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時期,是首都發展具有重要歷史意義的5年。15日,北京市發展改革委召開新聞發布會,首次系統公布北京市“十二五”經濟社會發展的基本情況。在北京市“十二五”成績單中,看似簡單的數字升降背后,是首都著力創新,勇於突破的擔當和魄力。
創新驅動,北京實現“三個三”
“十二五”時期,北京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著力構建“高精尖”經濟結構,經濟發展的質量效益明顯提高。具體表現為三個“突破”、三個“佔比過半”、三個“國內領先”。
三個“突破”:一是2014年北京市地區生產總值突破2萬億元﹔二是社會消費品零售額突破1萬億元,成為我國首個商品消費突破萬億元的城市﹔三是一般公共預算收入連續跨越千億級大關,2015年達到4723.9億元。
三個“佔比過半”:一是承擔的國家科技重大專項一半以上,說明創新驅動力增強,經濟發展動力優化﹔二是生產性服務業佔全市經濟的比重一半以上,說明產業高端化發展﹔三是“六高四新”佔全市經濟總量的比重達到一半,說明產業功能化、功能集聚化發展態勢進一步增強。
三個“國內領先”:一是服務業增加值規模和佔比國內領先,服務業比重由2010年的75.5%提高到80%左右﹔二是能效國內領先。預計單位GDP能耗5年累計下降24.8%,是全國唯一一個連續10年超額完成年度節能目標的省份﹔三是世界500強企業總部數量國內領先。2014年在京世界500強企業總部52家,位居全國第一。
“綠色發展”理念,生態環境“三降三升”
“十二五”時期,北京堅決治理大氣污染,大幅拓展綠色生態空間,實現“三降三升”,生態環境持續改善。
“三降”:一是降燃煤總量。北京市5年累計壓減燃煤近1400萬噸,壓了全市一半以上的燃煤﹔二是降老舊機動車數量。淘汰老舊機動車183.2萬輛,基本淘汰黃標車,全市新能源汽車保有量達到2.53萬輛﹔三是降PM2.5。2012年以來,PM2.5年均濃度累計下降15.8%。
“三升”:一是綠色空間不斷提升。完成平原地區造林105萬畝,全市森林覆蓋率達到41.6%﹔二是垃圾污水處理能力不斷提升。新增生活垃圾日處理能力1.2萬噸、污水處理率達到87%﹔三是水環境治理水平不斷提升。恢復建設濕地7.2萬畝,實施1460公裡中小河道治理。
直面“大城市病”,城鄉統籌持續發展
“十二五”時期,北京聚焦人口過多、交通擁堵等“大城市病”問題,體現了治理“大城市病”更大的決心和力度。加強城鄉統籌協調,城鄉經濟社會一體化發展新格局基本形成。
“十二五”前4年,北京常住人口年均增量和增速分別較“十一五”時期回落37.4萬人、2.7個百分點,體現了功能疏解、產業調整的成效。
“十二五”期間,北京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投向郊區比例保持在50%以上。社會公共服務網絡向郊區延伸。新建65所城鄉一體化學校、105所村辦幼兒園,加固改造100所農村校舍。
深化改革,發展活力進一步激發
“十二五”時期,北京落實全面深化改革的決定,堅持用改革的辦法破解發展難題,改革紅利加快釋放,特大城市發展活力進一步激發,形成首都發展的新動力。
北京加快要素市場建設,市場主體活力不斷增強。修訂發布《北京市政府定價目錄》,削減了56%的政府定價項目。順利實施了水電氣熱階梯價格和公交票制票價改革。
北京下大力氣簡政放權,取消和下放439項行政審批事項。優化投資項目審批流程,審批時限由300多個工作日縮短到109個工作日。首次全面公布市級部門4668項行政權力清單和116項責任清單。
保障民生,市民獲得感更強
就業、教育、醫療、住房等民生問題,與市民生活關系最密切,也是市民最關心的問題。“十二五”時期,北京始終把增進人民福祉、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讓老百姓更有獲得感。
北京“十二五”城鎮新增就業216.7萬人,動態消除城鄉“零就業家庭”,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1.6%以內。“十二五”前4年,北京市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長7.2%,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年均增長8%。
北京基本實現社會保障人群全覆蓋,待遇水平逐年提高。城鄉養老保障和城鎮醫療保險參保人數分別達到1768萬人和1765.2萬人,比“十一五”末分別增長34.8%和29.4%。
北京教育投入不斷增多,質量不斷提升。“十二五”末財政性教育經費是“十一五”末的2倍。累計增加幼兒園學位10多萬個,中小學學位19萬個。(新華社北京1月15日電 記者孔祥鑫)
相關專題 |
· 聚焦十八屆五中全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