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好老師"李振華

老校長半個多世紀捐獻百萬元 資助2000余名寒門學子

2016年01月11日09:15   來源:中國文明網

原標題:老校長半個多世紀捐獻百萬元 資助2000余名寒門學子

“爺爺要去哪裡呀?爺爺要去哪裡呀?”看見老人要出門,在一旁玩耍的四五歲小男孩一邊跟在后面,一邊用稚嫩的童聲問著,那種親切自然的感覺,好像這位老人就是他的親爺爺一般。這位年屆八旬的老人,身上藍色的夾克和灰色的襯衣,經多年的穿洗,隻能隱約看出一點原本的顏色,領口上也已磨出一圈白色的線頭。他叫李振華,山東省沂源縣實驗中學原校長。

他情系講台,從繁華城市到沂蒙山區,一干就是62年。他傾盡所有,16元的灰藍色長袖襯衫,5元一雙的布鞋,每天三餐是玉米糊和南瓜,退休后一邊教學一邊撿拾垃圾,清貧如此卻累計資助了2000多名寒門學子。除去每月500元的生活費,他把所有的收入都捐獻給了需要幫助的寒門學子。雖然已經退休18年,但他每天還有很多工作要做:新開的“孝德講堂”,還需要他悉心張羅﹔“振華青少年思想疏導熱線”,還需要他去值守﹔全縣300多個村庄的留守兒童和孤寡老人,也是他走訪調研的對象﹔那些需要資助的學生,他依然放不下……

鄉親們自發為李振華立起一座塑像。圖片來源:淄博文明網

1.從繁華都市到艱苦農村 放棄調離機會扎根老區

在沂源縣實驗中學的“振華事跡展覽廳”裡,陳列著李振華自制的教具和他的一些生活用品:有石頭打磨成的石板、石筆,用廢棄皮球和破報紙糊成的地球儀,有他穿了幾十年的中山裝,也有他當年走訪時所騎、現已鏽跡斑斑的自行車……這一件件老舊的物品,仿佛帶人回到他教學時的那個年代。

1953年冬,年僅17歲的李振華響應黨的號召,在南京師范大學上學期間志願到山東支教。這個稚嫩的南京少年先后謝絕了省裡安排他到濟南、青島等大城市的工作建議,執意來到了淄博沂蒙老區,李振華隻有一句話:“讓我到最偏遠落后的地方去吧。”

帶著行李,他隻身步行一天一夜的山路到達了距沂源縣城50公裡外的韓旺小學。三間建在半山腰上的破廟就是韓旺小學的校舍,牆面上的洞是“窗戶”,屋子擺放的大小石頭分別是課桌和凳子,更別提那墨水瓶制成的煤油燈,不像樣的泥爐子和提水的灰罐子。上課時,自己的一口南方話總是引起學生的議論,吃飯時,黑乎乎的地瓜面煎餅讓他難以下咽。面臨著環境、口音、生活習慣方面的各種挑戰,從小在城市長大的李振華想要退縮。

但是,當他看到村裡搞互助組連個計分的人都找不出來,隻能用石頭在牆上劃杠杠表示分數的時候,他的心被刺痛了。看著沂源老鄉們在生活貧困和知識匱乏中苦苦掙扎的樣子,看著孩子們對於知識的渴望,還有老鄉們特意為他縫制的棉衣棉鞋,日常生活裡點點滴滴的關懷,都讓李振華停下了回鄉的腳步,他自己動手制作了28種教具,白天給學生上課,晚上給村民辦起夜校,業余時間還翻山越嶺走訪學生家庭、給孩子們補課。后來,他又讓父母從南京老家寄了一台收音機,和學生一起學習。

當時稚嫩青蔥的少年李振華志願到山東支教。圖片來源:淄博文明網

鄉親們給李振華做的鞋子。圖片來源:淄博文明網

1955年,沂源縣平均升學率為10:1,而李振華所教的應屆畢業生全部升入了中學,這在當時轟動了整個縣城。

今年68歲的耿玉生老人是當年李振華較早教的學生之一,他回憶說,對於這個大城市來的“洋先生”,學生們敬佩又愛戴,“李老師水平高教學質量好,對我們特別負責。”1960年,剛升入五年級的耿玉生因母親的突然去世面臨輟學的困境。耿玉生的父親在外地工作,家中隻有奶奶照顧著他與3個弟妹。突逢變故,家中便讓耿玉生輟學幫著奶奶顧家,得知消息的李振華幾次三番造訪耿家,對耿玉生的奶奶和父親再三保証,不用擔心耿玉生的學習,一定讓他升上中學,這才換回了耿玉生繼續接受教育的機會。當時班上一共37個學生,與耿玉生情況相似的不在少數,更有5、6名家庭特別貧困的學生。據耿玉生回憶,為了不讓一個孩子失去學習的機會,這幾名貧困學生的學費都是由李振華來承擔的。

李振華的無私奉獻贏得了鄉親們的信任和愛戴,鄉親們以邀請李振華到家做客為傲,逢年過節把他請到家中,一家人節日、喜事都舍不得吃的細糧留給他吃,冬天冒著嚴寒刨來樹墩給他生火取暖。

魚水深情,李振華再也不忍離開這片熱土,鄉親們為他做的衣服、鞋子,他一直珍藏保留至今。他在一篇日記中寫到:“不做過路客,要做蒙山牛。”正是為了這樣一句諾言,李振華忍痛揮別青梅竹馬的戀人,放棄了一次又一次調離大山的機會,徹底扎根在了這裡。

2.孝義兩難全 為老區學生做出艱難抉擇

剛剛參加工作時,李振華每個月的工資隻有21元,10元寄給父母,6元是自己的生活費,另外5元用來資助山區的貧困學生。

他一心扑在學生身上,初到沂源后連續3年沒有回老家看望父母。因為對他來說,回家的路途太遠、車票太貴、時間太長:來回車費42元,恰好是他兩個月的工資,可以資助很多貧困學生,假期裡他還要幫學生補課。

1980年,李振華擔任四個畢業班的政治課老師,兼任一個畢業班班主任。距離高考還有兩個月的時候,李振華收到一封來自南京的電報——“父重病,速回。”

校長和學生家長紛紛勸李振華回家,學生聯名懇求他回家,病重的父親更是盼著他回家,可是,他卻沉默了。“我要是走了,208個學生怎麼辦?”最終,他叫來了在自己班上讀高三的兒子李東偉,安排他回家伺候老人。他告訴兒子,這麼多學生,不能因為自己的個人問題而影響到他們考試。“可是爸爸,我也是你的學生啊!”兒子的話,問得李振華啞口無言。他思來想去,又找到兒子說,爸媽都是雙職工,你考不上學可以去當工人,可是那些農民家的孩子苦讀多年,命運就指望著高考了,“你爺爺做了一輩子教師,他會諒解我的。”兒子最終踏上了回鄉的汽車,目送汽車緩緩駛離,李振華淚流滿面,他知道,自己虧欠了兒子,虧欠了父親。

五天后,李振華收到“父病故”的加急電報,他跑到學校后山,面向南京的方向失聲痛哭長跪不起……

談到父親,李振華的眼中盈滿淚光。圖片來源:淄博文明網

后來,因為母親半身不遂,眼看著隻有回鄉照顧老人這一條路了。在反復的矛盾、糾結中,李振華和家人開始默默收拾行裝。

然而,啟程的那天早晨,李振華推開家門的一瞬間,眼睛嘩一下就濕潤了:一大片父老鄉親站在門口,有的提著雞蛋,有的捧著水果,沒有一個人說話,空氣像凝固了一樣,不少人在悄悄地抹著眼淚……

那一瞬間,李振華作出了一個出人意料的決定:“我留下來,不走了!”

沂源山區的群眾先后派了8個女孩,輪流到南京照顧老太太,隻為了“讓李老師能安心教書”。

時間一久,李振華實在不想再拖累鄉親們了,將老母親接到了沂源。離開故土又難以適應北方氣候的老人,在一年多后去世。李振華悔恨交加、長跪不起。聞訊趕來的鄉親們也哭喊著:“老人家,您不要責怪李老師,他是為了俺這裡的孩子們啊!”

有人說,一個老師,難道真地這樣不可或缺、不可替代嗎?和李振華共事多年的沂源縣實驗中學校長李振義說:“水平高的老師並不難找,難得的是李振華老師一顆博大無私、時時處處惦記著革命老區孩子的慈父般的心!”

3.傾其所有助寒門 62年捐出百萬資助2000名學子

1997年7月,李振華退休了,他與愛人把自己的三個孩子叫到一處,李振華說,退休后還想為學生們做一些事情,為了能幫助更多的孩子完成學業,他告訴孩子們要把自己的15000元積蓄和國務院特殊津貼都捐出去,他的這一舉措最終也取得了家人的理解。他將這部分錢分成三份,分別捐獻給自己工作過的韓旺中學、張家坡中學、沂源縣實驗中學三所學校形成“振華獎學扶困基金會”。

李振華告訴家人:“咱們再苦,也苦不過山區的農民,想想那些上不起學的孩子,我寢食不寧。”他拿出3包東西遞給孩子們:一部記錄李振華事跡的電視專題片,一本記錄李振華事跡的報告文學集,還有沂源縣委《關於開展向李振華同志學習活動的決定》的文件。“我知道你們都過得不容易,但我也沒有什麼錢財留給你們,隻有這些榮譽,記錄了我當年是怎樣一步一步走過來的。今后遇到困難、有了委屈,你們就看看這幾樣東西吧!”孩子們流著眼淚,點頭同意了李振華的決定。

為了資助更多的貧困生,2001年,時年64歲的李振華應聘到淄博某民辦學校任初中部的校長。學生張文強因父母常年臥病在床,剛上初一就要輟學。李振華資助他上學直到中專畢業。張文強的父親患肺癌去世后,李振華又托人給他介紹了對象,替他拿了見面禮,張羅著辦了婚事。后來,張文強給自己的孩子起名“張恩銘”,寓意永遠銘記李振華的恩情。張恩銘就是文章開頭見了李振華就喊爺爺的那個男孩。

李振華的灰布襯衫經過多年穿洗,領口上已磨出一圈白色的線頭。圖片來源:淄博文明網

李振華詢問孩子們的上課情況。圖片來源:淄博文明網

在民辦學校工作期間,李振華還帶著張文強一邊工作,一邊學習各種專業知識。有一天,李振華突然對張文強說:“咱們早上趁其他老師還沒起床、晚上大家休息后的時間,去垃圾池拾廢品賣錢吧!”張文強一聽堅決反對:“您是校長,又是省人大代表,怎麼能干這又臟又累的活呢!我自己去撿就行了。”李振華卻說:“不怕!咱們撿的廢品雖臟,可換來的錢是干淨的!”就這樣,兩個人堅持撿了8年廢品,一共賣了1.6萬元,全部用來資助貧困學生。

一直到現在,李振華每月的退休金,自己隻留下500元生活費,其余的全部捐給貧困學生和孤寡老人。62年來,李振華累計捐款已達102萬元,資助學生2000多人,其中,由他承擔生活費、學費直到完成學業的學生,多達36人。

在李振華的感召下,全縣捐資助學蔚然成風。“振華扶困助學獎勵基金會”累計捐款296萬元,資助貧困學生8000多人、獎勵優秀師生2000余人次,捐資助學的企業家、各界愛心人士中,很多是李振華當年資助過的學生。沂源縣的父老鄉親們自發給李振華立起了漢白玉半身雕像和“振華基金紀念碑”。給一位普普通通的、仍然在世的教師塑像,這在全國也不多見。

如今已經79歲的李振華仍不滿足,他又將目光轉向了社會救助,看望孤寡老人,關愛留守兒童,他的使命仍在肩,看得出來,老人想要做的還有很多很多……

(本網根據《中國好人榜——李振華》《“好老師”李振華:老校長62年捐獻達百萬 資助2000余名寒門學子》等稿件綜合,感謝淄博文明網提供素材)

編輯點評

從風華正茂到年逾古稀,62年的堅持,半個世紀的守候,與青山為伴,以學校為家,學生和教育就是李振華的生命。扎根老區,榮光一生,卻一身清貧,李振華用一生闡釋了“教師”二字的含義。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姜萍萍、常雪梅)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