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和衷共濟 守望相助

——“十二五”西藏自治區民族團結工作再譜新篇章

記者 孫開遠

2015年12月20日10:06   來源:西藏日報

原標題:和衷共濟 守望相助

1300多年前,文成公主遠嫁吐蕃,揭開了藏漢民族團結的歷史篇章。如今,在這片世界最高的土地上,各民族兄弟親如一家,民族團結的故事代代演繹、薪火相傳。

曲水縣曲浦村流傳著這樣一個故事——

1971年,漢族干部老金曾在村裡任職。他帶來幾棵核桃樹苗,試種在村裡。1973年,曲水縣農牧局又從新疆購進一批核桃樹苗在村裡試種。上世紀80年代后,核桃樹進入豐產期。村裡人開始靠核桃種植致富。2008年,為感謝首次在村裡種核桃的老金,群眾在第一次種下的樹中挑選出一棵長勢最好的,命名為“民族團結樹”。

“我願意敞開最真的懷抱”

隨著與內地兄弟省(市)的交往、交流、交融不斷加強,雪域高原上,各民族兄弟間親如一家。在民族團結進步事業的促進下,西藏經濟社會各項事業蓬勃發展。

目前,我區317萬人口中,藏族和其他少數民族佔95.74%。除藏族外,我區還有漢、蒙、回、門巴、珞巴等民族和僜人、夏爾巴人、達曼人。據統計,在我區工作、經商的人員中,共有40多個民族成分。在長期的生產生活實踐中,各民族相互依存、相互交融、和衷共濟、休戚與共,譜寫了一曲民族團結的時代新篇章。

拉薩市城關區吉日街道河壩林社區,51戶居民共同居住在一座4層居民樓的大院中,其中包括藏、漢、回、白4個民族。盡管各族居民的生活習慣不同、語言不同,但多年來大家團結互助、和睦相處。

由於生意上的往來,甘肅小伙兒王國健和拉薩姑娘邊巴卓瑪相識相戀並結為夫妻,婚后9年時光,便是由這個大院裡的居民一同見証的。

“在大院裡,大家都是一家人。”邊巴卓瑪說,“居民們經常相互往來問候,哪家有了好消息,大院裡的人都會替他高興﹔哪家孩子臨時需要照看,鄰裡間也都會相互幫忙。”

每年的9月17日,對這個大院來說,是一個大日子。因為在這一天,院裡都會舉辦多民族共同參與的節慶活動,還會聚在一起吃一餐“民族團結飯”。

2012年3月26日,拉薩市第九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27次會議通過並頒布了《拉薩市民族團結進步條例》﹔同年9月,拉薩市把9月17日設立為第一個民族團結進步節。

在數千年的交往中,各民族之間早已成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水乳交融的一家人。一家人和一家人之間,願意敞開最真的懷抱。

民族團結的故事遍布雪域高原的每一個角落。

日喀則市桑珠孜區南郊的聶日雄鄉,是西藏人口最多的鄉。據了解,這個鄉有100多戶是由不同民族結合的家庭。吉隆縣吉隆鎮達曼村,生活著我國人口最少的族群之一——達曼人。在與其他民族交往的過程中,有好幾位達曼姑娘遠嫁內地,也有幾位漢族女婿在村裡落戶。

“因為我們是一家人”

一個周末的早晨,邊巴拉姆用輪椅推著行動不便的奶奶去轉經。

“我是唯物主義者,但也尊重家人的宗教信仰。”邊巴拉姆告訴記者,她的家庭背景比較特別,外公是回族,外婆是康巴人,舅舅是回族,媽媽是藏族。

邊巴拉姆笑著說:“觀念不同也不必激動。我們家有兩個民族,兩種宗教信仰,但這都不影響我們的感情,因為我們是一家人。”

一家人不說兩家話,縱使觀念不同,也不妨礙不同民族間的交往。

在我區,各民族干部群眾從長期交往中、從正反兩方面的經驗教訓中早已得出結論,各民族兄弟間,誰也離不開誰。

《西藏自治區“十二五”時期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綱要》關於新時期鞏固和發展民族大團結有這樣一句話:“教育引導各族干部群眾牢固樹立‘三個離不開’思想,正確認識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自覺抵制各種狹隘民族意識,堅決反對民族分裂意識,增強各族人民對偉大祖國的認同、對中華民族的認同、對中華文化的認同。”

黨中央、國務院、國家民委及自治區黨委、政府高度重視民族團結進步宣傳和創建活動。2010年,我區成立了“西藏自治區開展民族團結進步宣傳教育活動領導小組”,確保了民族團結進步宣傳教育活動常態化。2011年,自治區下發了《關於開展民族團結進步模范創建評選活動的意見》,自治區民宗委認真貫徹落實文件精神,進一步健全了民族團結進步宣傳教育活動長效機制。

通過宣傳教育,民族團結已成為我區各族干部群眾的自覺行動。大家像愛護自己的眼睛那樣呵護著這個溫暖的大家庭。

2013年,羌塘草原的冬天好像比往年要更冷一些。寒風呼嘯的草原上,一座白色建筑坐落在當惹雍錯湖邊。這是尼瑪縣文部村村委會。屋裡,駐村工作隊隊員正在包餃子。

這頓餃子比較特別,四川籍隊員調的餡料,山東籍隊員擀的面皮,藏族隊員包的餃子,餃子出鍋后,也給牧民鄰居巴圖盛上了一碗。

“小小的駐村工作隊,雖然隻有4個人,但大家都來自五湖四海。”駐村工作隊隊員張中源說:“我是山東人,工作在拉薩,來到條件艱苦的藏北草原駐村。剛來牧區時,許多藏族同事也不習慣,但這並不影響我們為牧民群眾服務。”

夢朝著一個方向創造

近年來,我區圍繞民族團結、實現共同進步這個任務,積極搭建工作平台、創新工作手段、拓展工作領域,以開展民族團結進步宣傳教育、推動民族團結進步創建活動、實施興邊富民行動工作為重點,以不斷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民族關系為目標,努力構建各民族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的良好局面。

各民族團結一心,親如一家,促進了我區各項事業的繁榮與進步。

同樣也是在文部這個位於羌塘草原深處的村子,安徽人張國奇已在這裡生活了五六年,已是3個孩子的父親,現在是村裡的電工,誰家電路出了問題,誰家電器出了故障,牧民都會找張國奇幫忙。

像羌塘深處的文部村那樣,各民族團結和睦、共同繁榮奔小康的故事在我區數都數不過來。

貢嘎縣朗杰林社區有十多位漢族女婿入贅到藏家,成為當地小有名氣的致富帶頭人。他們通過帶領藏族鄉親承攬當地基礎設施維護工程而走向富裕道路。在這個過程中,也與空軍某部場站官兵結下了深厚友誼。

“兄弟齊心,其利斷金。”建成小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我區各民族兄弟共同奮斗。要實現這個夢想,各民族誰也離不開誰。在長期共同奮斗的過程中,我區涌現出了格桑旺久、宋玉剛等一大批民族團結優秀代表和許許多多的民族團結集體以及民族團結家庭。

9月30日,在會見基層民族團結優秀代表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船的力量在帆上,人的力量在心上。做民族團結重在交心,要將心比心、以心換心。”

為使我區各族人民與全國人民實現共同繁榮,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就民族團結工作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

多年來,自治區黨委、政府非常重視民族團結工作。“十二五”以來,我區每年都要召開民族團結進步表彰大會,對全區民族團結進步創建活動進行總結表彰,對推進全區民族團結進步事業進行再動員再部署。

今年的民族團結進步表彰大會召開於中秋佳節那天。陳全國書記在大會上強調,牢牢把握各民族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的主題,認真落實民族區域自治法,切實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各民族在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等方面的權益,引導各族群眾在工作生活中相互尊重、相互合作、相互幫助,像愛護自己的眼睛一樣愛護民族團結,像珍視自己的生命一樣珍視民族團結,不斷鞏固發展平等團結互助和諧的社會主義民族關系。

是的,要像愛護眼睛、珍視生命一樣愛護和珍視民族團結,“因為有緣才能相聚,有心才會珍惜﹔因為我們是一家人,相親相愛的一家人。”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王金雪、秦華)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