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好鉗工"管延安

深海鉗工"海底繡花"憑借手感"零失誤" 鍛造"中國品質"

2016年02月16日08:23   來源:中國文明網

原標題:深海鉗工"海底繡花"憑借手感"零失誤" 鍛造"中國品質"

正在建設的港珠澳大橋連接珠海、澳門和香港,是迄今為止世界上最長,施工難度最大的跨海大橋。工程中最大的挑戰就是在茫茫大海中央修建一條5.6公裡的海底隧道,長度、規模、施工工藝都是我國首次嘗試,因此一些經驗豐富的老技師都面臨著全新的挑戰,中交港珠澳大橋島隧工程Ⅴ工區航修隊鉗工管延安就是其中的一個。

因為要避讓空中航線和海面貨輪,大橋兩頭是橋面,中間用一條5.6公裡的海底隧道連接。考慮到地質條件和生態保護,港珠澳大橋海底隧道並沒有採用傳統的挖掘作業,而是用33節水泥沉管在海底一一對接而成。一節沉管長180米,寬38米,高11.4米,重量近八萬噸,相當於八萬輛小轎車的重量,這麼重的東西下沉到四五十米的深海中與另一根對接,誤差要以毫米計算,可以說是海底繡花。海底隧道完全封閉,大型機械無法進入,對接時隻能依賴事先安裝好的各種操作設備。憑著高超的手藝和精益求精的“匠心”,管延安成為中國“深海鉗工”第一人。

1.“超級工程絕不能有萬一” 嚴謹專注成就“大國工匠”

十分鐘,二十分鐘,半個小時過去了,管延安仍然不急不緩一圈一圈地研磨著,原來鏽跡斑斑的法蘭盤變得光滑锃亮。他沿著盤邊摸了一圈,均勻地打上黃油,細心地裝配到電動蝶閥上。

18歲管延安就開始跟著師傅學習鉗工﹔“干一行,愛一行,鑽一行”是他對自己的要求﹔有空的時候就看書學習,是他最大的工余愛好。二十多年的勤學苦練和對工作的專注,心靈手巧的他不但精通鏨、削、鑽、鉸、攻、套、鉚、磨、矯正、彎形等各門鉗工工藝,而且對電器安裝調試、設備維修也是得心應手。

2013年年初,管延安來到珠海牛頭島,成為港珠澳大橋島隧工程建設大軍一員。他所負責的沉管舾裝作業,導向杆和導向托架安裝精度要求極高,接縫處間隙誤差不得超過正負1毫米,管延安做到了零縫隙。每次安裝,他帶領舾裝班組同測量人員密切配合,利用千斤頂邊安裝邊調整,從最初需要調整五六次到現在隻需調整兩次,就可以達到“零誤差”標准。

管延安是一個十分較真的人,干什麼事情都非常專注,以主人翁精神去解決每一個問題。

剛剛來到工地,管延安就帶著航修隊投入到第一節(E1)沉管的二次舾裝作業中。壓載水系統、通訊系統、監控系統……100多條主線、1000多條支線,錯綜復雜的管線從沉管裡接通到津安3指揮艙控制中心。“這些管線都是連接大腦和身體各部位的神經,每一個接點都必須連接到位,每一條線路都必須保証通暢。如果在沉放的時候哪條線有問題,就會出現‘手腳不能動、眼睛不能看’的局面,沉管就不可能順利完成精確對接。”Ⅴ工區分管副經理王偉一再強調著沉管二次舾裝的重要性。

管延安在練習安裝設備。圖片來源:珠海文明網

三個多月時間,管延安和兄弟們日夜奮戰在牛頭島上,布設管線、安裝設備、整合系統,一遍又一遍的調試。2013年5月7日,港珠澳大橋海底隧道首節沉管順利安裝成功,圓滿實現“深海初吻”,管延安和航修隊的兄弟們交上了一份漂亮的答卷。

提到首節沉管二次舾裝,管延安記的最清楚的還是中間發生的一次“事故”。在進行壓載水試驗時,剛剛安裝的一個蝶閥出現了滲漏現象。“當時還是太大意了,心想這個活在其他地方干了不知多少次了。蝶閥是新的,安裝前進行試壓檢查的時候都是好好的,沒想到一到試驗的時候出了問題。后來檢查發現還是試壓的時間不夠。”這個事情給了管延安一個深刻的教訓:每一個蝶閥,不管是新的還是重復利用的,都要逐一仔細檢查,試壓的時間不能少於半個小時。

首節沉管安裝后不久,中交港珠澳大橋島隧工程項目總經理林鳴來到航修隊的維修基地現場辦公。臨走時,他專門給管延安提出了要求:“一絲不苟,不讓隱患出塢門。”工區把這個要求制作成標語,立在航修隊基地的旁邊。“這個標語就是我們的警示器,每天一上班就會看見它。時時刻刻在警示我們的設備維修、管理都要做到100%,超級工程絕對不能有什麼萬一。”管延安說。

管延安利用工作間隙檢修設備。圖片來源:珠海文明網

專注,做什麼事情都靜得下心來,是工友們對管延安的一致評價。每次沉管安裝完成后,壓載水系統的電動蝶閥都要從沉管裡面拆回牛頭島維修基地,維修檢測后重復使用。法蘭盤是蝶閥的關鍵部件,每次維修都是管延安親自動手。鋪開耐水砂紙,倒上研磨油,隨著手臂不急不緩的擺動,一個直徑20多公分的金屬盤在砂紙上均勻的畫著圈。磨一會,用手摸一摸盤面,又磨了起來。“最難的地方就是研磨這個閥口,上下兩個閥口,一個動面一個靜面,都需要研磨得嚴絲合縫,之后才能不漏不滲。不能有誤差,必須是零卡零的。”管延安邊磨邊講解要領。

一個個細小突破的集成,一件件普通工作的累積,成就了“大國工匠”的傳奇。

2.憑借手感操作“零失誤” 精益求精鍛造“中國品質”

以追求極致的態度,不厭其煩地重復檢查、重復練習,管延安快速准確地完成了看似微不足道但又舉足輕重的工作。

E15沉管第三次浮運安裝期間,管內壓載水系統突發故障,水箱不能進水,沉管安裝隻能暫停,必須安排人員進入半浮在海中的沉管內維修。浮在水上的沉管猶如一個巨大的混凝土箱子,除了一個直徑一米多點的人孔,沒有其他的換氣通道。內部空氣濕度在95%以上,又悶又濕。進入裡面不要說作業,就是站立一會兒,身上的汗水便會滲出來黏在皮膚上,好像在身上裹了一層看不見的膜,非常難受。

危急時刻,管延安帶領班組人員快速開啟人孔蓋板進行檢修。不一會兒,發梢上的汗珠就沿著管延安的臉往下流,身上的工作服很快就濕透了,他顧不得擦汗,依舊專注地進行檢修。昏暗的沉管裡,綁在安全帽上的頭燈發出白色的光柱,穩穩地投射在綠色的閥碟上。從打開密封的人孔蓋板進入管內檢修、排除故障,到完成人孔蓋板密封全程不超過三小時,效率之高令人驚訝。“這都得益於之前無數次的演練,我們在每節沉管沉放前都要做至少3次演練。這是第15節沉管,至今完成了45次演練。”管延安謙虛地說。

管延安進行水面安裝。圖片來源:珠海文明網

管延安常跟年輕同事經常說的話就是“再檢查一遍”,強調最多的就是“反復檢查”。同班組小張說:“管師傅上個螺絲都要檢查三遍。”

1996年初,管延安跟師父學習電機維修。有一次,他在進行發電機的常見故障維修后“胸有成竹”,沒有進行檢查,結果發電機剛裝上就又燒壞了。師父並未責罰,可他自己卻羞愧難當。他知道如果認真檢查一遍就可避免這次事故。自此,維修后的機器在送走前,他都會檢查至少三遍——這已經成為烙在他頭腦裡的習慣。

管延安習慣給每台修過的機器、每個修過的零件做筆記,將每個細節詳細記錄在個人的“修理日志”上,遇到什麼情況、怎麼樣處理都“記錄在案”。從入行到現在,他已記了厚厚四大本,閑暇時他都會拿出來溫故知新。這些“文物”裡除了文字,還有他自創的“圖解”。如今,他也將這個習慣傳承給了徒弟。

管延安所安裝的設備中有一種叫截止閥,沉管對接時,它的作用是控制入水量,調節下沉速度,從而讓兩節隧道在深海中精准對接。同樣是安裝閥門、擰螺絲,如果是普通設備,隻需要牢固穩定就行了,但在深海中操作,要做到設備不滲水不漏水,安裝接縫處的間隙必須小於一毫米。這樣的間隙無法用肉眼判斷,管延安隻能憑借手感來操作。

管延安憑借手感來操作叫截止閥。圖片來源:珠海文明網

憑著手上的感覺,就能判斷一毫米的間隙,從2013年港珠澳大橋完成第一次海底隧道對接到現在,經管延安的手安裝的設備已經成功對接24節海底隧道,操作零失誤。管延安的技術不僅超越了當時挑中他的師傅,連兩名大學生都成了他的徒弟。要找到最佳感覺,需要耐心,更需要時間,平時半個小時就能安好的設備,在這裡需要四五個小時。為了訓練自己的手感,干活的時候,管師傅很少戴手套。

別看管延安現在這麼牛,剛剛到港珠澳大橋海底隧道當鉗工時,滿懷信心的他就遭遇了一次不小的打擊。第一次安裝設備,干過二十年鉗工的他輕車熟路,半個小時完成。可沒想到模擬調試時,設備漏水了。所幸只是測試,問題又很快解決,沒有造成太大損失,但上百名工友幾天的活兒白干了,一切必須從頭再來。這一次失敗,讓管師傅認識到,港珠澳大橋的活兒是一次全新的挑戰,技術必須要更加精益求精。他索性把宿舍搬到設備倉庫附近,從早到晚地練習。

管延安說:“我不怕吃苦不怕累,就是這麼執著。我認准的事,必須把它圓滿地干好,不管出現什麼問題,我都會走到底。”

3.參與國家工程是終身榮譽 拋家舍業隻為“中國制造”

管師傅的家,遠在千裡之外的青島。這兩年他很少回家,連2015年春節都沒有和家人團聚,妻子對此還比較理解,但14歲的兒子怨言很多。平時兒子住校,和他聯系很少,偶爾打一個電話,說出的話總讓他心酸。不過,隨著兒子慢慢長大,他開始理解父親干的工作了。

管延安全家福。(資料圖片來源:央視網)

目前,港珠澳大橋工程已完成過半,全部工期結束還需要兩到三年時間。幾年深海鉗工的職業生涯,也讓管延安成為我國從事這項工作的第一人。他說,參與國家工程是自己拋家舍業的初衷,也是甘受寂寞的精神支撐,更是他銘記終身的榮譽。

“我的心願就是將來開著車到香港去,從咱這個海底隧道走一圈轉一圈。因為這是我干了這麼多年,一節管一節管對接起來的,對它也有感情,我需要去走一圈看一下。也有可能將來孫子領著我再走一次,那樣我就會跟孫子說,這是爺爺當年奮斗過的地方!”

(本網根據《專注敬業成就中國“深海鉗工”第一人》、《中國好人榜:管延安》《深海鉗工:管延安》等稿件綜合,感謝珠海文明網提供素材。)

編輯點評

能成就這一切,是管延安對技工這份職業的尊重。管延安以匠人之心追求技藝的極致,讓海底隧道成為他實現夢想的平台。二十多年的鉗工生涯,他不僅把鉗工當做了自己的事業,也深深體會到其中的樂趣。他之所以能夠匠心筑夢,憑的是傳承和鑽研,靠的是愛崗敬業。在管延安身上,我們感受到一名“大國工匠”不畏艱難的堅定信念和執著精神。隻有深入繼承這種工匠精神,才能讓“中國制造”、“中國創造”釋放出更為奪目的光彩。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姜萍萍、常雪梅)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