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江平
在不久前舉行的G20安塔利亞峰會上,國家主席習近平宣布,中國將於明年9月4日至5日在杭州舉辦G20峰會。明年峰會主題為“構建創新、活力、聯動、包容的世界經濟”。習主席說:“杭州是歷史文化名城,也是創新活力之城,相信2016年峰會將給大家呈現一種歷史和現實交匯的獨特韻味。”
省委書記夏寶龍在G20杭州峰會籌備工作動員大會上說:“杭州恰如一首潮起潮涌的時代贊歌,她的創新活力讓人推崇。”“人們都說,杭州是創業創新的天堂。這裡傳承了敢為人先、勇立潮頭的創業創新精神,這裡孕育了阿裡巴巴等享譽世界的知名公司,這裡打造了引領產業發展的特色小鎮,這裡集聚了國內外心懷夢想的創客,這裡落地了眾多的改革試點,這裡串起了驅動發展的創新走廊。我們相信,2016年峰會時的杭州,一定會呈現出海納百川、引領潮流的獨特韻味。”
習近平總書記對杭州的肯定和期望就是對浙江的要求和期望。作為承辦地,浙江當仁不讓,必須率先發力,把創新驅動列為首位戰略,擺在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加快把創新夢想化為現實,讓創業活力照亮未來,率先建成創新強省、活力之省,向全世界充分展示“歷史和現實交匯的獨特韻味”。
12月16日,已經永久落戶浙江的世界互聯網大會,將第二次在千年古鎮烏鎮精彩開幕。在接下來這一段傳統與現代交融的美妙互聯網時光裡,浙江將再次激情擁抱當今時代最具創新精神的互聯網產業、互聯網思維,一如這片創新熱土上每天澎湃出無盡無窮的活力。
改革開放以來,靠敢為天下先的創新精神,浙江完成了從資源小省向經濟大省的跨越,自主創新能力也取得了長足進步。
習近平總書記在浙江工作期間,提出“八八戰略”,確立建設創新型省份和科技強省的戰略目標,推動建成浙江網上技術市場,建立科技特派員制度,親自謀劃清華長三角研究院等大院名校引進工作,對浙江創新發展產生了重要而深遠的影響。
進入“十二五”以來,面對錯綜復雜的宏觀經濟環境和“三期疊加”的壓力,一直保持高速增長的浙江經濟在全國較早出現速度換擋回調,經濟增長存在的過多依賴低端產業、過多依賴低成本勞動力、過多依賴資源環境消耗等問題更加凸顯,成為浙江的“阿喀琉斯之踵”。
面對經濟新常態,省委堅持以“八八戰略”為總綱,創造性地打出一整套以創新為引領的轉型升級組合拳,特別是2013年出台《中共浙江省委關於全面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快建設創新型省份的決定》,將全面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作為浙江發展的核心戰略,有力推動了經濟增長動力的根本性轉換。
目前,浙江區域創新能力已居全國第5位,企業技術創新能力居第3位,知識產權綜合實力居全國第2位,成為全國首批創新型試點省份,今年杭州又獲批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打造創新強省、活力之省,浙江已有一個良好的開端。
“十三五”的浙江,進入強化創新驅動、完成新舊發展動力轉換的關鍵期。打造創新強省、活力之省,既面臨難得機遇,也存在不少挑戰。
當今世界,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蓄勢待發,孕育催生著新理念、新業態,蘊藏著巨大的商機和需求。打造創新強省、活力之省,要把浙江放到全球創新的大格局中去考慮,抓住歷史機遇,緊盯新趨勢,特別是那些市場需求巨大、技術突破又快到“臨界點”的行業和領域,站上科技和產業革命的風口,創新活動由跟蹤、並行向領跑轉變,搶佔創新發展制高點。
從浙江自身條件看,經濟社會持續平穩健康發展,轉型升級已經找到跑道、見到曙光﹔民營經濟活躍,市場機制較完善,大眾創業、萬眾創新風生水起﹔生態環境保護較好,城鄉居民收入水平領先全國,民生幸福指數較高。這些都是打造創新強省、活力之省的有利條件。但是,與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需求相比,與發達國家和先進省市相比,浙江的自主創新能力還不強,轉型升級還處在從量變到質變的過程中,激發新活力、培育新動力的潛力和空間還很大。
創新發展的核心是轉換發展動力:落后產能要加快出清,為新動力騰出足夠空間﹔為新動力選好發展支點,聚焦萬億產業,培育龍頭企業﹔進一步深挖新動力的潛力空間,以“互聯網+”提升傳統產業,打造“浙江智造”……
未來五年,隻有加快轉換發展動力,形成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大發展大繁榮,培養大批有國際競爭力的創新型領軍企業,打造創新強省、活力之省,才能確保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的如期完成。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正成為當下中國經濟界的一個熱詞。實施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就是要通過創新供給來培育經濟發展新動力。
打造創新強省、活力之省,必須創新供給。對政府來說,重在用政府層面的制度創新、政策創新和工作創新去推動市場和企業層面的科技創新、管理創新和商業模式創新。
近年來,浙江大刀闊斧地推行以“四張清單一張網”為重點的政府自身改革,進一步降低市場准入門檻和創業門檻,有效激發了更多人投身創新創業。未來五年,浙江將繼續深化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改革,建立健全“四張清單”動態調整機制,用政府權力的“減法”換取創新創業的“乘法”﹔全面推進縣域經濟體制綜合改革,支持民企參與國企改革,推進地方金融創新……
制度創新,要以問題為導向,著力打破那些制約創新活力釋放的體制機制障礙。
耗費大量經費研究出來的成果束之高閣,創新活動終結於論文發表,創新成果難以產業化……現實中這些現象並不鮮見。夏寶龍書記多次指出,要聚焦破解科技投入產出不匹配、產學研用結合不緊密、評價考核科技成果的標准不科學、科技創新的體制機制不適應等“四不”問題。
“一語不能踐,萬卷徒空虛。”未來五年的科技體制改革,就是要破除造成科技和經濟“兩張皮”的體制機制障礙,充分發揮市場對配置科技創新資源的決定性作用,打造產學研創新利益共同體,推動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精准對接,讓創新要素跟著市場走、跟著企業走。
互聯網時代的經濟,一大創新形態是平台經濟﹔“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時代的創新,一大重要載體是平台創新。
打造創新強省、活力之省,不但要打造更高效的政務生態系統,也要打造更有集聚力、支撐力的高能級創新平台﹔既要積極支持大企業領軍的主導式創新,也要大力培育“平台+中小企業”的協同式創新。
在美國,波士頓128號公路與硅谷幾乎齊名。這條呈半圓形圍繞波士頓的高速公路,不但與麻省理工學院、哈佛大學相連,兩側還聚集了數以千計的研究機構和高科技企業,被稱為“美國的高技術高速公路”。
在杭州,從浙大紫金港校區到臨安市區,一條定位類似的城西科創大走廊已在規劃之中。在這條大走廊上,有浙大、杭師大、浙江農林大學、浙江工程師學院(籌)﹔有未來科技城、青山湖科技城,集聚了一大批科技人才﹔有淘寶城等一批企業園區以及一大批高新技術企業﹔有夢想小鎮、雲制造小鎮等特色小鎮、浙大紫金眾創小鎮﹔有一批與創新緊密結合的金融機構,可謂打造創新強省、活力之省的點睛之筆。
“十三五”的浙江,要打造更多這樣的創新平台,進一步完善區域創新體系和創新平台布局。從杭州“硅谷”到寧波新材料科技城,從嘉興科技城到舟山海洋科學城……要把這一個個科創平台建設成為一台台引領區域創新發展的強勁引擎,讓創新要素在這裡匯聚,技術、資本、市場在這裡交融,創新者在這裡“左右逢源”、一展所長。
從科技研發到成果轉化,從眾創孵化到接力融資,創新活動需要諸要素綜合集成、各環節密切協同。打造創新強省、活力之省,要做好構建創新生態鏈這項基礎性工作,營造吸引創新要素集聚的良好環境。
和陽光、土壤、水分、空氣是構成自然生態的要素一樣,一個有活力的創新生態系統也離不開科技的陽光、眾創的土壤、資本的活水和鼓勵創新寬容失敗的新鮮空氣。
“草木百年新雨露”,青山環抱的杭州轉塘工業園,短短幾年完成了從傳統工業園到“雲計算第一鎮”的蝶變。
最新的雲計算技術、最潮的互聯網創業模式,躍躍欲試的激情、嗅覺靈敏的資本……在這裡,一個環環相扣、鏈鏈相接的創新生態鏈已經初步形成,“連空氣中都彌漫著創新的味道”。
雲棲小鎮的創新生態為什麼如此生機勃勃?小鎮人的答案有三個關鍵詞:牧場、黑土、藍天。
牧場象征著讓創新要素自由流動、創新者自由成長的空間。許多重大創新成果不是圈養出來的,更不是評審出來的,而是像牛羊那樣在牧場放養出來的。
不叫土壤而叫黑土,因為黑土有大量動植物腐殖於此而更肥沃。創新有可能失敗,但企業倒了人還在,失敗的經驗可以變成肥料沉積下來,這就是最為寶貴的產業“黑土”。
無論牧場還是黑土,都在藍天之下。高水平的大學就是牧場和黑土之上的藍天蒼穹。就像斯坦福之於硅谷,哈佛、麻省理工之於波士頓,一所由國家千人計劃聯誼會籌備發起的民辦高水平研究型大學——西湖大學也將落戶小鎮。正如夏寶龍書記所言,籌建西湖大學,是深化教育體制改革和推進創新驅動發展的一個重大突破口。
打造創新強省、活力之省,呼喚更多這樣的牧場、黑土和藍天。
創新的主體是企業,創新的關鍵在人。打造創新強省、活力之省,要突出企業的創新主體地位,實施人才優先發展戰略。
浙商是浙江創新發展最為倚重的力量,民營經濟是浙江創新發展的活力之源。打造創新強省、活力之省,要大力弘揚浙商精神,再造浙江民營經濟新優勢。
在浙江,和改革開放同步成長的老一輩浙商老驥伏櫪,志在千裡,更有一支創新創業的“新四軍”嶄露頭角:以浙大為代表的高校系,從阿裡巴巴出來創業的阿裡系,“千人計劃”人才為代表的海歸系,以及創二代、新生代為代表的新浙商系。一支以創新為主要特征的企業家隊伍正在形成。他們就是浙江的創新活力細胞。
人才是支撐創新的第一資源,是創新企業的核心要素。創新強省、活力之省,必然也是人才強省。要以虎口奪食的氣魄搶人才,以海納百川的胸襟用人才,以當好店小二的服務留人才,讓浙江群賢畢至,人盡其才。
浙江民營資本實力雄厚,市場機制靈活,要讓資本跟著人才走,筑好黃金台,引得鳳凰來﹔要用市場機制將人才、企業、資本、科研院所等創新資源連接起來、協同創新,形成創新源泉充分涌流、創新活力競相迸發的良好局面。
習近平總書記今年5月來浙江考察時,賦予浙江“干在實處永無止境,走在前列要謀新篇”的新使命。打造創新活力之省,我們任重道遠。我們寄望浙江的未來,“處處是創造之地,天天是創造之時,人人是創造之人”!
相關專題 |
· 地方要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