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迎香進入她率領村民“刨出來”的人工隧道(2015年12月15日攝)。 新華社記者 歐東衢 攝
鄧迎香站在人工隧道入口處刻有隧道簡介的石碑旁(2015年12月15日攝)。 新華社記者 歐東衢 攝
貴州省羅甸縣沫陽鎮董架社區麻懷村,村民世代生活在幾乎與世隔絕的深山之中。為了修建一條“出山之路”,村民鄧迎香與眾鄉親先后兩次用鋼钎、錘子開鑿出200多米的“人工隧道”,終於將麻懷村與山外世界連通。而鄧迎香,也被人們譽為“女愚公”。
董架社區麻懷村3個自然寨與鄰近的田壩、甲哨等村寨400多戶村民世世代代深居群山環抱的一片窪地,村民外出必須攀越懸崖峭壁,從山腳爬上山峰,再從山頂下到坡腳,僅翻山就耗費兩個多小時,村民建房子一磚一瓦都要靠肩挑背馱運進來。
最苦的是孩子們,天不亮就起床,每天翻山去學校,一個來回就要4個多小時,疲憊不堪的孩子們上課時直打瞌睡……
1999年,國家實施農村電網建設,麻懷村因山高路險,電線杆子和變壓器運不進來,電網建設擱淺。村裡開會決定順著村南面的溶洞鑿一條出山隧洞。
鄧迎香積極響應,和鄉親們一起開始了第一次鑿洞。鑿洞工程比想象中困難得多。在低矮狹窄的溶洞裡,大家隻能跪著、趴著,一錘一鎬鑿開岩石。鑿一陣子,大家再緊挨著盤坐或跪坐,將鑿下的岩石、泥塊用手或用簸箕裝著接力傳遞到洞外。
2001年正月二十九,村民們刨著摳著突然刨出一個洞口,“通了,通了!”村民們滿眼含淚、奔走相告。
“盡管隧洞陰暗狹窄,村民們也很滿足了。”鄧迎香說,水泥杆子順利運了進來,大家出去也不用翻山了,走通這200多米長隧洞隻需15分鐘。
麻懷村的頭等大事總算告一段落。2010年國慶,在浙江打工的女兒李瓊回村辦喜事,鄧迎香忙裡忙外,希望把李瓊的婚禮操辦得喜慶、熱鬧。
李瓊出嫁要通過隧洞,當時正值雨季,隧洞裡淌著齊膝深的水,穿著婚紗的李瓊不得不和大家一樣脫下皮鞋換上了塑料拖鞋,李瓊挽著新郎在低矮的隧洞裡踉蹌前行,幾次險些跌倒,潔白的婚紗上沾滿了濕泥。
女兒婚禮的“狼狽相”觸動了鄧迎香的神經。送走女兒和女婿,她對丈夫李德龍說,一定要把隧洞再鑿高、鑿寬,“像隧道一樣,能通汽車”。
第二次鑿洞開始隻有鄧迎香一人行動。沒有風槍、空壓鑽孔等鑿洞設備,鋼钎、錘子也能鑿,磨穿了手套,磨破了皮膚,磨浸了血……原本並不贊同的李德龍被妻子感動,每天進洞幫忙,漸漸地越來越多村民也加入鑿洞大軍。
勞力不缺了,但鑿洞仍面臨不少困難,最大的困難是炸材等物資上的嚴重缺乏。鄧迎香為籌資四處奔走,女兒女婿帶頭捐助1萬元。縣鄉有關領導和部門被她的精神所感動,支持了鑿洞所需的資金和物資。
鄧迎香和李德龍各帶一隊,從隧洞兩頭開工,不分白天黑夜鑿洞。2011年夏天,一條連接山外,寬度增至3.9至5米,高度增至3.5至5米,可以通行貨車的穿山隧道終於竣工。
2013年鄧迎香當選麻懷村主任,繼續用“這股牛勁”帶領全村群眾謀求脫貧致富之路。“麻懷村還有不少貧困農戶,讓他們脫貧致富才是關鍵。”
鄧迎香告訴記者,她這兩年正和村裡一些能人摸索發展鐵皮石斛產業,去年試種了好幾個塑料大棚,前景看好,麻懷村一定會變成一個有產業支撐的鄉村,“有了通車大道就有了保障和希望。”(新華社貴陽1月3日電 記者李春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