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文學路燈的光芒

——人民文學獎走過13載

趙玙

2015年12月15日09:23   來源:光明日報

原標題:文學路燈的光芒

《人民文學》英文版《路燈》封面 資料圖片

《人民文學》俄文版封面 資料圖片

年終歲末,2015年度茅台杯人民文學獎頒獎典禮如約在北京魯迅文學院舉行。正如主辦方在邀請辭中所言,“歡迎朋友們來聚聚”,這的確是一年一度的文學雅聚,輕鬆、簡朴、溫情,卻又不失熱烈與庄重——作家們在這裡以文會友,與《人民文學》雜志一道,細數即將過去的這一年。

扎根故土的中國故事

作為我國標杆性文學期刊,《人民文學》雜志所設立的這一年度大獎,其權威性不言而喻,多年來已在海內外文壇產生廣泛影響,其門類也最為豐富,包括長篇小說獎、中篇小說獎、短篇小說獎、散文獎、非虛構獎、詩歌獎、翻譯獎等。《人民文學》主編施戰軍介紹,此次獲獎作品的最大特點是接地氣,格局廣闊,對以往現實題材的創作模式有所突破。作為分量最重的長篇小說獎,今年的獲獎作品《曲終人在》《后上塘書》尤其值得一提。

茅盾文學獎獲得者周大新在《曲終人在》中虛擬了26個被採訪對象,講述了他們與省長的交往,試圖通過不同人物、不同身份的不同講述,“復活”已經死去的省長,一改官場小說慣有的黑幕色彩,其社會復雜性卻絲毫未減弱。在周大新的創作履歷中,一直都有一條清晰的主線,即關注現實動態,關注人在超越現實困境的過程中所做的努力:“我想通過小說提醒人們對當下反腐情況要警覺,絕不是形勢一片大好,其中反對的力量也很強大。”孫惠芬一直關注著中國農民的靈魂和精神世界,《后上塘書》採取由當事人經歷、冤魂的悲鳴和四封來信這三個視角交替敘事的結構,寫出了被時代之劍洞穿之后人如何在新的境地身心重生的故事。施戰軍說:“孫惠芬的《后上塘書》,其藝術性超越了10年前的《上塘書》。如果說《上塘書》是塊狀結構,那麼《后上塘書》則是扇面結構,有扇骨,有圖景。”

中篇小說一直以來是《人民文學》雜志的強項,獲獎作品荊永鳴的《較量》直面醫療體制的種種病相,並在心理層面上有獨到的探索﹔劉建東的《閱讀與欣賞》,其編輯稱“敘事的褶皺及其鋪展手法、敘述的聲色及其張力控制等等方面”,足可作為寫作課堂研讀的文本。獲優秀短篇小說獎的是金仁順的《金枝》和葉廣芩的《鬼子墳》。身在日本的葉廣芩發來獲獎感言:“因為寫《鬼子墳》,我特意到安定門護城河邊又走了一遍,面對著物非人非的景致,我體會到了以往生活細節逝去的無奈和文化失落的不安。”

13年的佳作情懷

《人民文學》雜志誕生於1949年,第一任主編是茅盾。2003年,《人民文學》推出首屆年度大獎——茅台杯人民文學獎,從雜志年內刊發的作品中選出中短篇小說、詩歌、散文等門類的優秀作品。該獎項設立獨立的評委會,全部由雜志社以外的人士組成,讀者、作家、批評家各佔三分之一,力求均衡、權威、具代表性。13年間,茅台杯人民文學獎逐年完善:2007年,長篇小說被納入評獎范圍,提升了該獎項的分量﹔2010年增設非虛構獎,被認為開啟了文壇新氣象﹔2013年所設的翻譯獎,體現了《人民文學》向世界傳播中國文學的決心。

曾有人戲謔道,獲此“茅獎”,離彼“茅獎”不遠矣。然而,劉震雲的《一句頂一萬句》、畢飛宇的《推拿》、李佩甫的《生命冊》等,的確由此問鼎茅盾文學獎,獲魯迅文學獎的作品更是不勝枚舉。麥家的《風聲》、魯敏的《六人晚餐》等創造了高銷量的作品也首發於《人民文學》,並獲年度大獎。《人民文學》素有鼓勵新人的傳統,王蒙、遲子建首次在此發表作品時都不過20幾歲﹔人民文學獎不僅關注鐵凝、莫言、陳忠實、賈平凹、舒婷等知名作家,對深受青年讀者喜愛的馮唐、張悅然、蔣方舟、蔣峰等新銳作家也予以了充分的肯定。

作為一份有著深厚傳統的文學雜志,在對讀者負責,對中國當代文學負責的同時,如何在市場中求得生存和發展,也是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其中很重要的是建立一種盡可能全面、准確的文學作品評價機制,以便從各種角度判斷作品的思想價值和藝術取向,為文學期刊注入活力,提升公眾關注度。人民文學獎的設立顯然是個很好的嘗試。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人民文學》外文版的創刊。中外文學交流素來存在嚴重的“逆差”,世界對中國當代文學缺乏了解,在這樣的背景下,《人民文學》雜志於2011年推出英文版PATHLIGHT(《路燈》)試刊號,寓意為“中西文化交流之路上的燈”,翻譯家均為外國人士。此后,《人民文學》陸續出版了法文版、意大利文版、德文版、俄文版、日文版。西班牙文、阿拉伯文、韓文、瑞典文、匈牙利文等版本也在籌備中。無論是中文版還是外文版,抑或人民文學獎,我們有理由相信它們都會是一盞盞“路燈”,把中國文學之路照耀得更加明亮、悠遠。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常雪梅、程宏毅)
相關專題
· 熱點·視點·觀點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