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移動華陰維護班

八勇士常年攀行華山懸崖深溝 為游客建設移動通信網

2016年01月08日09:21   來源:中國文明網

原標題:八勇士常年攀行華山懸崖深溝 為游客建設移動通信網

上冠景雲,下通地脈,巍然獨秀,奇險峻絕。冬日裡的華山,風骨愈加清絕,風貌更是獨特,吸引著八方慕名而來的游客。

正在對山上移動通信基站進行日常例行維護的陝西渭南移動公司網絡部華陰維護班員工孟凡欣步伐穩健,快速地行走在崎嶇不平的山間小路上,他走走停停,認真地在隨身攜帶的便簽上寫寫畫畫,無心觀賞華山美麗的風景。“這華山對於游客來說神秘得不行,但對於我和同事們來說,簡直熟悉得就像自家后院。”孟凡欣調侃道,“這山裡哪裡有棵樹哪裡有塊石,我閉著眼睛都能找到。”

孟凡欣、史建平、閆鶴敏、張彬、楊學民、嚴江利、韓啟佳、郭航等八位維護班成員,進出華山上百次,在懸崖深溝中行走15000多公裡,對他們來說,征服“天下第一險”簡直就是家常便飯,也正是在他們一次次的艱難跋涉中,延續著華山與外界連接的生命信號。

1.“決不能讓華山上有任何一處信號盲區”

作為渭南旅游業的一張“王牌”,華山吸引了國內外無數游客,特別自北峰索道開通后,更是游人如織。在這樣一個名氣大、人流量多的國際旅游景區,通信配套設施是否完善,直接關系到景區管理、地區聲譽以及游客人身安全。

但由於地貌復雜,地形、氣候條件不利等客觀因素,華山上的移動通信杆路一直沒有達到全覆蓋。通信不便給管理部門、外來游客以及當地居民造成極大困擾和安全隱患。為了徹底解決這一問題,渭南移動決定先在北峰索道下新建通信基站,然后以點帶面,實施華山通信專項工程,爭取達到移動信號華山全覆蓋,全面解決華山移動通信問題。

2000年8月底,北峰索道下通信基站建設工程正式開始。對於渭南移動公司網絡部華陰維護班的八名同志來說,要在“十一”黃金周旅游旺季到來之前完成從華山玉泉院基站到華山索道基站10公裡光纜建設任務,可謂荊棘塞途。

“不能影響自然景觀,光纜隻能地埋,而山裡土層薄,施工難度大,加上附近村民的不理解,阻礙工程……真地是困難重重。”回憶起當時的情景,維護班成員閆鶴敏感慨道。

華山瓮峪內,移動華陰維護班員工對照谷歌地圖的圖片,商量新建基站的合適位置。圖片來源:陝西文明網

面對這些“攔路虎”, 維護班的同志們並沒有退縮。他們立即調整思路,指定專人負責協調光纜路由,租用華山水廠光纜杆路,終於解決了光纜架設這一難題。

接下來,艱難的施工才正式開始。山上施工不能用起重機,基站建設所用的沙子、鋼筋、水泥等十幾噸材料,隻能靠人力一點點往上搬。為趕進度,維護班的八名同志干脆把“家”搬到了施工現場,和施工隊同吃同住,每天背著施工材料爬台階、穿小河……“一停工就想倒頭睡,甚至連飯也不想吃。”“我們幾個肩膀上勒的印子過完年還沒下去。”維護班成員張彬、楊學民笑著說。

這樣的艱難換來了工程的如期完工,華山索道基站在預期內開通。當看到游客、附近商戶都能暢通無阻地用移動信號與外界通信時,維護班每個人心裡說不出的舒坦。

趁熱打鐵,北峰索道下通信基站建成后,渭南移動立即實施華山專項工程。維護班的同志還來不及喘口氣,就立即又投身於這項惠利民眾的大型工程。勘察地形、選擇地點、搬運設備、架設光纜……在陡峭的山崖間順利完成這項工程,其困難和危險絕非常人能想。

但即使腳上結滿血泡,腿上磨滿傷痕,維護班的同志誰也沒有叫過一聲苦,硬是讓“不可能”成為“可能”,成為“現實”,成為華山每一處滿格的移動信號。

“那時候他每次抽空回到家,我心裡的石頭才算落地,但待不了多久就要走,我這心就又揪起來了。”維護班成員嚴江利的妻子至今還心有余悸,而嚴江利只是淡淡地說:“我們當時隻想著,決不能讓華山上有任何一處信號盲區。”

2.危中解危 他們常年堅守在懸崖峭壁、深溝絕壑

基站架好,這只是“萬裡長征的第一步”,對維護班的八位同志來說,基站后期的維護、維修才是真正的考驗。

由於顧忌景區風貌,華山的通信杆路大多架設在人煙罕至、遠離景點的區域,穿山越嶺、跨河躍澗,位置極其特殊隱蔽。此外,通信光纜還經常被山鼠、啄木鳥啃咬,維護難度極大。

除此之外,華山上經常大面積停電,為了不影響基站工作,就需要用發電機發電,而發電機所需的油料隻能靠維護班徒步背上山,山高路險,煞是艱難。有時遇到幾個基站同時停電,要保証基站正常運行,還得讓幾百斤重的發電機“移動”起來,在西峰發電一小時,幾個人再抬到南峰發電,在南峰發電一小時,再抬回西峰……

“因為山上情況復雜,我們進山維護基站的頻次比正常要求要高得多。”說起自己的日常工作,維護班成員韓啟佳描述,“翻山越嶺、跋山涉水都不算什麼,有時候固定在峭壁上的光纜需要維修,我們就得系上安全帶,用繩子拴著腰,攀爬在懸崖上,每次下來才覺得后怕,但下次有情況你還得上去,因為你不去就會直接影響進山游客、附近群眾的通話質量,這有時甚至關系到人民群眾的生命安全。”

為解決瓮峪旅游公路的網絡覆蓋,移動華陰維護班一行人爬山頭,進行基站選址。圖片來源:陝西文明網

移動華陰維護班員工在黃甫峪的山頭巡檢基站,保障通信。圖片來源:陝西文明網

2010年,華山遇到持續大雨,黃甫峪內發生大滑坡,峪內情況十分危急,需要及時聯絡。但由於高壓不通,黃甫峪基站無法開通,通信被阻,施工搶險迫在眉睫。聞訊,渭南移動公司網絡部華陰維護班的幾位漢子第一時間趕赴現場,淌著洪水,架梯過河,冒著大雨爬上黃甫峪1號和2號基站調試光纖、配好數據,又抬來幾百斤重的發電機為基站臨時供電,終於在華山風景名勝區管理委員會施工隊搶險之前開通了基站,暢通了通信,保障了黃甫峪內群眾的生命安全。而維護班成員濕透的衣服上已分不清是雨水還是汗水。

幾天后,黃甫峪內一位居民代表來到渭南移動公司網絡部華陰維護班,執意要謝幾位搶險同志,大家相互推讓,班長史建平上前握住群眾的手笑著說道:“這有啥謝的,保障通訊暢通本來就是我們的職責。”

在這場大暴雨中,瓮峪9公裡光纜線被沖毀,造成華陰及華縣金堆21個基站中斷,四萬多人無法通信。面對被沖毀的道路,華陰維護班分兩路進山搶修,艱難地穿過泥濘的險窄山路,終於趕到現場,才發現一片狼藉:道路全部沖毀,電杆七倒八歪,光纜全被沖斷。維護班立即緊急搶通線路,他們在腰上系上一根繩子,另一端栓在河邊的大樹上,就這樣在在齊腰的河水裡立撐杆、放鋼線……他們連續在冰冷的河水裡奮戰30個小時。餓了啃點方便面,困了在泥田邊打個盹,工作服一遍遍被汗水和雨水浸透,又一遍遍地被身體暖干,最后都結起了一層薄薄的鹽花……他們終於使受阻的中繼段全部恢復暢通,為政府搶險救災提供了通信保障。

危中解危、險中搶險,這樣的事對維護班的八位同志來說簡直就是稀鬆平常。十幾年來,他們用雙腳踏遍了華山的每一寸土地,千尺幢、百尺峽、老君犁溝、蒼龍嶺、智取華山路……每一處,都留下了渭南移動公司網絡部華陰維護班的腳印。

3.做好天險下的“通信守護者”群眾滿意是最高榮譽

十幾年來,渭南移動公司網絡部華陰維護班的同志們從不言苦言累,他們行走在懸崖峭壁、深溝絕壑的第一線,做好天險下的“通信守護者”,在懸崖峭壁間,以生命保障著華山旅游景區的通信暢通,用服務贏得了群眾的稱贊。

“他們為了維護移動通信基站,把華山都跑遍了,比我們都熟悉地形啊。”提到維護班,華山風景名勝區管理委員會一位負責同志由衷地敬佩。

今年55歲的資深驢友秦鵬更是對維護班的同志感激不盡:“2014年我在華山附近的一座小山上扭了腳,被困在山上,當時我以為山裡沒有手機信號,隻能等過路的老鄉了,沒想到掏出手機一看,信號滿格,立即打通了求救電話,要不是華山這裡的基站維護得好,不可能有這樣的效果。”

景區內不允許生火做飯,多年來,華陰維護班的小伙子們已經習慣這工作途中的美餐——火腿腸和面包。圖片來源:陝西文明網

上山維護維修基站308次,排除故障187個,發電3068小時,鋪設光纜45公裡,旺季應急通信24次,全班累計行走山路15000公裡……一串串數字記錄了維護班八位成員在平凡崗位上所作出的不平凡業績,也成為他們人生中最濃妝重彩的一筆。

一分耕耘一分收獲,近年來,渭南移動公司網絡部華陰維護班連續6年獲得“先進集體”榮譽稱號,2013年被陝西移動評為“最美移動人”,2015年榮登“中國好人榜”……說起這些榮譽,八位同志顯得十分淡然,維護班裡最小的80后成員郭航道出了大伙兒的心聲:“其實群眾滿意才是我們追求的最高榮譽。我們最大的心願始終隻有一個,就是讓移動信號在華山上沒有盲點、永不間斷,讓來這裡的游客、在這裡的群眾一看到山腳下的那抹‘移動藍’就覺得放心、溫暖。”

(本網根據《天險下的“通信守護者”——渭南移動公司網絡部華陰維護班工作側記》《中國好人榜——移動華陰維護班》等稿件綜合,感謝陝西文明網提供素材。)

編輯點評

我們在暢享生活便捷的時候,往往不知道背后那些“可愛的人們”。華山的這群“通信守護者”,沒有華麗的外表,沒有光鮮的頭銜,沒有優厚的待遇,沒有舒適的工作環境……但就是這樣,他們依然常年堅守在懸崖峭壁、深溝絕壑的第一戰線,堅守在維護各項設備、保障通信暢通的前沿陣地,付出著自己朴實無華的敬業奉獻之心。華山論“站”,誰與爭鋒?他們的信念,正如華山般堅毅果敢,他們的青春,也像華山搬直入雲天,風光無限!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楊麗娜、程宏毅)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