾。

趙翔宇也曾有過思想斗爭,恰巧女兒的降生,讓他覺得自己懂得擔當了,該去承擔一些什麼,努力做一個好兒子、好丈夫、好父親。他沒有逃避,選擇勇敢面對。於是,他把根深扎在這片臭氣熏天的垃圾場裡。

2.像做蛋糕一樣去填埋垃圾 他成為行家裡手

“在我心裡,是用做蛋糕的心態來填埋垃圾。”談到工作趙翔宇笑著說。蛋糕和垃圾,一個香噴噴令人垂涎三尺、一個臭烘烘讓人作嘔,這兩者有何可比性?

“做蛋糕隻有先做好模子,做出鮮艷多彩、令人賞心悅目的蛋糕來。而填埋垃圾也是,如今市區每天產生的垃圾接近700噸,高峰時甚至超過1300噸。這麼多的垃圾必須經過攤鋪、壓實、消毒滅蠅、覆蓋、雨水分流等步驟才能有效處理。”趙翔宇解釋說,“也許有的人會質疑,‘垃圾處理嘛,找個坑埋了就是。’事實上,無害化填埋是一個系統而又復雜的過程,庫底防滲層好比蛋糕托盤,垃圾也要像蛋糕一樣在托盤上一層一層地填埋,每層的攤鋪厚度、壓實密度、作業距離有規范要求,要有計劃、有序、有形,保証其堆體穩定,不塌落、不滑移,最后還需要用HDPE膜進行覆蓋,保証下雨天雨水不滲透,滲透會嚴重污染地下水。”

為了做好“蛋糕”,趙翔宇將一本上百頁、匯總垃圾處理的規范和標准的書背了下來,針對山谷地形垃圾填埋場具有坡度相對較大,受秋冬季節風影響明顯的特點,趙翔宇和他的填埋作業隊創造性地使用了“三層放飛散網”設置,有效地防止了易飛散垃圾挂在周邊樹木上,營造了青蔥環翠的綠化環境。

垃圾產生的滲濾液會嚴重污染地下水、臭氣會污染周邊環境影響周邊居民正常生活、大量沼氣如果不利用就容易爆炸、怎樣用有限的空間填埋最多地垃圾……這些擺在眼前的難題每天都在鞭策著他認用做蛋糕的心態小心翼翼的對待垃圾。他和隊友創新應用“土工袋壓覆HDPE膜”“山谷型垃圾填埋場雨污分流”等技術,節約了原材料,大大節省了成本,縮短了垃圾處理周期,減少了對周邊環境的污染。經過不懈努力,現在的黃山垃圾場臭味沒了、環境美了、垃圾產生的沼氣進行發電供場區滲濾液處理利用、滲濾液經處理后成了可以養魚的清水,在趙翔宇心中垃圾場看起來,比蛋糕還美。

大風在拼命的刮,卷起的覆蓋膜需要不停的復壓。圖片來源:日照文明網

寒風擋不住前進的方向。圖片來源:日照文明網

在同事眼中趙翔宇為人朴實,善於鑽研,苦活累活搶著干。剛來填埋作業隊的時候,他不懂駕車技術,對填埋作業設備也不熟悉,於是每天都提前一個小時上班,摸索車路,熟悉車況。經過一段時間的請教、自學和練習,他的技術得到了全面的提高,短短不到兩個月的時間就能夠獨立操作各種填埋作業設備,成為行家裡手。場區工作量大,設備一旦故障直接影響進程,為了保質保量完成任務,趙翔宇擠時間自己研究修理技術。有一天中午,正是垃圾清運車最繁忙的時候,入場的垃圾車輛,一輛接一輛的駛入填埋區,這時,正在填埋作業的推土機突然熄火,壞在垃圾堆裡。趙翔宇來不急多想,跳入泥濘的垃圾堆,查找問題。垃圾表面上一層滲瀝液正被沼氣頂著直往上冒氣泡,鞋子瞬間變成了水靴,經過一番檢查,發現是在推土機底部的一根油管斷裂導致不供油熄火。趕緊找來了一根油管,但是推土機底部與垃圾表面距離較近,垃圾表面上全是一層污水,容不得多想,他順手拿起了鉤子,把車底下的垃圾扒拉出來,就一頭扎進了車底,冰涼的污水立刻滲透了他全身,油管換好,點火啟動,推土機又開始正常的運行了。像這樣的搶險對趙翔宇來說已是家常便飯。

3.把愛獻給美麗城市 曾被女兒嫌“臭”不讓抱

沒有到過垃圾處理場的人,不會知道工作環境有多麼惡劣,不會體驗出那刺鼻的氣味如何讓人難以忍受。在這裡一年之中,對趙翔宇來說,最好過的日子便是5月份。他說:“夏天,成群的蒼蠅黑壓壓地裹滿全身,腳下的黑色膜溫度達到60度,裝載機裡沒有空調,鐵皮車廂在烈日炙烤下能達到50度高溫讓人目眩。趕上雷雨天氣,汗水、雨水、垃圾水夾雜在一起,沖天的臭氣令人作嘔。冬天,刺骨的寒風吹在臉上像刀割一樣,室外的低溫也是車輛故障多發季,冰天雪地裡,車輛一趴窩,我們就要趴在垃圾上進行設備檢修,那種滋味終生難忘。”

趙翔宇在垃圾堆裡修理設備。圖片來源:日照文明網

趙翔宇在工作中。圖片來源:日照文明網

記得有年夏天,趙翔宇早上沒來得及吃飯,順手從桌上摸了倆雞蛋,平時媽媽總會把煮好的雞蛋放在桌上。半路上媽媽打來電話說早上的雞蛋是忘了煮的生雞蛋。到了處理場他把雞蛋放在覆壓膜上,過了一段時間,他嘗試著打開,發現雞蛋早已蒸熟了。就這樣合著臭氣伴著蚊蠅,趙翔宇解決著自己的一餐又一餐。

在防洪防台風的那些日子,趙翔宇曾連續值了18個夜班,他克服蚊叮虫咬、天氣炎熱等困難,與同事連續戰斗在場區排水防洪第一線。2013年在迎戰“麥莎”台風的防洪活動中,他深夜冒著狂風暴雨堅守在現場,和日照固廢中心的同事一起,抱沙袋、拿泥板,將膜壓住,雨水污水濕透了全身,腳底劃破也全然不顧。在這裡任何輕微的劃傷都可能深度感染,而他的身上,早已傷痕累累。“一到下雨天,也是我們最緊張的時候。人家都往屋內避雨,我們必須沖到現場把覆蓋在垃圾上的黑色HDPE膜拉好。因為每增加一立方雨水,我們場就要多花費50元去處理。”正是他和同事的這份堅守,讓填埋作業隊獲得了全國“工人先鋒號”、省級“青年文明號”等多項榮譽。

對於每個父親而言,下班回到家,孩子的一個擁抱、幾句問候無疑是一種莫大的欣慰。然而,趙翔宇回到家卻躲著女兒。他還記得女兒剛學會走路的時候,每天洗完澡后都渴望去抱一抱她,卻被女兒嫌“臭”不讓抱。“其實,我是愛干淨的人,和垃圾打了一天的交道,不僅身上的味道熏人,也有大量的細菌,打那之后,我回到家后第一件事就是去澡堂洗澡,多泡會兒。”

趙翔宇心中有愛,想給女兒,卻不知不覺中獻給了垃圾場,獻給了這座美麗的海濱城市。

趙翔宇是個倔強的人,路是自己選的,怎麼走看行動。他明白這項工作的特殊性和重要性。“選擇了這份工作,就要一直干下去,而且要干好。”正是這種信念讓他始終堅守著自己那份執著,默默地奉獻著。

(本文根據《“好隊長”趙翔宇:青春駐扎在垃圾場 換來城市美麗》、《好“垃圾填埋工”趙翔宇:把青春獻給垃圾處理事業的“城市美容師”》、《中國好人榜——趙翔宇》等稿件綜合,感謝山東文明網、日照文明網提供素材。)

編輯點評

面對垃圾處理長惡劣的環境和強刺鼻的氣味,大多數普通人是難以承受的,可這就是趙翔宇多年生活的真實寫照。不羨慕同齡人的生活,不抱怨現在的環境,風華正茂時甘願付出更多的汗水,承擔責任艱苦奮斗,趙翔宇用超出常人的堅韌品質和踏實平和的心態讓生命變得更加有厚度。很多人都說現在的年輕人矯情不吃苦,但在趙翔宇身上看到的卻是任勞任怨、吃苦耐勞的無私奉獻精神。趙翔宇是千萬個奮斗在環境衛生一線工作者的縮影,他用愛崗敬業的精神點亮“垃圾填埋工”的生活,承載起一個“城市美容師”的榮耀。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姜萍萍、程宏毅)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