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全面升級的中歐關系已現雛形

周弘

2016年01月12日11:09   

2015年是中國和歐盟(歐共體)建立正式外交關系40年的紀年。回顧中歐關系40年的發展歷程,擴大合作和共同發展的主題貫穿始終。展望中歐關系的未來發展,更大范圍、更深層次、更高水平的合作共贏和戰略依存態勢已經形成。中歐關系在全面進取、積極有為的中國外交格局中不僅格外重要,而且別具特色、十分充實、異常活躍。在歐盟經受歐債危機、烏克蘭困局、移民危機、恐怖主義多重困擾之際,在中國經歷“經濟新常態”、產業轉型的關鍵時期,中歐關系的積極推進和提速升級不僅是中國和歐盟發展的利好,也給世界和平發展提供了動能和經驗。盤點2015年的中歐關系,亮點可圈可點。

在多重合作中出現結構性升級

40年的歲月見証了中歐關系在多個領域裡的合作發展。歐盟連續11年位居中國第一大貿易伙伴,中國連續12年是歐盟第二大貿易伙伴。中歐之間的貿易額節節攀升,並向著2020年實現雙邊貿易一萬億的目標推進。

伴隨貿易量的增長,中歐之間的貿易結構也出現了換代升級,從最初的簡單貨物貿易,穩步地向中高端技術合作、服務業合作以及投資合作發展,中國的產業調整更是帶動了中歐貿易向服務貿易和綠色經濟的轉型升級。中國的“一帶一路”戰略構想和“十三五規劃”遇上歐盟的“戰略投資計劃(容克計劃)”,“中國制造2025”與“德國工業4.0”、“新工業法國”、“英國制造2050”等發展目標高度相似,雙方戰略對接和優勢互補的機遇和成效都大大提高。2015年,在《中歐合作2020戰略規劃》的基礎上,中歐經濟合作再度升級,中國參股《容克計劃》,絲路基金投資歐洲復興開發銀行,人民幣在歐洲發行主權債券,歐盟國家加入亞投行,支持人民幣進入SDR貨幣籃子,中歐決定建立共同投資基金。中歐經濟關系的一再提速、持續升高、不斷深化,一方面助力歐盟的經濟增長和就業,另一方面成就了中國舉世矚目的經濟奇跡,使中國和歐盟成為名副其實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增長伙伴”。

強勁而活躍的經濟關系不斷推動中歐關系向多重合作伙伴關系發展。在過去的40年間,中歐從貿易伙伴發展成為全面戰略伙伴,雙方之間的交流、對話、溝通以及合作平台的建設擴展到了70多個領域,建立了中歐從中央政府到地方政府之間的各級定期溝通和磋商機制,增進了雙方的政策協調和改革互鑒,便利了經貿活動、技術創新和投資合作,推動了政黨和社會團體之間的交流和理解,涉及到社會治理和法制建設,促進了人文交流到人權對話,搭建了促進合作、管控摩擦的各種平台。中歐之間實現了多領域、多層次的直接交往,渠道空前暢通、人員往來日益頻繁,中國在歐洲的留學生達30多萬人,每年往返於中國和歐盟的人員往來達到600多萬人次。無論從經貿合作的數字,人員交往的頻率,還是從交流合作的廣度和深度來看,中歐關系都超過了中美關系,也為中國與其他國家或地區的雙邊交往所不及。

主流話語悄然發生改變

2013年,習主席訪問歐盟時將中歐關系概括為“和平、增長、改革和文明”四大伙伴關系,旨在重新梳理並定位中歐關系。這一重新規范不僅全面定位了中歐關系,使有關中歐關系的傳統話語和思維定式為之一變,改變了觀念與事實脫節的現象,扭轉了消極固化的思維方式,激發了積極尋求共同性和建設性的思考和探索,使有關中歐關系的輿論悄然發生變化。

2015年,隨著習主席在多個場合強調“四大伙伴關系”,也隨著中歐各界從增長、改革、和平和文明等角度找尋中歐進一步合作的可能性,博弈和對沖的理念逐漸開始讓位於包容和共贏。在務實合作中豎起“合作、創新、實踐”的旗幟,提出“綠色實踐”的口號,在學術交流中探討“經濟發展、法治建設與社會變遷”等實際問題,在互聯網會議上聚焦“交流、合作、互信”的數字經濟合作方式。來自中國的“渝新歐”、“鄭歐”、“漢歐”的列車爭前恐后地將商品運往歐洲。越來越多的航班、海輪和網絡架起中歐之間新的橋梁,一股熱情的、渴望和平、尋求發展、合作、理解、創新、聯通的暖流指向歐洲,蔚成風氣,並得到來自歐盟各個方面的積極回應。助力合作雙方的發展,探討彼此關注的改革,維護命運攸關的安全,磋商平等互鑒的文明,培育利益和命運共同體漸成時尚。

合作機制出現創新建構

在合作共贏的主流中,在各行各業促進合作發展的態勢下,中歐之間的合作機制出現新的建構。

2015年6月,李克強總理在中歐工商峰會上表達了中國參與“容克計劃”的能力和意願,表示支持有實力、有信譽的中國企業參與歐洲交通網絡建設、中歐陸海快線、新亞洲大陸橋等基建項目,同時歡迎歐洲企業參與“一帶一路”建設,分享互聯互通平台。僅僅三個月后,一個中歐聯合工作小組即宣告成立,來自中國和歐盟的專家開始共商聯合工作的方式和合作開發的具體項目,共同建立“互聯互通的合作平台”。歐盟還設立了透明的投資項目數據平台(EIPP),匯總歐盟當前和未來的投資項目,提供所有項目的相關信息,向歐洲和中國及其他投資者開放。面向全球,中歐通過務實合作,發展共同利益,給世界經濟注入了新的活力。

在多邊層面上,亞投行的建立為中國和歐盟乃至所有的創始成員國帶來了又一個共建共享的機遇。亞投行的規則建設融入了多國利益和方案,匯集了各國的智慧和力量,這使亞投行的治理成為一個超國家的多邊治理機制,一種體現人類共同利益和命運的機制。

民眾和企業正在成為中歐關系的主要推動力

2015年,歐洲企業網絡(EEN)正式落戶中國青島,業務范圍覆蓋北京、天津、山東、黑龍江、遼寧、吉林、內蒙古、河北等八省(區)市,目的在於促進中國企業與歐洲市場的信息溝通和交流,挖掘雙方企業之間的合作潛力,幫助中國北部地區中小企業開拓歐洲市場,引進資金、新產品、技術和人才。在中歐之間,類似的幫助中國企業走進歐洲,或者幫助歐盟企業走進中國的機構又何止“歐洲企業網絡”一家?在中國和歐洲的企業之間、大專院校之間、智庫之間、媒體之間、社會團體之間,成千上萬的合作項目和交流議程正在啟動和進行,數以百萬計的游客、商人和訪客往來於中國和歐洲,傳遞著有關中國和歐洲的各種信息、交流著對事物的不同理解、洽談著新的合作協議。這些民間往來推動著中歐間航空交通的發展、商業和旅游業的興盛,也成為中歐關系不斷向縱深發展的推動力。

對歐盟成員國外交各具特色、良性互動

中歐關系不同於其他國家間關系的特點還在於其結構的復雜、角度的多元,以及由此而導致的多引擎推動和多領域發展。推動中歐關系發展的主體可能是一兩個大國,也可能是歐盟中的一個地區,或歐盟機構。中歐關系的突破點可能出現在由歐盟機構主導的政策領域,也可能出現在由成員國主管的其他政策領域。因此,與歐盟發展關系就需要全面統籌、均衡發力、重點突破,而不忽略任何機會和可能。

基於對歐盟特性的了解,中國的對歐關系既涵蓋了大國政治和多邊舞台,也針對西歐大國、中東歐、南歐和北歐的不同優勢和需求,發展起形式各異的合作。2015年,中國不僅表示了對歐洲一體化前景的信心和支持,承諾繼續持有歐債,而且通過投資“容克計劃”直接參與到關系歐盟未來發展的內在進程中。在雙向投資、貿易便利化、投資環境、數字經濟、網絡安全、可持續投資、發展戰略對接、國際產能合作等方面的合作進展迅速。

除了與歐盟機構的合作外,中國與西歐大國的合作各具特色,實現了優勢互補、良性互動。中國和德國之間建立了高水平的戰略契合和互信。德國成為亞投行第四大股東,支持人民幣進入SDR,歡迎中國成為歐洲復興開發銀行成員,贊同中歐進行自貿區可行性研究,樂見中國在市場經濟地位問題上的進展,兩國還在合作發展智能技術。中國和法國則計劃通過“歐洲技術加中國產能”的模式,開辟國際產能合作、共同開發核電和高鐵等領域裡的第三方市場,讓“互利三贏”的方式促進發達國家、新興工業化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共同發展,替代所謂“民主折沖”、“利益競爭”的過時輿論和交往方式,為全球經濟治理和全球產業鏈分工合作開辟新路。

2015年,中英關系風光瀲灩。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對英國的國事訪問受到了英國各界最高規格的熱情接待,中英雙方在宏觀經濟形勢和政策、貿易和投資、金融監管、基礎設施建設、發展與合作等諸多領域簽署了50多項協議,協議的合作方式多種多樣,不僅包括了第三方的參與,而且還有倫敦政府為中國企業參與建設的核電項目提供投資擔保。中英開啟了雙邊關系的“黃金時代”。

中國對歐洲的特色外交還包括了與南歐、北歐和中東歐地區的優勢互補關系。2015年,中國海洋局的官員邀請來自希臘、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塞浦路斯、馬耳他等南部歐盟國家的同行,共同研討全方位海洋合作的未來。中國的青年企業家和優秀創業者會同來自北歐國家的伙伴,共同舉辦了“中國—北歐青年領軍者論壇”。中國與中東歐國家的“16+1”合作全面展開,中國領導人與中東歐16國領導人以“新起點、新領域、新願景”為主題,共同商討如何加強互聯互通、貿易、投資、金融、質檢、人文等領域合作,中國企業和16國企業、中國智庫和16國智庫還分別舉辦了以合作共贏為主題的論壇。有的中東歐國家加入了亞投行創始成員國的行列,有的中東歐國家與中國簽署了共同推進“一帶一路”建設的諒解備忘錄。匈塞鐵路工程啟動,中國投資的中東歐基礎設施建設對接了中東歐的發展需求,也得到了歐盟機構的理解和支持。

對歐盟成員國外交極大地豐富了中歐關系,在中歐政府、企業、民間之間日益加深和形式各異的合作織成了一張縱橫交錯、內涵豐富、異彩紛呈、獨具特色的合作關系網。

全球層面的合作進一步擴展加深

2015年,中國和歐盟繼續在全球層面開展合作,加深了“和平伙伴關系”。中歐共同努力,促使伊核談判達成框架性解決方案,中國和歐盟為巴黎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最終達成協議承擔了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中歐開始共同探討G20框架下加強貿易投資機制化建設、促進全球貿易投資增長、強化全球價值鏈合作、改善貿易投資環境的方案。中歐還分別承諾在實現“2030可持續發展議程”中,在消除一切形式的貧窮方面,共同努力並做出各自的貢獻。

展望中歐關系的未來,新的發展大有可期。2015年,習近平主席在訪問英國時引述了莎士比亞的名句“凡是過去,皆為序章”,用以喻示中歐關系更加光明的未來。當前,《中歐投資協定》談判正緊鑼密鼓地進行,並有望在近期達成協議。這項協定將在更高水平上規范中歐之間的經貿合作,使中歐之間在知識產權保護、企業對外投資身份定位、公共採購標准、貿易投資便利化等許多問題上有規可循、有法可依,並將成為中歐關系逐漸邁向深度融合新階段的標志。

更深度的融合將帶來中歐之間更深層次的交往,包括技術和環境標准、勞工保護、企業責任、稅務征收、人員素質、文化差異等方面的問題也會浮出水面。中歐之間更深度的融合還需要面對各種隱患和風險,例如歐盟內部的政治變動、中歐之間的認知差異、“一帶一路”沿途的安全、極端勢力和恐怖主義、美國因素的干擾等,都可能成為中歐深化合作道路上的挑戰。

隨著中歐之間更深度的融合,中歐也將更加深度地融入世界。中歐合作的項目、投資的產業和經貿合作開發區,都需要適應所在地的市場法律規范,適應所在地的政策和文化,這些實踐也將給世界帶來全新的示范。

中歐之間持續的和平發展合作關系還將使中歐在越來越多的領域裡出現形式各異的利益和命運共同體,使中國和歐盟共同成為全球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和世界和平發展的典型范例。《爾雅•釋宮》雲:“四達謂之衢,五達謂之康,六達謂之庄”。中歐關系經40年的發展歷程,已經走上了康庄的明道坦途,即使有橫斜迂曲者,終不可逆也。

(作者系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國際學部副主任)

(來源:當代世界)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萬鵬、謝磊)
相關專題
· 期刊選粹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