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開局之年5件大事①)

羅蘭:去產能 做做減法更健康

2016年01月01日11:39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原標題:去產能:做做減法更健康(開局之年5件大事①)

  程碩作(新華社發)

  編者按:

  就在2015年12月31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向全國人民發表了2016年新年賀詞。習近平說:“2016年是我國進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階段的開局之年。中共十八屆五中全會明確了未來5年我國發展的方向”。前不久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提出,今年結構性改革五大任務是抓好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杆、降成本、補短板。開局之年5件大事,關乎經濟結構調整的成敗,關乎能否為如期實現全面小康社會和第一個百年目標奠定堅實的基礎。本報從今天起推出系列報道,細說五大攻堅任務的內涵、實現的路徑,以及未來中國經濟改革的著力點。

  近年來,產能過剩愈來愈成為阻礙中國經濟健康持續發展的一大痼疾。在政府確定的2016年五大經濟任務中,“去產能”居首位。專家指出,當前大量過剩產能和“僵尸企業”擠佔了寶貴的經濟社會資源,擠壓了新興產業的生存空間,影響了整個社會經濟的健康發展。從供給端做減法,加快企業兼並重組力度,清理“僵尸企業”從市場上退出,減少無效供給,切實提升全要素生產率,已到了刻不容緩的時候。

  “僵尸企業”苟且偷生

  鋼鐵賣了白菜價、煤價跌落到歷史低點……如今許多行業出現的怪現象都是產能過剩造成的。以產能過剩的“重災區”鋼鐵行業為例,目前中國鋼鐵產能超過11億噸,產能過剩超過3億噸。另據中國鋼鐵工業協會統計數據,今年1-10月,大中型鋼鐵企業主營業務虧損720億元,虧損面達47.52%。

  除鋼鐵外,工信部副部長馮飛透露,目前還有很多行業出現了嚴重的產能過剩,包括煤炭、水泥、平板玻璃、電解鋁等行業。上述行業中的一些企業在A股市場上成為苟且偷生的“僵尸企業”。數據顯示,目前266家“僵尸”上市公司中,包括197家以鋼鐵、有色、造紙、紡織、船舶、石化、化工、機械、水泥、煤炭等為代表的傳統制造業公司。這些“僵尸企業”因效益不佳,主要依靠銀行支持和政府照顧勉強生存。

  此輪產能過剩有主客觀雙重原因。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市場經濟研究所綜合研究室主任劉衛民分析,在我國的經濟增長過程中,雖然早就提出從“粗放式增長”向“集約式增長”轉變,但這個過程始終沒有徹底完成,過去鋼材產能擴張是與粗放式增長相匹配的,一旦鋼材需求發生階段性改變,必然導致產能過剩問題暴露出來。

  此外,“在地方保護主義以及總體產能規劃失效的影響下,產生了相當一部分所謂的‘統計外產能’,加重了產能過剩問題﹔‘僵尸企業’不願意退出生產,在其中也扮演著一定的角色。”劉衛民指出。

  從供給端根治頑疾

  產能過剩危害對象首先是企業。據國家統計局發布的數據,1—11月,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利潤總額55386.8億元,同比下降1.9%,已是連續6個月下滑。其中產能過剩行業利潤下降明顯。

  壞企業也拖累著好企業,“劣幣驅逐良幣”現象在產能過剩行業表現明顯。專家指出,因整個行業產品供過於求,產品價格回落,好企業的效益也難以保障,企業發展創新后勁不足,最終不景氣波及到整個行業。

  產能過剩還造成很多資源浪費,引發一連串社會問題。人力資源方面,因產能過剩企業普遍效益低迷,人力資源需要優化,但與此同時也產生了大量冗員安置問題﹔信貸資源被佔有也破壞了健康的金融環境。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執行院長劉元春介紹,一些過剩行業中,效率低、負債高的企業佔用了大量信貸資源,而銀行擔心信貸風險還不得不給予續貸和更多支持,形成了吸金黑洞,導致行業內一些效率高、負債率低的企業卻得不到應有的金融支持。在這種情況下,貨幣政策難以有效緩解企業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

  專家呼吁,中國經濟多次發作的產能過剩頑疾再一次提醒大家,不能將主要精力放在滿足需求端,盲目擴大生產上了,必須盡快從供給端調整結構,減少無效供給,提高有效供給,從“去產能”入手根治經濟頑疾。

  使好“破與立”雙手锏

  “去產能”牽涉多方利益,比如產能過剩企業的負債問題、職工安置問題、地方經濟增長和財政收入下降問題,等等,諸多棘手難題都使化解產能過剩成為一場難打的硬仗。

  專家認為,打好這場硬仗要處理好“破與立”。“破”是指淘汰落后產能,特別是那些低附加值以及能源消耗量大的、沒有核心競爭力和先進技術的僵尸企業,必須退出市場。

  對於虧損企業和僵尸企業,國務院要求,對不符合國家能耗、環保、質量、安全等標准和長期虧損的產能過剩行業企業實行關停並轉或剝離重組,對持續虧損3年以上且不符合結構調整方向的企業採取資產重組、產權轉讓、關閉破產等方式予以“出清”,清理處置“僵尸企業”,到2017年末實現經營性虧損企業虧損額顯著下降。

  最近,國家還推出工業企業結構調整專項資金,主要用於退出過剩行業員工社保安置,推動“僵尸企業”退出。

  “立”則是“多兼並重組,少破產清算”,這是2015年年底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去產能”的思路。“去產能也可以是‘立’,即通過並購重組重塑企業活力”。中國企業研究院首席研究員李錦說,在去產能的過程中,要把增強企業活力放在突出位置,重視知識產權保護,完善商業法制,切實發揮企業家的重要作用,著力營造扶商、安商、惠商的良好市場環境。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朱書緣、謝磊)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