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間小屋,一張木床,半身癱瘓躺在床上的妻子。湖南省郴州市安仁縣龍市鄉田心村小學宿舍裡,鄉村教師譚建平簡陋的家一覽無遺地展現在記者眼前。
“對病妻不嫌棄、對孩子不拋棄、對事業不放棄,‘三個不棄’可以概括譚老師的一生。”熟悉譚建平的人紛紛稱贊說,譚建平在自身殘疾和妻子癱瘓的情況下,扎根偏遠山區小學39載。30多年來,譚建平一直精心照顧癱瘓妻子,他常常背著妻子去學校上課,同時還把領養的女兒培養成了一名光榮的人民教師。
正是這“三不棄”,引出了譚建平一段段關於他“好丈夫”、“好老師”、“好父親”的故事。
1.對事業不放棄,39年身殘志堅堅守鄉村小學
“上帝是公平的,他關閉了一扇門,就會為我打開一扇窗。”這些年來,譚建平面對生活的艱辛,心情已經變得平靜。
1958年,譚建平出生在龍市鄉玉峰村一個農民家庭。一歲那年,譚建平發高燒,一位“赤腳醫生”打針扎壞了他的坐骨神經。從此,譚建平的右腿肌肉嚴重萎縮,走起路來一拐一拐的,成了終身殘疾。
別人5分鐘能走完的路程,譚建平往往要吃力地走上半個小時。小時候,看到同村孩子追逐嬉戲,譚建平想加入,但那些孩子不跟他玩,還奚落他。
幼小的譚建平非常自卑,總是躲在家裡偷偷地流淚。爸爸把他摟在懷裡:“孩子,右腿不行沒關系,你的左腳是好的嘛。腳不行,就要努力讀書,通過知識改變命運,實現自己的夢想。”
他牢牢記住了父親的話,從上學開始,就比別的孩子更刻苦。憑著一股子韌勁,譚建平成了當時村裡為數不多的幾個高中生之一。
譚建平背著癱瘓妻子去學校上課。圖片來源:湖南文明網
1976年8月,譚建平高中畢業。村裡的學校需要一名代課老師,讓譚建平去代課。他欣然接受,開始人生的夢想之旅。
45分鐘的課,譚建平完全靠左腳支撐。一堂課下來,兩腳幾乎站不穩,不得不用手扶著牆壁走出教室。
在譚建平的記憶裡,有一次,譚建平走進教室,發現講台上多了一把椅子。學生含著淚對他說:“譚老師,你坐著給我們上課吧。你坐著上課,我們也能聽懂。”
一股熱流竄遍全身,淚水模糊了雙眼。譚建平坐在椅子上上完了一節課。他想:即使坐著,也要努力保持一種挺立的姿勢,讓自己成為孩子眼裡一道特殊的風景!
天道酬勤。39年的艱辛付出,譚建平也有了豐碩的收獲,譚建平所教的語文學科,在縣市多次抽考中居全鄉甚至全縣前列,他在龍市學區被稱為“常勝將軍”。
2.對家庭不拋棄,30年含辛茹苦照顧癱瘓病妻
1984年2月,譚建平與鄰村姑娘伍金娥結婚了,那時的妻子身體還是健康的,她性情溫柔賢淑,家裡家外忙不停。小家庭沉浸在幸福之中。
然而,好景不長,一場不幸降臨這個家庭。1985年的春天,妻子遭遇難產,因為壓迫神經導致高位神經截癱。雙胞胎女兒沒有保住,妻子也從此落下半身癱瘓。
譚建平背著妻子到處求醫。郴州、長沙、北京……隻要有一絲希望,他就不放棄。一個月僅5元錢的工資,治病用光了家裡所有的積蓄,還欠下了十多萬元的債務。妻子的病最終沒有治愈,每天隻能躺在床上,生活無法自理。那個春天,他的心感到異常寒冷而痛苦。
妻子怕連累他,幾次欲尋短見。譚建平意識到了自己的情緒影響了妻子,他向妻子許諾:“我不會放棄你,會一輩子照顧你。”
譚建平給癱瘓在床的妻子洗臉擦手。圖片來源:湖南文明網
為了方便照顧妻子,譚建平很多時候要背著癱瘓的妻子到學校上課。最困難的是照顧妻子的大小便,譚建平想了很多辦法。先是“臉盆信號”,用棍子敲打臉盆。譚建平在妻子身旁放了一個臉盆、一根棍子。跟妻子約好,想要大小便了就敲打盆子,一聽到信號,他就馬上安排好學生,回到妻子房間去伺候她,等完事之后,他再回教室繼續給學生上課。
后來,“臉盆信號”變成笛聲。學生讀課文的聲音蓋住了妻子的笛聲,一次,等他下課來到她旁邊時,聞到了一股臭味,妻子正在小聲抽泣。譚建平連忙打來水,一邊幫妻子擦洗干淨,一邊向妻子道歉。
直到兩年前,譚建平借錢為妻子買了一部手機,這才結束了那段艱辛的日子。
30多年來,譚建平每天都拖著疲憊的雙腿,奔波在學生和妻子之間。連村裡年過七旬的伍慶彪老人都點頭:“譚老師是真漢子,他為老婆端屎端尿,從無怨言。”
一種怎樣的力量,才能堅守這份愛情?兩鬢泛白的譚建平顯得平靜:“做人要講良心,她當年也沒嫌棄我的殘腿。”
3.對學生不舍棄,將全部關愛獻給孩子
譚建平沒有親生孩子。但他有一顆慈父的心,他把學生都當成自己的孩子。
在校園,譚建平總是陶醉於那一雙雙求知若渴的眼神,陶醉於那一張張可愛的笑臉,陶醉於那一個個活潑可愛的身影。
鄉村小學,不少學生中午帶飯到學校吃。冬天,飯菜都冰涼了,譚建平在自家灶台上為學生們熱好飯菜﹔雨天,看到學生們的衣服、鞋子被雨水打濕了,他幫著學生們烘干。
譚建平家裡有一個簡易的藥箱,感冒藥、風油精、紅花油……都給學生們備用。家長們爭著把孩子送到他的班上:“讓譚老師教,我們最放心!”
譚建平課后熱心輔導學生。圖片來源:湖南文明網
有一名姓伍的學生,父親重病,母親出走。貧困的父親萬般無奈,想讓孩子輟學。譚建平了解情況后,多次跑到這位學生家裡勸解:“堅定對生活的信心,大家一起想辦法。”譚建平悄悄拿出錢替這位學生墊付了學費。
1998年,譚建平意外收到一份“厚禮”:這年12月的一天早上,譚建平看到家門口石榴樹下放著一個被人遺棄的包裹,包裹中是一個嗷嗷待哺的嬰兒。他和妻子興奮不已。孩子的到來,給這個冷清的家庭帶來了歡樂和希望。
收養這個孩子,對於身有殘疾的譚建平伍金娥夫婦來說困難重重。家裡太窮,根本沒錢為孩子買奶粉。譚建平拖著殘疾的腿在村裡找剛生孩子的媽媽,挨家挨戶討奶。
那段日子,他忙得焦頭爛額。親戚朋友勸他:“你們夫妻倆都這樣了,怎麼照看孩子?不如送人吧!”聽到這樣的話,譚建平總是斷然拒絕。
隨著時間的推移,收養的女兒慢慢長大,她了解父母的辛勞,自小就非常懂事,對父母特別孝順。三歲開始,譚建平的女兒就成了照顧母親洗澡、吃飯的“好幫手”。譚建平的女兒還被評為“湖南省愛心好少年”,女兒15歲的時候,考入郴州師范,成了譚建平伍金娥夫婦的驕傲。
譚建平獲“湖南省第七屆運達鄉村教師獎”。圖片來源:湖南文明網
現在,譚建平已是桃李滿天下了,很多學生還考上了重點大學……逢年過節,每當收到學生發來的短信,接到學生打來的電話,他都高興地手舞足蹈。
“修學徑蹣跚三尺,伴清笛笑對人生。真漢子肩挑日月,好老師義薄雲天!”這是他榮獲“湖南省第七屆運達鄉村教師獎”時,頒獎委員會對他的高度贊譽。
面對榮譽,譚建平說:“我充其量只是鄉村田埂上的一株野花,哪裡需要,我就在哪裡默默地綻放,在哪裡增添一抹春色。”等綜合整理,感謝湖南文明網提供素材。)
編輯點評
世界上有兩樣東西不能耽誤:一是對父母長輩的孝心,二是對子女后代的教育。譚建平自己身體殘疾,對病妻不嫌棄、對孩子不拋棄,對事業不放棄。這“三不棄”的愛,讓我們感受到了一份親情的溫暖、一份孝道的力量,給我們傳遞著一種善良、一份真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