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深耕海洋

記者 葉慧

2015年12月30日10:54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浙江海洋經濟發展示范區和舟山群島新區建設上升為國家戰略,以此為起點,浙江開啟海洋經濟追夢的新征程,深耕這片為浙江陸域面積2.6倍的藍色“大地”。

2011年2月,國務院批復《浙江海洋經濟發展示范區規劃》,這是中國第一個海洋經濟示范區規劃。同年6月30日,舟山群島新區獲國務院批准設立,成為中國首個以海洋經濟為主題的國家級新區。

至此,浙江海洋經濟發展和舟山群島新區建設上升為國家戰略。以此為起點,浙江開啟海洋經濟追夢的新征程,深耕這片為浙江陸域面積2.6倍的藍色“大地”。

識海:陸域小省建設“海洋強省”

面朝大海,重識海洋。浙江擁有的豐富海洋資源是其他沿海省份無法匹敵的:

26萬平方公裡的海域形成了6696公裡海岸線,是全國最長,其中規劃可建萬噸以上泊位的深水岸線506公裡,佔全國30.7%,且寧波—舟山港域是中國建設世界級深水港群的最佳選址。

400萬畝灘涂資源佔了全國灘涂面積的13%,這些灘涂與省內沿海城市以及產業園區緊密相連,是沿海經濟帶建設的新空間。

另外,浙江海域島嶼蘊藏著豐富的海洋新能源,東海油氣資源約佔全國的40%,可開發潮汐能的裝機容量佔全國的40%,潮流能佔全國的50%以上,浙江有條件成為海洋清潔新能源大省。

邁向深藍,浙江步伐堅定有力。省委、省政府出台了《關於加快發展海洋經濟的若干意見》,並成立由省委書記任組長的浙江海洋經濟發展示范區工作領導小組、省長擔當組長的浙江舟山群島新區工作領導小組,規格之高,前所未有。

2011年,省政府印發了《浙江省海洋新興產業發展規劃》。省發改委等部門也先后編制了海洋新興產業、海島開發利用、無居民海島保護等一批專項規劃。象山、玉環、洞頭等5個沿海縣(區)還享受特殊政策,獲得省政府批准,成立省級海洋經濟發展試驗區,探索先行,積累經驗。

根據黨的十八大提出“建設海洋強國”的戰略部署,2013年浙江明確提出“建設海洋強省”,把原本每年10億元的海洋經濟發展專項資金規模擴大到每年12億元。

這一年,省政府辦公廳正式印發《浙江海洋經濟發展“822”行動計劃(2013—2017年)》,明確今后5年浙江省重點扶持發展海洋工程裝備與高端船舶制造業、港航物流服務業、臨港先進制造業、濱海旅游業、海水淡化與綜合利用業、海洋醫藥與生物制品業、海洋清潔能源產業、現代海洋漁業等8大現代海洋產業,培育建設25個海洋特色產業基地,每年滾動實施200個左右的海洋經濟重大項目。

助力“海洋強省”的利好消息不斷從北京傳來:“十二五”期間,中央財政每年補助6億元,支持浙江海洋經濟發展示范區建設。國務院同意舟山港口岸擴大開放5個港區,新增開放面積109平方公裡。國家發改委確定舟山市為全國海水淡化試點城市。保監會支持浙江設立航運保險法人機構。

作為國家戰略試點,舟山群島新區發展得到了中央、省委的高度重視,扶持政策接踵而來。

2012年10月,國務院批復同意設立舟山港綜合保稅區,隨后又批復同意了《浙江舟山群島新區發展規劃》。省委、省政府組建了舟山群島新區黨工委和管委會,出台《關於推進舟山群島新區建設的若干意見》和《關於創新浙江舟山群島新區行政體制的意見》。兩年時間裡,省政府又先后分兩批下放舟山市400項和116項省級行政審批管理權限,給新區賦權加碼,輕裝上陣。

趕海:實現海陸產業聯動發展

浙江在海洋經濟發展示范區內的布局,被簡稱為“一核兩翼三圈九區多島”。

以寧波—舟山港海域、海島及其依托城市為核心,以環杭州灣產業帶和溫台沿海產業帶及其附近海域為兩翼,杭州、寧波、溫州、嘉興、紹興、舟山、台州7市47個縣(市、區)被納入海洋經濟發展示范區,海域面積26萬平方公裡,陸地面積3.5萬平方公裡。

新格局中,海是陸的延伸,陸是海的基礎,陸海聯動,實現海陸產業聯動發展。

在浙江陸域,一批批重大涉海工程項目建成落地,成為擴大有效投資的新支撐。舟山跨海大橋、杭州灣嘉紹大橋、象山港跨海大橋、椒江二橋等一批重大基礎設施項目建成投入使用﹔溫州甌飛一期圍墾、溫州大門大橋、舟山鼠浪湖礦石中轉碼頭、嘉興海河聯運工程、台州頭門港區、三門核電等一批海洋經濟重大項目加快推進。從2012年到2015年的6月底,浙江海洋經濟項目投資額高達7681億元。

2014年12月26日,當“明州62號”巨輪汽笛長鳴,滿載2.78萬噸煤炭靠近頭門港散雜貨泊位時,標志著頭門港區正式開港,結束臨海市無海港的歷史,也開啟了台州大港口時代。

自開港以來,這座2萬噸兼靠5萬噸級碼頭已經完成76萬噸吞吐量。

在港口外圍,臨港產業迅速崛起:投資33億元的吉利汽車自動化生產基地投產﹔華海藥業、永太科技等30多家醫藥企業集聚﹔安居小區、幼兒園等一大批民生項目投入使用……頭門港的建成,讓原本鹽鹼荒灘變成了一座臨港新城。

頭門港的崛起,可以說是浙江發展海洋經濟、陸海聯動的縮影。目前,全省已建成萬噸級以上深水泊位210個,吞吐能力達12.5億噸。

發展海洋經濟,浙江始終緊跟國家戰略、布局全球市場。眼下,浙江積極貫徹落實國家“一帶一路”和長江經濟帶戰略,加快推進港口開發和海洋服務業發展。

依托深水岸線資源,寧波—舟山港把中國經濟的脈動與全球緊緊相連。寧波、舟山兩家大宗商品交易所線上年交易額近20萬億元,發布的交易指數成為行業風向標。寧波舟山海岸沿線,金屬礦石、油、煤、糧、集裝箱等大型沿海專業化碼頭陣形井然、遙相呼應。

據悉, 2014年,寧波—舟山港完成貨物吞吐量8.7億噸,穩居全球海港首位﹔集裝箱吞吐量1945萬標箱,超過韓國釜山港,列全球第5位,國際樞紐港地位進一步確立。

靠海興海,浙江“海洋生產力”勢頭強勁。舟山港綜合保稅區本島分區,僅用15個月就完成3.02平方公裡的區域建設,在2014年1月順利封關運行。今年還啟動了跨境電商平台建設,對台小額貿易獲批,直航輪班開通。截至7月28日,保稅區累計引進企業1016家,入區企業實現貿易總額102.9億元,成功突破百億大關。

港口是通向海洋經濟的門戶,浙江加速港口資源整合的步伐。

今年8月28日,浙江省海港投資運營集團在舟山揭牌。作為省級海洋資源開發建設融資平台,海港集團將以市場化運作方式,貫徹落實省委、省政府統籌管控和高效利用全省港口、岸線等海洋資源的戰略意圖,加快推進浙江海洋和港口經濟一體化、協同化發展。

一個月后的9月29日,寧波舟山港集團有限公司舉行揭牌儀式,掀開了寧波—舟山港一體化建設的嶄新篇章。

據悉,我省正積極向國務院爭取《寧波—舟山港總體規劃》的批復,以推進寧波—舟山港實質性一體化,加強港航基礎設施共建共享,加快推進舟山金塘島等一體化合作先行區開發建設的點上突破。

以港口為核心,產業輻射圈在不斷放大。在北侖區,綿延20多公裡的臨港大工業帶上密集分布著數百個重量級大項目,形成了石化、電力、修造船等大臨港工業支柱產業。

此外,通達神州的海鐵聯運,緊密合作的港口聯盟,又讓寧波—舟山港貨通內陸。2014年“無水港”集裝箱業務量達到40多萬標箱。

而今,“貫通江海”的夢想更為恢弘。根據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浙江考察時的指示精神,浙江啟動了舟山江海聯運服務中心的規劃建設,旨在面向世界、帶動腹地,為長江經濟帶發展“畫龍點睛”,為實施國家“一帶一路”戰略開辟新航線。

興海:海洋產業的藍色暢想

放眼浙江沿海,金沙燦爛,白帆遠影,碧浪長空,萬噸巨輪泊岸裝卸,跨海大橋串島如珠……欣欣向榮的海洋產業,預示著浙江“海洋強省”的夢想正在逐步成為現實。

開拓藍海,浙江的傳統船舶制造業加速向高端船舶制造轉型。前不久,位於岱山的金海重工江南山基地6號船塢內,其承建的第3艘32萬噸原油輪順利出塢。從訂單看,截至今年6月,金海重工在建船舶達23艘,其中高附加值船舶在建數量佔比超過50%。

這般轉型升級,金海重工並非個例。去年9月,工信部發布首批《船舶行業規范條件》入圍企業名單,全國入圍50家,其中舟山佔據6席。2014年,全省船舶工業完成總產值965億元。

深耕海洋,海水淡化、涉海信息、清潔能源、海洋生物醫藥等涉海產業正在興起。

建設中的六橫島10萬噸級海水淡化項目,是全國最大的海水淡化工程。經過多年發展,我省已建成海水淡化站32台(套),海水淡化總產能16萬噸天,居全國前列。

2012年7月,浙江造船有限公司建造完成的“SX130”海工船,裝備有水下機器人收放設施,可實現在船上對水下機器人的遙控操作,對4000米深水下的設施進行檢查、修理和安裝,為全球首創。

擁有34台風電機組的大陳島不僅解決了全島居民用電,還可通過海底電纜每天將60多萬度風電送給陸上居民。

護海養海,浙江實施“碧海生態建設行動計劃”,積極做好海洋生態保護工作。對錢塘江、甬江等六大主要入海河流、33個主要入海排污口和省級以上海洋保護實現了24小時環境監測﹔建立長三角近海海洋環境保護、防災合作機制﹔開展“一打三整治”,重拳打擊非法捕撈,重振“東海糧倉”……

漁家樂、海島節、沙雕節、海釣游、游艇產業……浙江海洋旅游豐富多彩。據悉,去年浙江海洋旅游接待國內外游客3.5億人次,海洋旅游收入4386億元。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王金雪、秦華)
相關專題
· 期刊選粹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