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2015年世界政黨政治的主要特點

2016年02月18日15:55   

過去一年,全球共50多個國家舉行全國性選舉,諸多國家政黨政治呈現碎片化趨勢,歐洲、拉美等地區多國政黨政治出現“右擺”,多黨民主政治的固有矛盾和問題有新表現,執政安全、治理能力與自身建設依然是多數政黨面臨的主要課題。

2015年,全球共50多個國家舉行全國性選舉。多數主流政黨保持主導地位但影響下滑,朝野博弈和各黨內斗有所升溫,政黨政治碎片化更趨明顯。歐洲、拉美等地區多國政黨政治出現“右擺”,一些地區和國家政黨格局變動對本國及地區局勢產生微妙影響。新興政治力量繼續崛起但勢頭分化,部分政黨開始謀求務實轉型。多黨民主政治的固有矛盾和問題有新表現,執政安全、治理能力與自身建設依然是多數政黨面臨的主要課題。全球共產黨及中左政黨發展喜憂參半,世界共產黨和工人黨國際會議尋求理論和實踐突破,但仍任重道遠。

傳統主流政黨仍是政壇“壓艙石”,但政黨格局“碎片化”有所加劇

與前幾年相比,2008年金融危機及其后續影響對各國政壇的強烈沖擊效應開始呈遞減態勢,選民不滿情緒得到一定程度釋放,選舉中出現理性回歸跡象。特別是一些主流政黨的選情雖然不被看好,甚至贏得驚心動魄,但最終保持了政壇“壓艙石”地位。法國共和黨和社會黨、加拿大自由黨和保守黨,以及西班牙、丹麥、波蘭、克羅地亞等國主流政黨紛紛在選舉中勝出。一些國家主流政黨、政治強人憑借嚴密的組織體系和深厚的民意基礎,巧妙化解內外壓力,牢牢控局。埃塞俄比亞人民革命民主陣線、幾內亞人民聯盟—彩虹聯盟、科特迪瓦共和人士聯盟、納米比亞人組黨、新加坡人民行動黨等均延續一黨主導格局。俄總統普京、白俄總統盧卡申科、烏茲別克斯坦總統卡裡莫夫、土耳其總統埃爾多安均依仗超高人氣強勢主政。

同時,部分國家選情膠著,多輪博弈方才塵埃落定。波蘭、克羅地亞、危地馬拉、烏茲別克斯坦等國總統或議會選舉均進入第二輪,意大利總統選舉歷經四輪投票才得出結果。一些國家政黨格局碎片化加劇。土耳其正義與發展黨勉強保住第一大黨地位,但絕對優勢不再,土政黨格局“四分天下”態勢漸現。奧地利聯合執政的社民黨、人民黨與反對黨自由黨纏斗激烈,新型政黨不斷涌現,加劇政治力量分化。芬蘭、貝寧、萊索托等國議會選舉均無一黨選票過半,政黨力量十分分散。此外,新興政黨特別是激進政黨繼續崛起並沖擊政壇,一些國家大黨老黨、新黨小黨“群雄逐鹿”。希臘大選過后,議會政黨多達八個,其中四個是新黨。西班牙選舉打破了二十多年相對穩定的政黨格局,不但議會政黨達到十個之多,首次參選的“我們能”黨、公民黨躍居第三、第四大黨,工社黨僅以1.6%的優勢保住第二大黨地位。奧地利極右政黨自由黨也不時挑戰人民黨“政壇老二”的地位。

拉美、歐洲政治鐘擺開始“右”傾

拉美政壇醞釀新一輪調整,政治天平啟動向右“回擺”進程。拉美左翼旗手——委內瑞拉統一社會主義黨在全國代表大會選舉中慘敗給右翼反對陣營“民主團結圓桌會議”,執政地位岌岌可危。阿根廷“勝利陣線”敗給右翼的“我們改變聯盟”,阿12年來首次迎來中右翼政黨執政。巴西勞工黨應對經濟危機不力,腐敗丑聞纏身,羅塞芙政府支持率跌至個位數,她本人也面臨彈劾,執政壓力持續增加。主政十幾年來,拉美左翼執政損耗增多,治理能力不足、經濟政策失當的問題在金融危機背景下被進一步放大,加之靈魂人物和旗手去世或離開政壇核心,以及美國對地區右翼勢力的支持等,都推動著多黨競爭體制下的拉美政壇向右“回擺”。但同時,拉美左翼群眾基礎依然深厚,決定了“回擺”將是一個漸進的過程,不排除少數左翼在“大周期”之后依然長期執政的可能性。此外,歐洲政壇也打破左右相對平衡的均勢,向“右強左弱”方向發展。法國社會黨在中央層面執政,但中右勢力在地方佔優,政壇“頭往左傾,腳往右邁”。保加利亞、克羅地亞、芬蘭、丹麥等國中右力量勝選,政黨格局呈“左降右升”態勢。

部分國家政黨格局變化對本國及地區局勢產生微妙影響

歐洲激進和保守勢力上揚,沖擊各國難民政策和歐洲一體化進程。法國國民陣線聯合荷蘭自由黨、奧地利自由黨、意大利北方聯盟、比利時弗拉芒利益黨等在歐洲議會組建聯合議會黨團,首開極端政黨在歐洲議會創立黨團的先河。德國基民盟領袖、總理默克爾做出“不設上限允許難民進入德國”的決定后,招致黨內保守派強烈反彈,默克爾被迫在相關政策上往回收縮。瑞士人民黨勝選后主張更嚴厲的難民政策,對歐立場更趨強硬。

東歐部分國家政黨權力斗爭背后大國因素凸顯,地緣政治更趨復雜。烏克蘭執政聯盟五黨未能就權力分配達成一致,總統與總理、中央與地方之間纏斗不止,歐美“代言人”之間利益犬牙交錯,助推地區局勢持續動蕩。摩爾多瓦“親俄”與“親歐”兩派政黨在外交政策上激烈角力,未來走向不穩定因素增多。

亞洲部分國家政黨格局發生深刻變動,或增加地區不穩定因素。日本自民黨一黨獨大,民主黨等在野黨面臨再次分裂,安倍政權無人鉗制,強推安保法案、叫囂“重新檢驗”近代史、謀求全面擺脫戰后體制束縛。日本對外政策右傾冒險色彩日益濃重,對中日關系、東北亞乃至整個亞太安全局勢影響深遠。尼泊爾左翼政黨重回政治中心,印度—尼泊爾關系未來變數增大,外部勢力加大對尼干涉可能性上升。緬甸鞏發黨敗選,民盟大獲全勝,緬“民主轉型”步入新階段。緬甸“民主轉型”可能形成“示范效應”和“傳導效應”,越、老、柬等國或將面臨新一輪政治轉型壓力。

多黨競爭體制下,民主困境與治理困境並存的局面沒有改觀

黨派及政客之間的政策、權力、利益之爭日趨激烈。羅馬尼亞國家自由黨兩次挑起對政府不信任案,被否決后又借火災事故發起大規模民眾抗議,終於把社民黨拉下台。愛沙尼亞、亞美尼亞、毛裡求斯執政黨均以各種罪名加大對反對黨打壓,甚至為反對派領袖“量身定做”制裁措施。剛果(金)、幾內亞、馬達加斯加等國朝野無序博弈甚至引發全國性騷亂。

一些政黨上演“逼官”大戲,加劇內部分裂。緬甸鞏發黨高層斗爭最終以總統登盛強力解除黨主席瑞曼職務收場。馬來西亞巫統前領袖馬哈蒂爾和現任總理納吉布之間矛盾升級。澳大利亞工黨和自由黨要麼出現副領袖與黨首公開叫板,要麼出現內部“逼宮”。英國工黨布萊爾、布朗等大佬明確反對新黨首科爾賓,部分工黨議員也拒不執行科爾賓的投票指令。納米比亞人組黨黨內“元老派”和“少壯派”之爭白熱化。布隆迪保衛民主聯盟黨內“挺總統派”和“反總統派”矛盾浮出水面。

政黨代言民意又難以整合民意的矛盾更加突出。世界經濟低迷使得社會不同利益群體相互妥協的意願持續走低,主流政黨施政遭掣肘,決策效率和政策有效性大打折扣,政黨治理能力缺失在競爭性政黨體制下更加突出。美國民主黨、法國社會黨分別力推減排計劃和“馬克隆法案”,均遭反對黨強烈抵制。蒙古民主黨與人民黨圍繞憲法改革、大項目實施斗爭激烈,導致改革遲滯、重大政策擱置。希臘朝野以及執政聯盟內部圍繞債務危機及經濟社會改革激烈較量,甚至不惜重新大選。

一些黨內部建設出新招,以期鞏固政權、重塑形象、扭轉頹勢

維護執政安全依然是部分發展中國家執政黨面臨的首要課題。越南共產黨積極籌備十二大,推動國會通過《全民公投法》,在加強黨的領導和推進民主之間保持平衡。老撾人革黨即將召開十大,更加強調加強黨的建設和堅持黨的領導。南非非國大召開中期大會,坦承黨內思想混亂和派系林立,強調統一思想、凝聚黨心民心。

部分政黨嚴肅黨紀和擴大民主並舉,消除傳統政治流弊,以期重塑形象。法國社會黨要求黨籍議員和議會黨團嚴守黨的章程和斗爭策略,否則將依規嚴懲。愛爾蘭“重建愛爾蘭”黨拒絕“左”、“右”標簽,強調公開、透明和公民參與,取消黨鞭制,宣揚革除傳統政黨輕諾寡信和裙帶關系弊端,借此擴大影響。捷克社民黨修改黨章,將候選人提名權下放到全體黨員,提高女性候選人比例,呼吁各黨剝離與商界利益關聯,塑造清廉形象。羅馬尼亞社民黨為消除系列腐敗丑聞沖擊,制定《社民黨黨員道德和行為准則》,力圖加強黨內約束,重塑本黨形象。

還有一些政黨的政策綱領更趨務實。英國保守黨進行戰略性調整,逐步淡化傳統意識形態和政策綱領中的某些個性化色彩,更多聚焦經濟、社會、民生等現實問題。英國蘇格蘭民族黨在大選中鞏固第三大黨地位后,“見好就收”,暫時擱置蘇格蘭獨立公投計劃,轉而聚焦民生,爭取中央政府下放更多權力以獲實利,為贏得2016年蘇議會大選鋪路。新西蘭綠黨選舉具有商界背景的詹姆斯•肖為新任領袖,力推經濟自由主義、加強與商界合作、爭取中間選民,加快從“純環保主義政黨”向關注經濟社會問題的成熟政黨轉型。德國“另擇黨”注重黨內制度建設,與反伊斯蘭的民粹組織保持距離,為政壇長期發展謀篇布局。芬蘭民粹主義政黨芬蘭人黨在近年大選后首次入閣,開始著手與黨內極右勢力進行“切割”,力爭在本黨極端主張與政府實際政策之間保持平衡。法國國民陣線著眼廣大中間選民,加速淡化本黨種族主義和反猶太色彩,甚至不惜開除“出言不遜”的本黨創始人老勒龐。

共產黨及中左政黨發展喜憂參半,全球左翼復興和團結之路艱難漫長

執政的共產黨和中左翼政黨加強控局,堅持社會主義價值和政策綱領。越、朝、老、古四國執政共產黨執政地位仍舊鞏固,對黨內“自我演變”和外部“顏色革命”警惕性增強,進一步強化意識形態和思想政治工作力度。南非總統祖馬明確表示三方執政聯盟仍將堅持左翼路線和傾向工人階級的政策。南非共號召黨員干部深入一線、團結工人階級、堅持社會主義道路政策。尼泊爾共產黨重返政權中心,尼共(聯)和聯合尼共(毛)組建聯合政府,尼共(聯)主席奧利、副主席比迪婭、聯合尼共(毛)領導人昂薩莉分別出任政府總理、總統和議長,尼左翼力量全面掌權。

歐洲部分中左政黨或繼續蓄力謀勢,或強勢回歸。塞浦路斯勞進黨雖仍在野,但堅持共產黨身份和社會主義信念,妥善應對黨內紛爭和當局打壓。葡萄牙左翼政黨將中右政府拉下馬,社會黨領袖出任新總理。阿爾巴尼亞左翼陣營大勝右翼陣營,左翼執政聯盟地位進一步鞏固。英國工黨科爾賓當選領袖后,實行“一人一票”新選舉規則,強化與普通黨員和勞動階層紐帶,力推工黨整體左轉。澳大利亞自由黨新黨首特恩布爾出任總理,加拿大自由黨強勢終結保守黨十年執政期,打開中左政黨主導政壇新局面。

此外,第十七屆世界共產黨和工人黨會議在土耳其召開,全球53個國家62個共產黨和工人黨出席會議,繼續批判資本主義弊端,呼吁走出“務虛”和“清談”,尋求斗爭的新手段、新形式和加強團結,組建自己的國際制度和倡議,謀求國際共產主義和進步力量大聯合。但各黨處境、力量大小和訴求各異,思想理論較為保守,一些黨仍處於分裂狀態,世界共產黨和工入黨要想整合力量並形成國際統一戰線還面臨巨大挑戰。

(《當代世界》2016年2月刊 作者:張光平 中共中央對外聯絡部研究室)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萬鵬、常雪梅)
相關專題
· 期刊選粹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