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路和她婆婆還有兩個孩子圍在火堆前取暖。
房間內唯一的窗戶用黑油布蒙住防寒。
另一間房內懸挂的臘肉。
11日晚上,一條為22歲母親和新生兒求助的消息在微信和朋友圈裡迅速傳播,“我明天就去看看。”“我這裡有被子褥子,明天就拿過去。”一時間,網友們溫暖的回復填滿了朋友圈。12日一早,這些熱心市民就絡繹不絕地來到消息中提到的位於渤海十三路長江三路的磚窯廠,剛剛生產完的紫路(化名)和家人面對這突然而至的溫暖感動又“措手不及”,前來幫助他們的熱心人心疼孩子的同時,卻也了解到,原來這是他們已經習慣的生活方式。面對好心人的幫助,22的母親紫路表示感謝,並稱他們不需要社會幫助。
為新生兒求助的消息一夜間傳開了
家住濱城區的武女士最早得知紫路和新生兒的情況,11日一早,武女士就來到了紫路和孩子的“住所”。“當時就有點震驚,那個破房子裡太冷了,連個爐子也沒有,孩子才出生三天,隻裹了一個孩子爸爸的棉襖,產婦還在坐著月子,太可憐了。”武女士當時就給紫路留下了幾百塊錢。“主要是心疼孩子,這麼冷的天孩子怎麼受得了啊。”
武女士自己也有一個不到一周歲的寶寶,看到孩子受苦心裡更是難受。回到家后,武女士在自己的微信群、朋友圈裡發出了一條信息:“這是一個在磚窯廠坐月子的,22歲的小姑娘,我是聽120的朋友說有個生孩子的很可憐才找到這裡,來到以后看到真像她所說的,門是透風的,窗戶也是透風的,小寶寶剛出生3天,貼身穿的是他爸爸的一件破秋衣,外面裹個毯子已看不出模樣,取暖是燒的木柴,尿布也沒有,有孩子不穿的衣服或紙尿褲,想獻愛心的,一起幫幫她吧!地址在長江三路,渤海13路,往南,丁囗村往西約一華裡磚窯廠院裡。”
消息很快在朋友圈裡流傳開來,許多網友都恢復要到拿東西去幫助這對可憐的母子。
由於不放心,11日晚,武女士收拾了幾個小被子和毯子,晚9點多,記者隨武女士再次來到了磚窯廠的破房子,晚上的風特別冷,周圍荒蕪的村落看不到一點燈光,院子東南角紫路公婆住的房間門縫裡透出一點燈光,武女士指向的紫路和孩子所在房間裡則沒有一點光亮。“怕是睡了吧?”在武女士的建議下,記者和武女士決定次日再來。
孩子出生僅四天,用木柴烤火取暖
12日一早,記者再次來到了磚窯廠的院子,院子門前的空地上停放了近十輛車。一個三百平米左右的院子,三面是用紅磚砌成的平房,沒有任何粉飾,窯廠老板李傳軍說,這裡面所有的房子都是工人的宿舍,剛剛生產的姑娘名叫紫路,今年22歲,是四川彝族人,他們一家四口住在南邊的一間房子裡,因為窯廠已經停工,其他的二十多個工人早已回老家,目前隻剩三戶外地人住在此處。
打開一個綠色的木板門看到,狹窄的房間裡擠滿了聞訊趕來幫忙的市民、媒體記者,濱州市救助站的工作人員也早早地來此了解情況准備提供幫助。穿著厚軍大衣的紫路正抱著剛出生4天的孩子在“烤火”取暖,用幾根木棍堆起的火堆正在燒著,不時發出“噼啪”聲,不足二十平的房間充滿了燒火的濃煙,嗆得剛進入的人直咳嗽,綠色的木板門即使插上門捎,也能感受到從門外吹進的風。
放眼望去,屋裡沒有一件像樣的家具,磚牆上被煙熏得一片漆黑,屋頂棚上吊著一塊黑色的油布,讓整個屋子顯得更加昏暗,洗臉盆、電飯鍋等生活用品橫七豎八地擺放在一邊,借著手機光亮才能看到床鋪,一張用木板和石磚搭建的床上鋪了兩床薄薄的被子,被子上面亂七八糟地鋪著一些棉大衣等衣服。順著透過的一點光亮,記者看到了這間屋子唯一的窗戶,原本透風的窗戶,被他們用磚塊壘砌了起來,並在內側貼了一層黑色的油紙用來防寒。
前來送錢送物的市民一上午沒斷過
記者注意到,直到近12點記者離開,磚窯廠門前的車和人就沒有斷過。
濱州市救助站的工作人員給紫路和孩子留下了大衣、棉被。家住西區的樊女士和老公帶著一歲多的女兒趕到磚窯廠的時候已經是10點多了。“我是昨天晚上看到的消息,我們家除了我們倆沒人帶孩子,一早收拾完這些東西馬上就過來了,地方還不太好找呢。”樊女士從收拾了兩大包孩子的衣服、被子、尿不濕等物件。“這些都是我孩子的棉襖啥的,大部分都是新的,估計孩子能用得到,就全拿來了。”此時,房間破爛的桌子和床上堆滿了整包的尿不濕、牛奶和成包的衣服、棉被。
樊女士看過孩子后,從包裡翻出新生兒穿的棉服,另外兩個前來幫助紫路母子的女士和紫路一起給孩子穿上尿不濕、棉衣,“趕緊穿,動作快一點兒,這個屋裡太冷了,孩子太小受不了的!”其中一位年長的女士手腳麻利的給孩子穿衣服,又拿出一個小褥子把孩子包裹起來,“這樣應該就不冷了。”紫路看著好心人們幫忙張羅,一時似乎有些插不上手。兩個女士臨走的時候,又給樊女士留下了些錢。紫路的普通話不好,但是不停地在拒絕:“不用了,不用了,真的不麻煩了……”
紫路: 對目前狀況滿意 不需要社會救助
面對一上午絡繹不絕的愛心人士,紫路抱著孩子一直在說:“謝謝,謝謝。”但是當記者問,孩子的父親去哪裡時,紫路笑著說:“他外出上網了。”
紫路向記者介紹,她老公比她大兩歲,這已經是他們生下的第二個孩子,在她們老家,女人生產一般都是在家裡,除非遇到意外事故才會去醫院,更沒有“坐月子”這一說,“生完孩子之后三四天身體恢復得差不多就可以干活了。”紫路說。
“原則上隻要窯廠十月份停工,出於安全問題的考慮,我都會讓工人們回老家,但是由於這家人在這裡斷斷續續地工作了已有三四年時間,他們也向我提出不想回家的想法,於是就讓他們在宿舍裡免費住,水電都是免費用,平時會經常過來叮囑他們注意用電安全。”李傳軍說,三月份開工時,紫路的老公、公公、婆婆三人在窯廠工作,一個月共有八九千的收入。
據紫路的公公說,他們每年十一月份過春節,今年十一月份的時候全家人在這個院子裡,宰了一頭豬過了“春節”,現在還做了一些臘肉晾在屋裡,平日的吃食主要是大米和蔬菜,也經常會做一些肉菜,他們也沒有想過要改善目前的生活狀態,因為在他們看來,現在的生活已經比以前好了很多。
談起目前的生活狀況,紫路對記者坦言,已經很滿意了,雖然臨近年關,但他們並不打算回老家過年,“因為在老家還不如在這裡條件好。”當問需要社會什麼樣的救助時,紫路說:“我們現在過得很好,不需要麻煩別人,也不需要幫助。”
(記者 杜雅楠 王領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