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近50歲的陳孝林是安徽省黃山市徽州區西溪南的一名普通村民。2015年1月開始,他成了一名手抓餅小攤販。他的手抓餅攤很簡單,一輛電動三輪車,一把遮陽傘,每天從早上六點半開始到十點半,他都在徽州區潛口轉盤附近的翼峰公園擺攤,下午三點鐘就到潛口中學擺攤。因為待人和善,誠信經營,周圍的人都稱他為熱情的“烙餅哥”。
“‘烙餅哥’奮不顧身、見義勇為,真地要好好宣傳一下,水這麼深,這麼冷,在這麼危險的情況下,勇救母女,太了不起了!”親眼目睹“烙餅哥”陳孝林勇救落水母女事件過程的周邊鄰居說。故事要從4月12日說起。
1.危急關頭方顯英雄本色
2015年4月12日上午,黃山市徽州區翼峰公園旁,“烙餅哥”陳孝林像往常一樣擺攤糊口。
大約10點,一個30多歲的婦女騎著電瓶車帶著一男一女兩個小孩在公園裡拍照游玩,結果小女孩不小心掉下水了,婦女在無保護措施的情況下,自己就跳下去救小女孩了。當時土菜館老板娘張薇娟和鄰居正在水邊清洗物品,因事件發生太快太突然,不熟水性的張薇娟和鄰居邊喊著救人,邊眼巴巴地望著婦女和小女孩逐漸沉入水裡。
陳孝林在救人現場講述救人經過。圖片來源:黃山文明網
就在這危急關頭,“扑通”一聲,一個人跳下了寒冷的水中,等她們反應過來,才發現是“烙餅哥”跳下水救人了。“那天上午10點多鐘,我和平時一樣在公園邊上賣手抓餅,就聽著一個小男孩跑過來喊有人掉水了,快去救命。”陳孝林說,當時隻想著救人,其他什麼都沒想,跑到水潭邊看不見落水的人,隻看見離岸邊2米遠的地方,有一隻手腕還在水面上晃著。他根本顧不及那麼多,連衣服、圍裙都沒脫就跳下去了,下去之后才發現水又深又冷。等他靠近落水婦女准備施救時,卻被婦女一把抓住,這時他才發現婦女懷裡還抱著一個已完全沉入水裡的小女孩。“在水裡被落水者抓住是很危險的,落水者求生的欲望致使他們見到什麼抓什麼,而且抓力很大,當時我自己整個人就被拽到水裡,還一起沉了下去。幸好我水性還不錯,把自己弄平衡后,我繞到了她們后面,慢慢將她們托到了岸邊。”雖然下水救人前后不到10分鐘,但已令陳孝林筋疲力盡,快游到岸邊的時候,幸好周圍市民一同上前幫忙,才將當時已經臉色發白、嘴角都起泡泡的小女孩及時救了過來。
當時天氣還有些冷,而看到落水母女平安后,一身濕漉漉的“烙餅哥”渾身冷得發抖,生意沒做就默默收攤回家了。
2.“烙餅哥”傳遞滿滿正能量
救人后陳孝林並沒有多講自己救人的事,而是照常擺攤。被救群眾的家屬要表示感謝時,他在電話中婉言謝絕。他說自己只是做了應該做的,也不認為自己有什麼了不起。
而目睹整個過程的周圍群眾卻被陳孝林的英勇行為深深感動了。當時在水潭邊經過的環衛工人豐銀珠猶有余悸:“事后想想都有些害怕。看到落水母女平安,大家都長吁了一口氣——多虧了賣餅的師傅,陳孝林是大家的榜樣。”“烙餅哥”的事跡也深深打動了老顧客陳俊。他說:“我經常到這邊來買東西,陳師傅做人很實在,聽講他救人之后,我覺得就是需要大力弘揚這種見義勇為精神。”
陳孝林和妻子在拾掇烙餅鋪。圖片來源:黃山文明網
作為“烙餅哥”勇救落水母女事件的親歷者,潛口轉盤處利哥土菜館的老板娘張薇娟很是感慨。“烙餅大哥連圍裙都沒解,穿著鞋子就跳下去了,在水裡來回掙扎幾次總算把婦女和那個小女孩給推了上來。”張薇娟說,她當時在岸上看見烙餅大哥有一兩次自己的頭都淹沒到水裡去了,不過幸運地是兩個人都給救上來了。
如今,“烙餅哥”勇救落水母女的事件在當地已經廣為流傳,大家都打心裡佩服這位普通的平民英雄,覺得他就是身邊的榜樣。
3.瞬間善舉源自熱心熱腸
危險面前,陳孝林沒有絲毫猶豫,而這瞬間壯舉源自於內心品質。
有一次,陳孝林的鄰居老呂在騎車回家的路途中不小心摔傷了腿,這對60多歲的老呂來說簡直是雪上加霜,老伴身體又不太好,自己臥床不能動,加上子女都在外地打工,一些重的活都沒辦法干了,正在老倆口滿臉愁容時,陳孝林主動幫老人收拾屋子、干家務,老呂逢人便夸幸虧這位好鄰居。現在,陳孝林每天上午收完攤的第一件事就是趕到老呂家去,幫助兩位老人干活。
陳孝林一家在一起吃飯。圖片來源:黃山文明網
在潛口擺攤的這幾年,陳孝林遇到有車子出交通事故的,就把傷者扶到自己攤位邊休息,幫著聯系醫護人員﹔回家路上碰到有三輪車翻車的,他會幫人家一起扶起來﹔碰到放學路上學生車胎沒氣的時候,他會停下車子幫忙,大家都感謝這位“烙餅哥”。而每當談起救人經過,陳孝林總是說,這是一件很平常的事,即使重來一次,他還是會做出同樣的舉動。因為生命隻有一次,不能見死不救。
(本網根據《 “烙餅哥”奮不顧身跳入深水寒潭 勇救落水母女》《點贊正能量 “烙餅哥”勇救落水女》《“烙餅哥”勇救落水母女 凡人善舉溫暖人心》等綜合整理,感謝黃山文明網提供素材。)
編輯點評
平凡的烙餅哥,不平凡的善舉。面對落水母女,“烙餅哥”陳孝林義無反顧。他用自己的無畏和智慧,托起了一對母女生的希望,也譜寫了一曲“草根”英雄贊歌。危急關頭,方顯英雄本色。當愛的陽光洒到每一個人身上,整個社會更加溫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