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裡·塔夫羅夫斯基〔俄羅斯〕
編者按:《習近平:正圓中國夢》是俄羅斯埃克斯莫出版社2015年5月初隆重出版、作為歡迎習近平總書記出席俄羅斯舉行的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紀念活動的友好象征。該書圍繞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這條主線,介紹了習近平總書記的成長經歷和家庭環境、中國夢提出的時代背景和過程,高度評價了習近平總書記為實現中國夢提出的一系列重要新思想新理念新舉措。該書作者尤裡·塔夫羅夫斯基是俄羅斯著名漢學家、俄羅斯人民友誼大學教授,對中國歷史有深入研究,持續關注中國發展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治國理政新理論與新實踐,治學嚴謹,對華友好。征得作者同意,本報從今日起對該書部分內容進行連載,敬請廣大讀者垂注。
2012年11月習近平提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不久,我就想寫一本關於習近平主席的書,在研究了其新構想的基本原理及大量相關文章后,我意識到,中國出現了一位非凡的領導人。在走上這個領導崗位時,習近平清楚地意識到,在未來10年裡他不隻要解決現在的問題,保障國家平穩發展,甚至要影響整個世界的發展。“兩個一百年”(2021、2049年)宏偉目標的提出,彰顯出新領導人的高瞻遠矚。“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為中華民族樹立了催人奮進的戰略目標。
“中國夢”構想融入了習近平60年的生活經驗:長期與貧窮的農民一起從事繁重的勞動,在村、縣、市、省各層級的幾十年管理工作,對中國古代先賢著述和馬列經典的研讀。
從這一構想中也能看到習近平父親習仲勛的遺願。這位老一輩革命家不懼“逆流”,迎難而上,雖曾飽受迫害,但平反后在中國沿海省份建立起了著名的“經濟特區”,最終圓了自己的“中國夢”。
“中國夢”的構想並不是“一張白紙,好寫最新最美的文字”。這一構想汲取了歷代統治者的深刻教訓,包括大國地位的衰落、經濟試驗的悲劇、政治上的冒險等。這一構想以鄧小平和其他老一輩革命家的“改革開放”戰略為基礎,正是這一戰略使中國走上了成功的軌道。
“中國夢”構想一方面冷靜分析了國內問題和國際形勢,另一方面也充滿著強烈的理想主義色彩。這種理想主義曾使中國仁人志士敢於直面日本和國民黨的猛烈炮火。“中國夢”構想還凝結著建設公平社會的夙願。
習近平及其偉大的先人們
從中國的歷史上我得出這樣一個結論:每過幾百年,在民族存亡的關鍵時刻,就會出現影響后世的非凡領導人。他們能把握國家發展的正確方向,發揮自己的領導魅力和強大能量,推動國家發展。他們胸懷戰略抱負,並因這些戰略的成功實施而名垂青史。
“全中國”的第一位皇帝秦始皇認識到國家必須統一,他通過多年征戰打敗了其他諸侯國,最終統一了全國。他非常殘暴,其帝國總共隻存在了15年(公元前221—前206年),但他為抵御外敵開始修建長城,統一了貨幣、文字、道路和建筑標准,創建了有效的行政體系。實際上,正是他為后來中國的統一和強大奠定了基礎。
漢武帝因創建穩固和先進的文明而名垂青史。因此,幾千年來中國人將漢朝名稱的“漢”作為中華民族的自稱——“漢族”。秦朝滅亡半個世紀后,漢武帝執政。這個國家因農民起義和內部紛爭而再次分裂,武帝的曾祖父、祖父和父親重新統一了國家。漢武帝及其祖先讓老百姓過上了正常的生活,也從秦始皇身上汲取了殘酷教訓。此前,秦始皇通過殘酷壓榨老百姓,建造了數以百計的宮殿、堡壘和道路,焚書坑儒。漢武帝還曾派外交使節、探險家張騫出使西域,后又派商隊前往,由此開啟了“絲綢之路”。他開始與北方游牧民族匈奴建立睦鄰友好關系。當年正是為了抵御這個民族的侵擾而修建了長城。
漢武帝與腐敗奢侈作斗爭,平息了一些諸侯的謀反,制服了自私自利的達官貴人。他雖然恢復並推崇儒家學說,但並未全盤否定秦始皇所推崇的以暴力和懲罰作為管理手段的法家學說,同時還吸納其他學說,確立了新的國家意識形態。他招賢納士,鼓勵發展教育和科學。他最主要的功績是激發了人民的創造力,減少賦稅,放寬各類限制。為應對人口數量的激增,國家建設了許多水利設施、道路和城市,帝國的疆域不斷擴大。漢武帝統治了相當長時間,整整53年(公元前140—前88年),漢朝總共存在了4個多世紀(公元前206—220年)。
偉大的唐朝的創建者是李淵,他把兩種文明——中華文明和突厥文明融合在一起,拓寬了大國疆域及其勢力范圍,通過加強絲綢之路的貿易往來使國家更加富裕,把外來佛教文化與傳統儒家文化有機結合在一起,為長達350年的繁榮昌盛奠定了基礎。中國人認為,唐朝(618—907年)是中國最鼎盛的時期,是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國家。
明朝的建立者朱元璋則是普通士兵出身,他為推翻蒙古統治而戰,擊敗了外來民族,致力於復興中華民族。正是他為中華藝術和手工業的繁榮奠定了基礎,將中國變成了“世界作坊”,沿著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中國的商品被運到了遙遠的世界各地。朱元璋的事業及大明王朝維持了276年(1368—1644年)。
富有進取精神的清朝統治者在擊敗朱元璋驕奢淫逸、不思進取的子孫后,很快建成了比明朝更強大的國家。兩位偉大的統治者,康熙和乾隆祖孫二人各統治了61年和60年(1662—1722年,1736—1795年),他們促進了中華文化的繁榮,推動了經濟正常有序發展。在他們統治時期,中國人口增長了數倍,有效統治的疆域也達到了中國歷史上之最。然而,偉大皇帝所提供的原動力日趨減弱,鴉片戰爭和農民起義先后爆發,最終導致清朝走向衰亡,歷經268年后被推翻。
推翻腐朽清朝的革命家孫中山,也曾夢想過復興中華民族,但他未能實現自己“民族、民權、民生”的理想。他的“三民主義”僅實現了第一步,即於1911年推翻了清朝統治。作為中華民國首任總統,他的執政時間不是以年計算的,僅有幾個月。
毛澤東可以說是新“紅色中國”的締造者。他憑借著高超的智慧和謀略,完成了中國統一大業。但這位“偉大領袖”沒有實現民族發展的戰略計劃,使國家陷入無休止的斗爭。他領導中國的時間段是1949年至1976年。
鄧小平挽救了“紅色中國”。鄧小平在自己周圍團結了一批英明的、有經驗的黨和國家活動家,這些人曾險些像秦始皇時的儒生一樣失去生命。1976年毛澤東逝世后,他們合力粉碎了篡權者的瘋狂行徑,使國家走上了正軌。
習近平的世紀
習近平似乎在執政之前就已形成了對未來中國的願景,且這一願景的時間節點是2049年,到那時將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這一願景涵蓋了未來中國的經濟、社會生活、政治制度、意識形態、文化、在國際上的地位等方方面面。
習近平為每一方面都作了精心准備:或是進行了深入思考,或是寫成了專題材料。這些內容有的體現在全黨會議議事日程中,有的體現在他的講話或文章的核心思想中。習近平對國家治理有一套系統的規劃。這些規劃有些是根本性的、打破常規的,或用時髦的話來說,是創新性的。它們有別於那些過時的、鮮有效果的模式。
習近平急於在為中國提供的機遇期內實現自己的改革計劃,因此,還沒等計劃完全落實,經濟構想、對外政策倡議就一項接一項地密集出台。不僅外國人,就連中國的政治學者也隻剛剛分析和領會一項新決定,下一項又出台了。在寫作這本書的4個月時間裡,我不得不多次重新寫作關於對外政策、經濟改革、反腐敗、中俄關系這幾章。
人們自然而然地會產生這樣的疑問:“習近平這些大規模的創新舉措究竟是從哪裡來的?”這些他剛擔當最高領導職務就提出來的戰略構想和政策倡議,看來出乎意料,實際上可以在他生平履歷和生活經驗中尋到答案。
“絲綢之路經濟帶”的構想能夠讓人想起他父親的故鄉和他下鄉的陝西省,古老的商路正是從這裡出發的。“海上絲綢之路”構想能夠讓人想到他在福建和浙江工作的歲月,幾個世紀以來商隊從這裡出發走向遠方。對各種腐敗分子——“老虎”“蒼蠅”“狐狸”的零容忍的根源,源於習近平在政治生涯的早期階段與貪婪官員的斗爭。在落后的縣城和在沿海省份的領導崗位上,他都喜歡制訂長期的計劃和提出戰略性的構想。讓人沒想到的是,盡管不會說俄語,但他向往普希金的故鄉,對蘇俄文學感興趣。他曾偷偷閱讀被禁止的“修正主義書籍”,聆聽父親講述訪蘇經歷。
愛國主義和忠於信仰的基因
我對中國現今領導人習近平的了解是從他父親習仲勛的命運開始的。習仲勛堅信正義的力量,早在青年時期就已成為職業革命者﹔他在20年的游擊戰生涯中一直堅持自己的理想,不止一次地險些遭受敵人或朋友的子彈。作為建立新中國的一名元老,他並未因身居高位而“腐化”,依然保持了青年時期對共產主義理想的信仰和建設祖國的強烈願望。他從中國西北革命老區走來,在中國南方建立了經濟特區,使之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窗口和引擎。
通過對習仲勛變化無常命運的研究,我更好地理解了他的兒子,在黑暗的“文化大革命”時期他差一點丟了性命,但他卻仍然保持了對社會主義正義事業的信念,相信繪有錘子和鐮刀的紅色黨旗對中國命運是有益的,衷心希望改善自己人民的生活,不能容忍腐敗行為寄生在黨的肌體裡,這使習近平果斷地從打大“老虎”開始行動。
剛一開始研究中國的對外政策我就感到吃驚,后又被中國領導人在國際舞台上非同尋常的積極性所鼓舞。就像中國第一艘航空母艦“遼寧號”一樣,習近平離開了熟悉的海岸駛向了更廣闊的不平靜的世界政治海洋。
習近平在理論方面的積極創意讓人想到“新型大國關系”“新絲綢之路經濟帶”“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等。習近平在外交實踐領域給人印象深刻的是在國外訪問的高效性、成功地在中國舉辦大型國際論壇、開始建立新的世界金融體制等。
毫不夸張地說,正是從習近平當政開始,中俄關系迎來了第二次高潮:擴大了經貿合作的規模,在國際舞台上加強了協調,更重要的是,莫斯科和北京之間、兩國人民之間的信任和好感在增加。
“君子”意為“高尚的人”
我花了整整兩年時間來分析和理解另一個國家領導人的言行,也許我沒有權利對習近平的道德品質作出最終評價。但就我目前的印象,套用孔子的說法,習近平是一位真正的君子、一位高尚的人。
青年時代,盡管條件極其艱苦,用孔子這位先師的話說,他“志於學”。
三十“而立”,整個縣治理得井井有條。
四十“不惑”,所領導的省銳意改革。
五十“知天命”,應對逆境,蓄力“騰飛”。
六十“耳順”,“明辨是非”,領導國家排除一切阻力,堅定不移向前發展。
按照孔子的話說,習近平到70歲,即2023年,完成了10年任期的他將“從心所欲,不逾矩”。
就像高尚的君子一樣,習近平在父親落難期間保持了對他的忠誠,照料日益衰老的母親。
就像高尚的君子一樣,他找到了真誠的伴侶,建立了穩定的家庭,可謂“龍鳳配”。彭麗媛是杰出的、具有鮮明個性的民歌演唱家,他們的故事讓我覺得像是一部浪漫主義小說。即便在艱難的環境中,他們也能夠捍衛家庭,培育子女。這也是君子的內核所在。
“高尚的人”最重要的責任是把報效祖國作為天職,無論遇到怎樣的誘惑和風險,都毫不動搖,不違背道德准則。
在完成本書時,我面前出現了習近平的三個鮮明形象:有極高才智的人、有堅定信念的人、擔當現在和創造未來的人。希望讀者也能有此感悟。
大國領袖的個性影響廣泛,其同胞生活的許多方面、鄰國的國民,甚至世界的命運都與此有關。我相信,習近平作為一位政治家,深信鞏固全面戰略協作伙伴關系符合中俄兩國人民的利益,並會在未來10年中俄關系發展中起重要作用。這也是為什麼我們俄羅斯人要深入了解他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