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躍明
“十二五”的腳步漸行漸遠,新五年的曙光悄然破曉,浙江經濟社會發展傳來捷報:全省已全面消除家庭人均年收入4600元以下貧困現象,成為率先完成脫貧任務的省份。
振奮人心數據背后是幸福民生圖景:無論是浙北平原,還是浙中盆地,或者連綿的山區,到處可以看到成片的現代農業基地、整齊漂亮的農家園舍和充滿活力的創業人群。
多年來,浙江全面貫徹落實中央扶貧開發戰略,不斷創新精准扶貧方式,加大扶貧開發力度,走出了一條讓農民群眾快速脫貧致富奔小康、富有浙江特色的扶貧開發道路,推進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浙江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連續30年居全國各省區首位﹔是城鄉之間、區域之間收入差距全國最小省份之一﹔全面小康指數達到95%以上……一個共建共享共富的浙江愈來愈近,一個全面小康的浙江快速奔跑,一個共同富裕的浙江初步形成。
扛起責任擔當——
堅持高位推動,把扶貧開發作為戰略要點來抓
“七山一水兩分田”的浙江,人多地少、山多田少,由於自然稟賦不同,區域發展並不平衡,浙西南部分縣鄉曾存在一定的貧困人口。改革開放以來,浙江在鼓勵一部分人先富裕起來的同時,始終把脫貧致富奔小康作為重要引領,把消滅貧困、統籌城鄉作為工作的重中之重。1998年,浙江一舉摘掉了8個縣的“貧困帽”,成為全國第一個消除“貧困縣”的省份。
進入新世紀以來,特別是習近平同志在主政浙江期間,圍繞加快建設全面小康目標,提出“八八戰略”,浙江進入全面建設小康的新階段,進入實現共同富裕的新境界。習近平同志多次強調:“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提前基本實現現代化,難點在欠發達地區,特別是欠發達鄉鎮。現代化建設不能留盲區死角,實現全面小康一個鄉鎮也不能掉隊。”
省委、省政府堅持一張藍圖繪到底、一任接著一任干,從“八八戰略”,到“兩富”“兩美”浙江,發展理念、發展目標、發展主題、發展主線都一以貫之,惠及全省人民、實現共同富裕始終是重要指引、發展主線。每到歲末年初,省委、省政府負責人總會出現在全省最貧困的角落,送去黨和政府的溫暖﹔平時公務再繁忙,也會深入貧困地區調研,共謀扶貧大計。
百鄉扶貧攻堅計劃、欠發達鄉鎮奔小康工程、低收入農戶奔小康工程……多年來,省委、省政府一手抓欠發達地區加快發展、一手抓低收入農戶加快增收,與“五年計劃”同步出台扶持欠發達地區加快發展的政策,新世紀以來共印發4個省委文件﹔與“黨政換屆”同步實施針對扶貧對象的扶貧舉措,逐步減少低收入貧困農戶,提高低收入農戶致富能力。
黨的十八大以來,省委、省政府把扶貧開發納入“四個全面”總體布局,堅持黨政主導,戰略推進,實施低收入農戶收入倍增計劃(2013—2017年)等一系列專項扶貧行動,持續加大了資金、土地等要素投入,形成各方合力推進扶貧開發的工作格局。
建立與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相適應的財政專項扶貧資金增長機制,制定“二類六檔”財政專項轉移支付政策,加大對淳安等26縣基本運轉、民生事業、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的轉移支付。每年投入近千億元,用以建設“高速公路網絡工程”、鄉村“康庄工程”、水運強省工程。“十二五”時期,省財政向淳安等26縣轉移支付年均保持在300億元以上。
扶貧幫困,最根本的是釋放體制活力。按照“三權到人(戶)、權跟人(戶)走”的要求,全省深入推進農村產權制度改革,保障低收入農戶的“資源”“死產”變成“資本”“活錢”。全省村經濟合作社股份合作制改革完成率96.1%,符合條件的宅基地登記發証率85.8%。
2015年初,省委、省政府全面落實精准扶貧精准脫貧的要求,作出了到2015年底基本消除家庭人均純收入低於4600元貧困現象的決策,並納入2015年省政府民生十方面實事,狠抓落實。
同時,基於淳安等26縣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已超過全國中等水平,省委、省政府宣布:淳安等 26個縣正式摘掉欠發達縣的“帽子”,不再進行GDP總量考核,轉而考核生態保護、居民增收等內容,推動26縣堅定不移地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加快成為浙江乃至全國的“綠富美”。
2015年12月,在省委經濟工作會議上,省委、省政府宣布:浙江全面消除家庭人均年收入4600元以下貧困現象,兌現了對全省人民的庄嚴承諾。
省委書記夏寶龍強調:“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扶貧戰略思想和中央扶貧開發工作會議精神,堅持以‘八八戰略’為總綱,著力推動扶貧開發工作實現戰略性轉變,精准發力補短板、持續給力打基礎,不把絕對貧困現象帶入“十三五”,讓低收入群眾共享我省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成果。”
省委副書記、省長李強指出,要以更嚴更實的作風抓好扶貧開發工作,強化制度供給,創新扶貧路徑,整合要素資源,推進精准扶貧、合力扶貧、長效扶貧,推動全省扶貧開發工作邁上新台階。
由此,浙江以長足的發展為坐標,推進扶貧開發向縱深發展。
實施精准扶貧——
突出精准發力,持續增強扶貧對象“造血”能力
臨近歲末,高位截癱的龍泉市勝岱村村民葉小軍算起增收賬,喜上心頭:自去年底全家在政府幫助下搬到山下安仁鎮后,他在鎮殘疾人小康陽光庇護中心從事玩具檢驗工作,父親也在鎮上打工,一家三口今年收入3.5萬多元,人均收入比去年多了8200多元。
葉小軍一家順利脫貧是浙江全省精准扶貧開發的一個縮影。多年來,浙江堅持以縮小收入差距為導向,以提高低收入農戶自我發展能力和收入水平為核心,以提高發展技能、改善發展條件、優化發展服務為手段,鎖定扶貧對象,加大扶持力度,創新扶持方式,穩步提高扶貧開發的精准性、有效性、持續性。
找准、找全扶貧對象。2011年,浙江按照當年農民收入40%左右和農村戶籍人口10%左右的“兩條標尺”,確定了4600元(2010年)的省定扶貧標准。2014年末,浙江全面開展拉網式專項排查,確認了家庭人均年收入4600元以下低收入農戶21萬戶、43萬人,並做好了信息核查、數據核實、建檔立卡等基礎性工作。2015年末,省人大、省政協組織各級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對花名冊內的43萬貧困人口,進村入戶、逐人走訪、當面問詢、一一核對,確保不落一戶一人。
按照精准扶貧的要求,根據致貧原因、農戶需求、地方實際,通過產業幫扶一批、金融服務一批、培訓就業一批、異地搬遷一批、社保兜底一批,瞄准靶子、對症下藥、精准施策。
推進產業幫扶,全省充分發揮科技特派員、合作社、龍頭企業的作用,培育特色農業產業科技示范基地、科技示范戶、鄉土科技人才,帶動縣域提升農業產業層次﹔培育具有扶貧功能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引導龍頭企業吸納低收入農戶就業、專業合作社吸收低收入農戶入股。“十二五”時期,淳安等26縣共建立農業產銷對接基地797個、114.5萬畝。
積極推動電子商務向淳安等26縣農村延伸,充分發揮電商優勢,推動更多農產品網上銷售。大力發展鄉村旅游業,農家樂休閑旅游業成為低收入農戶就地就業、增收致富的新亮點。
來料加工讓低收入農戶美麗的“夢想”變成了現實:足不出村,甚至足不出戶,就可以有活干,家裡的大事小事不落下,還能有相對穩定的收入來源。目前,來料加工在全省異地搬遷小區和扶貧重點村覆蓋率已接近90%,從事人數達到105萬人,人均年加工費收入超8000元,農家樂從業人員人均增收1萬元以上。
2014年,浙江全面推行以“豐收愛心卡”為載體的扶貧小額信貸制度,積極開展扶貧資金互助會及其聯合會試點,低收入農戶自我發展能力加快提升。“十二五”欠發達地區累計發放小額信貸26.43億元。
同時,全省不斷深化農民就業技能培訓,完善低收入農戶免費培訓制度,加快推進轉移就業。淳安等26縣共培訓農村勞動力100萬人次以上、轉移就業40多萬人。
按照“搬得下、穩得住、富得起”的要求,浙江大力實施“小縣大城、內聚外遷”戰略,實現易地脫貧奔小康。目前,省財政補助標准提高到8400元/人,“十二五”完成農民異地搬遷7.91萬戶、26.35萬人,完成投資158.1億元。
加強政策兜底,全省農村基礎養老金最低標准提高到每人每月120元,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平均標准達到505元,城鄉養老、醫療保險參保率分別達到100%、95%,實現保基本、保民生。大力實施“雙下沉、兩提升”工程,所有縣都建成一所二級甲等以上醫院﹔大力發展農村教育事業,在全國率先推行高標准普及15年基礎教育,率先實行農村學生就讀中等職業教育和涉農高等職業教育免學費制度。目前,浙江農村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已經比較完善,基本實現了學有所教、病有所醫、困有所濟。
區域聯動幫扶——
深化陸海聯動,區域協調發展步入新的歷史階段
走進鬆陽縣裕溪鄉章山村,阡陌交錯、雞犬相聞,馬蹄形的山坳裡錯落分布著一幢幢黃牆黛瓦的宅院。“多虧了山海協作項目,讓我們抓住發展民宿的機會。” 53歲的特色民宿經營戶胡定虎興奮地告訴記者。
鬆陽縣和余姚市從2006年起共同實施山海協作工程——“百村發展促進計劃”。今年,裕溪鄉章山村簽訂的幫扶項目是民宿旅游基礎設施建設。
在山海協作資金的支持下,胡定虎和11戶村民將自住老屋的閑置房間重新裝修、添置設施,辦起了外土內洋的特色民宿,僅國慶長假就賺進960元。
近年來,浙江通過山海協作實現了區域協調發展方式由“經濟追趕型”向“功能互補型”轉變,走出了一條經濟快速增長條件下加快扶貧開發和區域協調發展的路子。
——山呼海應陸海聯動
2002年起,浙江大力實施“山海協作”工程,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把浙東沿海地區的資金、技術、人才與浙西南的資源、勞動力、生態等優勢結合起來,此舉既促進欠發達地區快速發展,又促進發達地區轉型升級,實現了互動雙贏。
“百村經濟發展促進計劃”、“省外浙商幫扶低收入群眾增收152計劃”……大力發展山海協作產業園,助推扶貧重點村、低收入農戶發展。
2002年以來,實施山海協作產業合作項目8980個,到位資金3033.8億元﹔建成9個省級山海協作產業園、10個省級山海協作職業技能實訓基地,組織培訓並轉移勞動力28萬人,幫扶低收入群眾實現增收25億元。
麗水,這個浙西南的山區市,過去人們提起來,都會連連搖頭。而現在,不獨生態環境質量全省第一,農民人均純收入增幅也是連續四年全省第一。
——重點地區特別扶持
圍繞增加農民收入、提升民生水平、改善生態環境、增強內生功能,從2011年開始對經濟發展最落后、生態保護最繁重、地理位置最偏遠的泰順等12個縣(市、區),實施三年一期的特別扶持政策。
2011—2013年,第一輪特扶累計完成項目1536個,投資144.3億元﹔2014—2016年,第二輪特扶計劃扶持“扶貧開發、產業發展、公共服務”三大類19個子項458個項目,帶動總投資126.4億元,重點縣自我發展能力和民生保障水平得到有力提升。
——建立貧困縣退出機制
2015年年初,省委、省政府作出了淳安等26個欠發達縣(市、區)一次性全部“摘除”欠發達縣“帽子”決策,並出台《關於推進淳安等26縣加快發展的若干意見》。《意見》包括:保持對26縣支持政策不變,不再考核GDP及相關指標,探索綠色GDP考核﹔考核結果與財政補助獎勵、土地指標配置等相挂鉤,形成“干得好的獎、增、加,干不好的罰、減、換”激勵機制。
今年前3季度,淳安等26縣低收入農戶人均現金收入7403元、增長18.3%,高於全省農民收入增幅8.8個百分點。
匯聚大愛情懷——
擴大社會幫扶,匯聚合力共助扶貧格局
12月10日晚8時,初冬的景寧帶著絲絲寒意,浙醫一院院長王偉林、黨委書記顧國煜帶領10余名該院專家趕到景寧,送上了遠程教學、多參數生命採集等價值400余萬元的醫療設備,並設立了“浙醫一院精准醫療扶貧基金”200萬元,用於幫助景寧偏遠地區的村民看病。
“浙醫一院來此開展醫療扶貧兩年來,給景寧百姓帶來了福音。以前,我縣病人動不動就要奔波到外地看病,現在外地的病人還要趕過來看病!” 景寧縣人民醫院副院長陳學智說。
在景寧已建9個遠程會診平台基礎上,浙醫一院還利用互聯網技術,將更多的優質醫療資源送達基層,幫助偏遠地區提升診療水平,實現“小病在鄉村、大病不出縣”。目前,浙醫一院已與150多家基層醫院實現遠程聯網診療。
多年來,浙江堅持動員全社會參與,拓展扶貧領域,豐富扶貧形式,形成了黨委政府統一領導、扶貧部門牽頭實施、職能部門各負其責、社會力量廣泛參與的扶貧開發推進機制,形成了跨地區、跨部門、跨單位,全社會共同參與的多元主體的社會扶貧體系。
——履行行業職責合力幫扶
省級黨政35個職能部門按照扶貧開發職責分工,制定職能扶貧五年規劃、年度計劃及配套政策,加強對26縣的傾斜扶持力度。
國土部門對農民異地搬遷“帶帽”下達每人40平方米的建設用地指標,對12個重點欠發達縣每年安排2700畝建設用地指標。
省民政廳、省農辦聯合出台文件對“家庭人均年收入4600元以下低收入農戶”納入低保和享受其他社會救助作出規定。
省扶貧辦、省教育廳、省人力社保廳聯合對26縣確定為“家庭人均年收入4600元以下低收入農戶”(含低保戶),且其家庭子女在校接受中、高等職業教育的,每生一次性給予3000元的助學補助(包括頂崗實習)。
省科技廳、省衛計委分別組建了對26縣的科技專業幫扶團組和衛生專業幫扶團組。
——實行結村聯戶合力幫扶
自上世紀90年代后期起,浙江就有組織地開展扶貧結對幫扶工作,到現在已建成省市縣三級扶貧結對幫扶體系。
實施“一村一計一部門”結對幫扶制度,省裡組織黨政機關、高等院校、科研機構、城市醫院、國有企業、民營企業、發達縣鎮等226個單位參與的26個幫扶團組,負責對26個縣扶貧重點村的結對幫扶,市縣兩級負責對扶貧一般村的結對幫扶,堅持“扶貧與扶智”、“輸血與造血”並舉,每年落實幫扶資金3億元以上。
以農村工作指導員和“村第一書記”為主要形式,確保農村基層落實扶貧各項舉措。2004-2014年,全省共派出9批共30.5萬名農村工作指導員,落實項目20.19萬個,爭取扶持資金91.62億元。
實施“一戶一策一干部”結對幫扶制度,市縣鄉村四級黨員干部對全省“家庭人均年收入4600元以下低收入農戶”實行“一對一”結對幫扶,做到分類指導、分戶決策、幫扶到戶、責任到人,確保戶戶有幫扶、人人有門路。
——匯聚社會力量合力幫扶
工商聯實施“村企結對”、僑辦僑聯實施“僑胞反哺家鄉”、殘聯實施“殘疾人共享小康工程”、扶貧基金會實施“特色農業開發”、慈善基金會實施“愛心超市”、青少年發展基金會實施“助學行動”……
浙江還引導、鼓勵民營企業主、浙商、華人華僑和愛心人士建立鄉情公益基金,積極回報家鄉。各地還創新成立扶貧開發投融資公司,吸引金融資金、工商資本、社會資本等積極參與扶貧開發。
2013年以來全省各界向欠發達地區扶貧捐贈(含結對幫扶資金)近20億元。
站在兩個五年規劃的交匯點上,省委明確提出:在確保貧困現象不出現反復的基礎上,把工作重心轉到幫扶低收入人口增強自我發展能力上來,轉到推進淳安等26縣加快發展上來,轉到加強農村公共服務和民生基礎設施建設上來,讓低收入群眾共享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成果。
新征程、新使命。
對人民負責,對歷史負責。在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階段,浙江開啟了扶貧開發的“加速度”。
(《今日浙江》雜志授權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發布,請勿轉載)
相關專題 |
· 期刊選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