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元培先生
1916年底,蔡元培在留法同窗湯爾和家第一次看到了陳獨秀主編的《新青年》,便被其深深吸引了。蔡元培與陳獨秀原是老相識,早年曾共同從事反清革命活動,此時蔡剛被任命為北大校長,正到處物色文科學長人選。讀了陳的文章后,蔡元培不禁眼前一亮,這不就是最恰當的人選嗎?
當時陳獨秀正與他的安徽同鄉、上海亞東書店經理汪孟鄒在京辦事,蔡元培於是便來到西河沿陳獨秀借寓的中西旅館拜訪,勸陳到北大就任文科學長。陳獨秀舍不得放棄剛剛起步的《新青年》,有些猶豫,蔡先生就天天來找他聊天。后來蔡元培對陳獨秀說,你可以將《新青年》帶到北京來辦,北大有一大批思想獨立的教授,他們可以幫你寫稿,也可以提高《新青年》的質量和知名度——蔡元培的這番話讓陳獨秀動了心。
與陳獨秀同住的汪孟鄒在日記中記下了蔡元培三顧茅廬的情景:“12月26日,早9時,蔡孑民(蔡元培)先生來訪仲甫(陳獨秀),道貌溫言,令人起敬。”從這天起,“蔡先生差不多天天要來看仲甫,有時來得很早,我們還沒有起來。他招呼茶房,不要叫醒,隻要拿凳子給他坐在房門口等候。”蔡元培是前清進士,同盟會元老,曾擔任過民國首任教育總長,名望和地位遠非陳獨秀所比,他的這番誠意感動陳獨秀,最終答應出任北大文科學長。
1917年1月11日,蔡元培正式致函教育部,推薦陳獨秀擔任北大文科學長。當時很多人詬病陳獨秀沒有學位頭銜,也沒有像樣的學術著作,如何勝任文科學長?為了能讓這個任命順利通過,蔡元培特地為陳獨秀虛構了學歷和履歷,稱陳“東京日本大學畢業,曾任蕪湖安徽公學教務長、安徽高等學校校長”﹔13日,教育總長范源廉簽發了陳獨秀的任職命令﹔15日,北京大學宣布陳任文科學長﹔同日,陳獨秀正式上任,《新青年》雜志也隨之遷往北京。
進京后,陳獨秀住在箭杆胡同,那裡理所當然也就成了《新青年》的大本營。1917年8月,《新青年》因故停刊,次年1月15日復刊出版,此時編委會經過改組,李大釗、錢玄同、劉半農、胡適、沈尹默、高一涵、周作人、魯迅等人相繼加入到編輯隊伍中。期間,《新青年》相繼發表了胡適的《文學改良芻議》、魯迅的《狂人日記》、李大釗的《布爾什維克的勝利》、陳獨秀的《本志罪案之答辯書》等文章,鼓吹新文化、新思潮,將科學與民主思想帶入北大。蔡元培后來在文章中回憶道:“自陳獨秀君來任學長,胡適之、劉半農、周豫才(魯迅)、周啟明(周作人)諸君來任教員,而文學革命、思想自由的風氣,遂大流行。”《新青年》編輯部和北京大學文科基本上是兩塊牌子一套人馬,《新青年》的撰稿人和編輯也大都是北大同人,這些思想獨立的大學教授和學者積極為《新青年》撰稿,大大提高了《新青年》的質量和知名度。
據知名學者陳明遠考証,這些北大教授和學者大都是義務為《新青年》服務,為什麼《新青年》雜志取消作者稿酬呢?陳明遠介紹:“一方面,他們決心發起新文學運動,為社會盡義務﹔另一方面,他們都已經得到豐厚的經濟生活保障。……就是這種一不依附於官、二不依附於商的經濟自由狀況,成為他們言論自由的后盾。自己
有了足夠的薪水錢,才能擺脫財神的束縛﹔自己有了足夠的發表權,才能超越權勢的羈絆。”
從某種意義上講,正是有了蔡元培的支持和幫助,有了北京大學這個根據地,才有了《新青年》的興旺和發達。(王凱)
相關專題 |
· 地方要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