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習近平對中國發展戰略有深刻見解”

——《習近平:正圓中國夢》選載

尤裡·塔夫羅夫斯基

2016年02月15日07:45   來源:學習時報

原標題:“習近平對中國發展戰略有深刻見解”

2012年11月29日,中國共產黨這個由8000多萬黨員組成的、領導著全中國近14億人的黨,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落幕兩周后,新當選的7名中央政治局常委,出人意料地去了國家博物館……

按照毛澤東、周恩來、劉少奇等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元勛定下的傳統,中央所有黨政領導生活和工作地點都在首都北京一個被稱為“中南海”的地方。中南海是緊鄰紫禁城(過去皇帝居住和辦公的地方)的一片湖面,在不引人注目的新華門裡,門前有貫穿北京東西的長安街,離天安門廣場不遠。天安門廣場是世界上面積最大的廣場,廣場的北邊是天安門城樓,城樓兩側配有觀禮台,城樓中間門洞正上方懸挂有毛澤東巨幅畫像﹔廣場西邊是人民大會堂(中國議會的所在地)﹔廣場南邊是毛主席紀念堂,規模遠超莫斯科紅場上的同類建筑﹔廣場東面坐落著國家博物館。博物館的兩個相鄰大樓不久前連成一體,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館。

中國領導人去的正是這裡,而不是人民大會堂或中國共產黨創始人的紀念堂。作為中共中央領導集體的七常委,感興趣的不是古老的青銅器,不是舊瓷器或珍貴書畫,而是一項展覽——“復興之路”。

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和其他高級領導,從中國近代悲劇史的第一頁——鴉片戰爭(1840—1842年和1856—1860年)開始參觀。當時英國和法國以少量兵力和優勢槍炮擊敗中國軍隊,攻佔了北京,洗劫並焚燒了皇家園林,把不平等條約強加給中國,中國喪失了治外法權。從那之后,西方列強和日本實際上把中國變成了半殖民地國家。改革者發起的運動試圖改變這個曾經強盛王國的衰落狀況,隨后出現了孫中山領導的革命組織,並在1911年成功推翻清王朝,建立中華民國。民國最初的十幾年,軍閥派系間不停的爭斗給了日本侵略者可乘之機。日本的侵略和中國的內戰使中國處於國家分裂、民族危亡的邊緣。

自然,領導人更關注展覽中關於1921年中國共產黨成立、共產黨在抗日戰爭中的作用、取得解放戰爭的勝利、1949年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以及保障中國和平崛起的改革開放戰略的誕生。

根據新華社的報道,習近平駐足在一些文物和照片前,其中有《共產黨宣言》第一個中文全譯本、中國共產黨的第一個綱領、中國共產黨創始人之一李大釗獄中筆記、第一面五星紅旗(中國的國旗)、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這次會議在1978年召開,確立了鄧小平的領導地位,並通過了鄧小平的改革開放戰略)的照片。

參觀結束后,習近平發表了簡短講話。講話一開始先回顧了中華民族苦難發展的歷程,引用了毛澤東的詩句,把苦難時期說成是“雄關漫道真如鐵”,而新時期則迎來了“人間正道是滄桑”。對於未來,習近平引用唐代詩人李白的詩“長風破浪會有時”。談到今天的生活,習近平說:“經過鴉片戰爭以來170多年的持續奮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展現出光明的前景。現在,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實現這個目標。”習近平指出,正確的道路就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們總結歷史經驗,不斷艱辛探索”找到的道路。這條道路就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在演講最后,習近平介紹了實現這一目標的步驟:“我堅信,到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年時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一定能實現,到新中國成立100年時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目標一定能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夢想一定能實現。”

這是習近平作為中國新領導人,繼11月15日會見記者之后,首次在全世界面前公開亮相。他向外界闡明了自己對中國這個擁有五千多年歷史的古國在近200年——170年前第一次鴉片戰爭開始(1840年),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100周年(2049年)——發展戰略的深刻見解。在他10年執政生涯開始之際,習近平已在全國人民面前為自己布置了長期戰略任務。在他之前,沒有任何中國領導人做到這一點。

“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這一響亮的口號立刻引起了國內外的廣泛關注。與不久前通過的十八大決議不同,“中國夢”內容簡短且隻有寥寥幾個字。習近平通過宣布這一“中國夢”,打破黨內精英確立的一些不成文規定。一是理論創新應包含在黨代會的官方發言稿中,在此之前通過不同層級秘密文件在黨內進行集體討論。習近平並沒有這麼做,從習近平演講時七常委親密無間的關系看,這似乎是他們的集體創作。二是在習近平之前尚無當選黨和國家領導人后立即提出自己理論成果的先例。鄧小平的貢獻——鄧小平理論,江澤民——“三個代表”重要思想,胡錦濤——科學發展觀,這些理論都是經過了一段時間的實踐並取得成功后,才固定下來並被寫入中國共產黨黨章中。

中國精神的核心:愛國主義

習近平的構想號召大家立即著手實施,並使之成為當代全中國人民的民族意識,引起媒體和微博的熱議。“中國夢”三個字濃縮的政治理想,成為2013年3月中旬舉行的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類似於俄羅斯的社會院)討論的核心議題。在一年一度的會議上,人民代表大會批准人事任命,其中也包括習近平擔任國家主席和李克強擔任國務院總理。習近平在閉幕式上發表了講話,他在感謝了人民對自己的信任和回顧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和胡錦濤等前任們所做的貢獻之后,開始詮釋“中國夢”並指出其實施所需要的三個主要條件。

一是必須走中國道路,即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中華民族是擁有非凡創造力的民族,我們創造了偉大的中華文明,我們也能夠繼續拓展和走好適合中國國情的發展道路。

二是必須弘揚中國精神。這就是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

三是必須凝聚中國力量。這就是中國各族人民大團結的力量。這種力量來自於56個民族、13億多人口的強大凝聚力。中國夢是民族的夢,也是每個中國人的夢。

近來,習近平呼吁社會各階層參與到實現“中國夢”的偉大實踐中來。2013年4月,他在會見全國勞動模范代表時,號召工人要“辛勤勞動、誠實勞動、創造性勞動”,指出了“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必要性。習近平還重申了在不久前舉行的十八大上確立的發展目標:堅定地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繼續前進,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奮斗,努力實現富強、民主、文明、和諧,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愛國、敬業、誠信、友善。

5月,習近平來到年輕人中間,再次提到“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呼吁年輕一代在國家取得的成績面前,毫不懈怠,並引用古書《戰國策》中的一句話:“行百裡者半九十”。

習近平指出,中國現正處於即將迎來飛躍發展的沖刺階段,需要年輕人具有全心全意的奉獻精神。同時,這個時代也為年輕人提供了實現自我的前所未有的機遇。“長江后浪推前浪”,習近平以這句諺語敦促年輕人意識到他們身上肩負著超越前輩的責任。他還引用“學如弓弩,才如箭鏃”這句成語,意在提醒年輕人勤奮學習的必要性。習近平在講話中強調,年輕人“要有逢山開路、遇河架橋的意志”,呼吁他們敢於創新,尋找解決困難的途徑。面對這些不可避免的困難,年輕人不應畏懼,心中應牢記“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牢記‘從善如登,從惡如崩’的道理”,這句諺語實際上是習近平呼吁年輕人要具備家庭美德、職業道德和社會公德。

這些引自古典作品的名言警句,不僅體現出習近平對中華民族歷史和文學遺產的崇敬,同時也激起了億萬中國年輕人實現“中國夢”的熱情和愛國主義精神。習近平在談到具體落實“中國夢”時提出:“共青團要在廣大青少年中深入開展‘我的中國夢’主題教育實踐活動,為每個青少年播種夢想、點燃夢想,讓更多青少年敢於有夢、勇於追夢、勤於圓夢,讓每個青少年都為實現中國夢增添強大青春能量。要用中國夢打牢廣大青少年的共同思想基礎,教育和幫助青少年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永遠熱愛我們偉大的祖國,永遠熱愛我們偉大的人民,永遠熱愛我們偉大的中華民族,堅定跟著黨走中國道路。”

2013年10月,習近平在歐美同學會成立100周年慶祝大會上的講話,更是令人印象深刻。歐美同學會成立於1913年,作為一個積極踐行愛國思想的組織在100年中為中國科學技術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有必要在此提及被稱為“中國的科羅廖夫”的錢學森的作用,他1955年從美國返回中國,參與組織和領導中國首批運載火箭、彈道導彈和人造衛星的研制工作。)

“尚賢者,政之本也。”這句中國古代先賢墨子的名言,是習近平面向歐美同學會眾多成員演講的中心思想。根據新華社資料,2011—2012年間就有19.4萬中國大陸學生在美國留學,如計入來自香港、澳門和台灣的學生,總數則達22.6萬。習近平強調,中國政府充分尊重廣大留學人員的選擇,不論是回國工作還是留在海外,希望留學人員“能堅守愛國主義精神,用所學所知為祖國發展做貢獻”。習近平指出,“不論樹的影子有多長,根永遠扎在土裡”。他還特別強調了創新和創造的重要性。“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也是中華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稟賦。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惟創新者進,惟創新者強,惟創新者勝。”

每個中國人都有自己的夢,全民族的夢想就是中國夢

最初聽到“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這一概念,感覺很像一位大書法家揮毫寫就的一幅名作。隨著這一概念提出者在每次演講中都賦予其新的內涵,黨的宣傳機構也為其增添了背景解讀和細節內容。媒體上涌現出各界人士對這一概念的闡釋,有時是簡短訪談,有時是長篇大論。著名學者易中天認為,中國夢意味著民族繁榮、社會進步和人民幸福。還有很多人將中國夢與美國夢相對比,認為中國夢的優勢在於它不是強調個體的成功,而是重視全民族的集體力量。中共中央黨校原常務副校長鄭必堅教授寫道:“中國夢是用和平、文明的方式實現國家發展和社會主義現代化。中國不可能將人均年消費25桶石油的美國夢或是到處建立殖民地來實現自身發展的歐洲夢作為中國夢。”關於中國夢,有人希望“國家的腐敗減少”,有人希望“看到人們更加彬彬有禮”,有人希望“完成祖國統一大業”,有人希望“環境更美、天空更藍、水質更清”,有人希望“買得起房,看得起病,上得起學,社會福利提高,人民的負擔減輕”等等,這些都是中國人民心中的中國夢。他們的大部分期盼都很簡單,就是“生活越來越好”。

中國夢的圖景

黨的宣傳機構全面照顧到各個階層的受眾。從2013年起,在人群聚集的地方出現了顯眼的宣傳畫,上面印有“中國夢”字樣。我第一次注意到,是在中國南方大城市廣州的商業街上,中國夢主題的宣傳畫懸挂在色彩斑斕的廣告牌中間。后來在北京的機場和沿海省份福建的古城泉州市也見到過……我意識到這是一次面向大眾的高水准宣傳活動,以多種題材方式,如年畫、剪紙等民間藝術形式推廣中國夢。宣傳畫上清晰地闡釋著那些構成“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基礎的精神價值。

記得有幅宣傳畫上,女孩身著傳統的紅襖,旁邊的題字是:“中國夢——我的夢。”還有一幅更有些原生態風味:一家人站在院子中間,書寫自己的願望:“願陽光永遠照耀我們,美酒永遠暢飲不盡!”宣傳畫上有一個簡短的標題:“家給人足。”不過富裕不會自己送上門,需用辛勤的勞動來換取。有一幅宣傳畫描繪的是豐收的場景,題字寫道:“一分耕耘,一分收獲。”畫中一個小朋友抱著一條大魚,按照漢語的讀法也可以叫做“余”,表示豐收、富足的意思。另外一幅畫是一家人沉浸在安寧閑適中,母親在做針線活,女兒在讀書,公雞在一旁打鳴,貓咪則在酣睡。題字上寫著:“學習·勞動·圓夢”。

許多宣傳畫還題有體現儒家思想的名言警句。比如寫有漢字“和”的宣傳畫,意味著統一、和睦。一幅畫上,在一片盛開的荷花前,小男孩在趕著鵝,旁邊配有“祖國繁榮”的字樣和抒發願望的話“祝願祖國千秋萬代繁榮富強”。另一幅畫上則寫著“孝——中國傳統美德”,旁邊站著祖孫三代人,小男孩給爸爸捶背,而爸爸則在給爺爺洗腳。“孝”是儒家思想的主要原則之一,指的是人要尊老愛幼,代代和諧相處。類似的宣傳畫還有一幅是孫女拉過爺爺的手親了親,題字寫著“讓孝心融入每個中國人的血液中”。多數宣傳畫是針對青少年的。在剪紙風格的宣傳畫上,列出了很多中國好孩子的善舉,其中有種樹、讀書、勞動、友愛,當然還有尊重長輩。另外還有一張宣傳畫上寫著:“中國孩子感恩報效祖國”。

很顯然,這些宣傳工作是由中國共產黨組織的。這讓人想起了幾張海報中的畫面:一對老夫婦手持紅旗,題字寫道:“前進,中國!”還有一幅很著名的剪紙畫,描繪了毛澤東與他的革命戰友在西柏坡時的場景。1947—1949年,他們就是在西柏坡領導軍隊取得解放戰爭勝利的。黨的宣傳巧妙地運用不同時期藝術家的作品,根據不同省份具體情況,用傳統和現代的藝術形式詮釋中國夢的內涵。他們的勞動沒有白費:許多人駐足在宣傳畫前觀看,並以此為背景拍照。這些宣傳畫常會讓人聯想到中國的傳統年畫。今天,這樣的民間繪畫方式在中國的農歷新年——春節到來前,仍會出現在家家戶戶。在這些畫中,你可以看到佛陀、老子、財神、蝙蝠以及手持魚和蓮花的小男孩。其中,蝙蝠的“蝠”與福氣的“福”諧音,寓意幸福﹔而蓮和魚的含義是“連年有余”。

用新內容詮釋傳統價值觀

宗教往往與強國的命運相關:在經過迅速普及、發展和繁榮之后,因聰明教徒的質疑或宗教人士的罪過,宗教便開始走向衰落。重新使信仰復活,方法很多,其中主要的做法是:給那些已經固化的思維模式注入新的內容。正像中國人講的那樣:“舊瓶裝新酒。”

我們看到,歐洲基督教正在走向衰落,但俄羅斯東正教卻正被賦予強大的民族主義能量,藉此,它正在強化自身的社會價值。伊斯蘭教在經歷了中世紀的繁榮並在18世紀至20世紀期間影響半個世界之后,開始慢慢萎縮,導致穆斯林國家走向衰落。但進入21世紀后,在新潮流的引領和推動下,伊斯蘭教重新成為影響全球的一支重要力量。

自古以來,中國人就崇尚信仰自由,樂於信奉本土及外來宗教。雖然中國人建立起自己的哲學派別:儒家、道家、法家、墨家,但從不排斥新的思想。2000多年前,佛教率先沿著偉大絲綢之路傳入中國,然后是伊斯蘭教、猶太教、基督教的分支——摩尼教和涅斯托利教(景教)。沿著從地中海、阿拉伯、印度、南海到中國沿海港口城市的這條海上絲綢之路,伊斯蘭教和天主教派遣大量使者前往中國。18世紀,俄羅斯的東正教傳教士常駐北京,天主教傳教士也定居中國南方。久而久之,中國本土宗教與外來宗教便開始慢慢融合,成為所謂的混合的、民族的宗教,就像大家現在看到的那樣,在廟宇裡印度佛像旁邊還有中國的老子和關公。

面對19世紀末的改革浪潮,中國人開始對西方的社會政治學說感興趣。他們主要接受了馬克思列寧主義,逐漸將其發展為毛澤東思想,隨后又誕生了鄧小平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實上,這也是在重復外來教義與本土教義相融合之路,創立復合型的“紅色”民族學說。

在獲得蘇聯強大的思想、經濟和軍事援助后,以毛澤東為首的中國共產黨取得了解放戰爭勝利,打敗了由蔣介石領導的國民黨。充滿活力的毛澤東學說戰勝了毫無思想、腐敗墮落的制度。然而,詩人兼書法家毛澤東成了中國實際的唯一領導人后,開始進行“充滿詩意”的改革試驗,將中國人民視作“一張白紙,好寫最新最美的文字”。

考慮不周的“大躍進”和“偉大的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導致中國的衰退,同時也使共產主義的威信大大降低。很難想象,如果在毛澤東去世后,若不是以鄧小平為首的老一輩革命家挺身而出,中國的命運會怎樣。鄧小平復出后,與陳雲、葉劍英、李先念、習仲勛及其他老一輩革命家開始制定改革開放綱領,把中國從崩潰的邊緣拉了回來,之后工業、農業和科技迅速發展,震撼了全世界。共產黨人証明了他們並未辜負“天意”,他們有能力管理好中國。

中國共產黨是中國唯一的執政黨,是一個高效的領導集體,同樣也是一個富有智慧的團隊,挽回了人民對自己的信任。不過,共產主義意識形態在很大程度上仍受到了沖擊。在經濟發展的同時,也出現了腐敗,同樣不利於復興經典的馬列主義和毛澤東思想。誠然,近年來,毛澤東思想頗受“新左派”的追捧。在大城市和沿海發達省份,民眾也存在一些不滿。不斷壯大的中產階級不再滿足於購置新衣服、小玩意甚至汽車等,他們更看重生活中其他的必需品,如現代化的住房、子女的教育和高質量的醫療保健。這些對於很多中產階級尤其是年輕人來說,有些可望不可求。事實上,社會各階層都有產生不滿的理由。

在某些地區爆發的群體性事件中,那些打著當年紅衛兵“打倒一切”口號的“紅色思想”尚未形成壓倒性態勢。這在“薄熙來事件”中體現得較為明顯。薄熙來在“新左派”中很受歡迎,但他被開除出政治局一事並未引起民眾的不滿。況且,激進的“紅色思想”並非是用來填補中國人“心靈真空”的唯一選項。“法輪功”邪教分子的躁動、天主教和新教的擁躉、對西方行為模式和思想教義的宣揚,這些都嚴重干擾了黨中央的領導。意識形態問題被拿到高級別會議甚至是中央全會上討論。

習近平似乎找到了突破口,他提出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創新理念,習近平在國家博物館關於“中國夢”的歷史性演講由兩個部分組成,其中包含有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長遠規劃。習近平向中國人民提出了“兩個一百年”的奮斗目標:到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年,即2021年時,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到新中國成立100年,即2049年時,使中國躋身世界強國行列。同時,中國夢還詮釋了未來中國社會應是“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

對於中國人來說,精神財富總是很重要的。當“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這一振奮人心口號一經喊出,百萬勞苦大眾便在領袖的率領下揭竿而起。中國革命者在“三民主義”(民族、民權、民生)的指引下,推翻了清王朝。正是基於對完全實現中國主權獨立、民族平等的渴望,千百萬中國人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取得了解放戰爭的勝利。在長達幾十年的時間裡,中國的大學生和知識分子表達對“民主、自由和民族復興”的訴求。這些偉大的願景和要求交織在一起,化成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

“民族偉大復興”要求每個中國人都參與進來,激發出每個執政黨黨員的能量,打擊敵對勢力,喚醒那些“沉默的大多數”,把那些受西方自由價值觀影響和缺乏是非觀的后工業時代的年輕人重新招致麾下。“民族偉大復興”有助於消除“紅眼病”——貧富分化、黨和國家特權階層腐敗導致的一種憤怒情緒,把“文化大革命”之后幾代人身上強大的精神動力引領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軌道上來,摒棄原來那種平均主義思想。歷史証明,看上去逆來順受的中國人很容易揭竿而起,不止一次地發動大規模的起義,他們推翻了舊的統治王朝,把自己的首領推上了“寶座”。這正是為什麼近年來中國最高領導層反復強調“反對腐敗關系黨和國家的生死存亡”。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常雪梅、程宏毅)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