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昌波
12月12日,三沙市永興學校。雖然是周末,但學生們依然早早地來到學校,三個一群、兩個一組,有的你追我趕,有的嬉戲打鬧,還有的和老師一起玩起了“老鷹捉小雞”的游戲,校園內呈現出一片歡樂的景象。
永興學校的建成結束了三沙沒有學校的歷史,進一步實現了“幸福三沙”的三沙夢。近日,本報記者採訪了多位永興學校的參與者和見証者,聽他們講述學校建設中不為人知的故事。永興學校的背后,凝聚著許多人的心血和汗水,是三沙人靠著“憂國、為民、實干、創新”的精氣神,用雙手創造出的成果。
為民:不能讓三沙孩子沒書讀
少年強則國強,教育興則民族興。三沙市委書記、市長肖杰也多次強調:“不能讓三沙的一個孩子沒有書讀!”
“三沙市委、市政府一直重視教育工作,設市之初,我們就通過調研進行了民意摸底,發現島上軍民讓孩子們有所學校的願望十分迫切。”三沙市政府辦公室工作人員王勇說。
長年駐守永興島的永興(鎮)工委書記陳儒豐對此感觸頗深:“我見過無數這樣的例子,三沙漁民的子女從小在島礁上生活,從未讀過幼兒園,到入學年齡隻能將孩子送回老家撫養﹔島上的職工與子女也是聚少離多。”
“解決子女基礎教育,就是島上居民最現實的需要。”王勇說,本著為民辦實事的原則,三沙市永興學校2014年6月14日開工,經過18個月的建設,於近日正式投入使用。“學校總投資3600余萬元,在設計的時候,也充分考慮了島上所有群眾的需求,最后決定將其打造成一個復合型項目,學生不僅可以免費就讀小學、幼兒園,還兼具檔案館、水下考古中心等多種功能。”
據王勇介紹,考慮到島上信息相對閉塞,再學習、再深造的機會少,永興學校還將整合資源,爭取設立大專、本科的成人教育函授點,目前已經開設了職業教育培訓內容。
“已有10多名職工報名了職業教育培訓班,大家還提出許多意見,例如開設攝影、歌唱、書法等培訓。”他說:“對大家來說,這不光光是一所學校,更是豐富島上文化生活,享受內心精神生活的依托。”
實干:施工工人時常日夜趕工
從2014年6月14日開工,到今年完工,歷時18個月,在交通不便,建筑材料靠船運輸上島的條件下,這座建筑面積達4650平方米的永興學校,不知凝聚了多少人的心血和汗水。
時間回到5月11日凌晨一點,鞭炮聲劃過夜空,永興學校的建設正在澆筑封頂。“因為學校頂層主要材料是混凝土,需要工人不間斷地做頂層澆筑封頂工作,如若中間停工,會出現漏水、不牢固等問題。”永興學校建設工程隊管理人員楊送林記憶猶新,當天工人們從早上六點多一直忙到凌晨,直到完工。
這樣的工作方式,對永興島上的建筑工人們來說,是再平常不過的事情。砌磚工邱承儒記得,即使在驕陽如火的三沙正午,永興學校工地上的工友們為了抓緊工期,也是戴著安全帽一斗車連著一斗車地運送水泥,自己每天則要砌一千多塊磚。“和我一起忙活的大約有九個‘大工’在砌牆,加起來,他們每天可以砌上一萬多塊磚。”
“一塊磚大概重4斤左右。”邱承儒掂了掂手裡的磚頭說道:“也就是說,一樓的搬磚工每天要用斗車搬運四五萬斤重的磚頭。一斗車能裝下60—80塊磚,每天他們要搬運100多趟才能滿足一天的砌磚工作量。”
“學校是大家用手努力實干出來的,從永興島早上太陽升起,到烈日炎炎的晌午,再到繁星籠罩的夜晚,我們都會看到工人在永興學校建筑工地上忙碌的身影。”王勇說:“施工工人大多來自四川、湖南,大家不僅要克服炎熱的天氣,還經常忍著蚊虫叮咬在夜晚施工,非常辛苦,他們是學校建設的功臣。”
創新:項目跟蹤審計確保質量
民生工程,建好只是開篇。長久惠民生,卻是一篇大文章。
“學校建設不僅要速度更要質量。”王勇說,永興學校項目建設開工以來,三沙市創新性地引入了項目跟蹤審計工作機制,為學校項目建設構建了一套“免疫系統”。
王勇表示,三沙市委托中介機構依據有關法律、法規和制度規范,對這個項目從立項到竣工交付使用全過程的建設和經濟管理活動的真實性、合法性和效益性進行同步跟蹤的審查和監督。“目的就是通過及時、有效地監督投資和建設的管理環節,規范建設工程管理,提高建設資金投資效益。”
“通過機制上的創新,保証了提前介入和全過程跟蹤審計的實施,確保了永興學校的項目安全、資金安全。”王勇說。
相關專題 |
· 地方要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