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節奏的他,心裡永遠裝著病人,不論是在親朋歡聚的假日,還是在狂風驟雨的深夜,隻要是科室或患者需要,隨時可以看到胡方斌忙碌的身影。江蘇泰州靖江市人民醫院心內科副主任胡方斌,是同事眼中的“拼命三郎”,更是靖江市心血管介入領域的驕傲。
1.手術台上突發心臟病 他打止痛針堅持救病人
“胡主任,ICU這邊有個急性心梗患者,你趕緊過來看看!”2015年的7月4日凌晨6點多,還在睡夢中的胡方斌被急診電話叫醒,急匆匆地奔赴醫院,“病人情況不太好,馬上聯系家屬,准備做手術!”查看病情后,胡方斌當機立斷地說。
經過與患者家屬談話、溝通,半小時后,胡方斌和他的團隊開始了手術。一般來說,對胡方斌而言,一台急診心梗介入手術大約僅需要30分鐘,然而令胡方斌料想不到地是,這一天的手術竟是那樣地驚心動魄、生死攸關、刻骨銘心!
正當手術有條不紊地進行時,胡方斌突然感到嚴重的胸悶、胸痛,仿佛整個人要被撕裂似的。醫護人員見胡方斌臉色煞白,手術的動作也漸漸慢了下來,都勸他回去休息,換一名醫生繼續手術。“我不能離開,病人還在手術台上,我離開,他的生命就有危險。”沒有一絲猶豫,胡方斌咬咬牙,當即決定先救病人!
胡方斌在為患者聽診。圖片來源:靖江日報
“小錢,給我打一支嗎啡。”
“嗎啡?”助手困惑不解。
“聽不到嗎?給我打嗎啡!”胡方斌近乎嘶吼著說。此時,他渾身顫抖,手術刀幾乎要從手中掉落下來,助手知道情況不妙,便按照胡方斌的意思,給他注射了嗎啡。
“胡主任,病人血壓下降,心率變慢!”手術中,病人病情又出現變化,胡方斌冷靜應對,與助手想辦法積極搶救。手術共進行了50分鐘,完成得很順利,病人被從死亡線上拉了回來,胡方斌這才長吁了一口氣。
從手術室出來的胡方斌頭暈目眩,坐在椅子上休息,同事陳葉芳發現他臉色發白,嘴唇發紫,整個人精神不振,建議他立即做個檢查。“就是有點難受,我不怕,下面還有一台手術,再給我打支嗎啡!”陳葉芳立即阻止他:“胡主任,你臉色很不好,不能再做手術了,快好好休息一下。”話音剛落,胡方斌就迷迷糊糊地倒在椅子上。
2.與死神擦肩而過 醒后先問病人情況
經檢查,胡方斌的病症是“主動脈夾層”,即連接心臟的主動脈發生嚴重撕裂,正在大出血,靖江市目前還無法實施這樣的大手術。情況危急之下,院領導立即安排,將胡方斌送往南京鼓樓醫院搶救,臨上車前,胡方斌還叮囑同事:“我拉下的工作,一定要安排好。”
南京鼓樓醫院心胸外科主任王東進教授介紹說,主動脈是身體的主干血管,承受著直接來自心臟跳動的壓力,血流量巨大,內膜層撕裂如果不進行恰當和及時的治療,破裂的機會非常大,一旦發病,死亡率高達70%至80%。
2個小時后,胡方斌就被送到了鼓樓醫院,醫院為他開辟了綠色通道。入院十分鐘后,他就躺在了手術台上,而此時的胡方斌,身上還穿著做介入手術時的手術服。手術進行了整整12個小時,在那12個小時裡,胡方斌共接受了四個大手術,手術輸血多達10000多毫升!術后他昏迷了3天3夜。
胡方斌在工作中。圖片來源:泰州文明網
這段時間,妻子趙杰是一秒一秒掐著度過的,“我不停地叫他的名字,掐他的臉。”趙杰淚眼婆娑,“我甚至想過,他要變成植物人了。”
但善良的人最終得到了命運的眷顧,手術后第3天,胡方斌醒過來了!他醒來第一時間詢問的是病人的術后情況,還想著補寫手術記錄,得知病人現在恢復得很好,他放心地點點頭。
住院期間,主治醫生王東進告訴胡方斌,這個病是長期的緊張與壓力郁結所致,不建議再回原先的工作崗位。胡方斌卻笑笑說:“病好了就回去,我是醫生,在與死神的搏斗中,不能當逃兵。”
3.“痴迷”工作隨叫隨到 被患者譽為“當代白求恩”
胡方斌的妻子趙杰也是靖江市人民醫院的一名醫生,任職於腫瘤科,據她介紹,胡方斌平時身體很好,沒有任何疾病,這次的意外也讓自己措手不及。即便這樣,剛開始在搶救時,胡方斌還安慰妻子:“頂多就是個心梗,應該沒大事!”趙杰說,現在再回想起來,整個搶救過程真是驚心動魄,出事那天正好還是他49歲的生日。
胡方斌對工作的熱愛,幾乎到了“痴迷”的地步。還在廣州工作的時候,有一次40歲的胡方斌左側鎖骨骨折,還吊著繃帶,仍然堅持做手術。那天上午,本來和妻子說好查完房就回家休息,誰知趙杰等了一天也不見他蹤影,直到下午四點,他興沖沖地跑來:“老婆,我剛才又做了兩台手術,有個病人家庭比較困難,我想早點幫他做好,還能少住院一天。”趙杰聽完后是又氣又笑,拿他沒辦法,碰到手術,他就挪不開腳了。
2011年的一個冬天,當時已是夜晚11點半,在家休息的胡方斌接到醫院急診電話,有一位急性心梗患者的情況十分危急。胡方斌立即趕到醫院,經過近一個小時的緊急搶救,患者轉危為安。完成手術后,按照多年來養成的職業習慣,他還必須在病房再次查看患者病情、核對醫囑、及時書寫手術記錄、登記手術資料、給值班醫生、護士交代病情觀察重點等等,然后才回家休息。也不知回家躺了多久,手機鈴聲又響了起來:“胡主任,又來了一位急性心梗患者。”胡方斌一骨碌爬起來,又連忙趕回醫院,再次投入到緊張的搶救工作中。完成第二個手術后,第三位心梗患者又不期而至。時間就是生命!胡方斌沒有絲毫猶豫,拖著疲憊的身軀,背著重達30斤的鉛衣,再次開始第三台急診手術。三台手術,從凌晨12點一直到第二天早晨8點,胡方斌和他的團隊一直在和時間賽跑!一直在和死神賽跑!他們成功地搶救了三位急性心梗患者,然后又投入到第二天的繁忙工作中。
一年365天,一天24小時,胡方斌隨時隨地處於待命狀態,他的手機永不關機。作為一名心臟病專業醫生,胡方斌深深地感受到:生命是珍貴的,也是脆弱的。對某些心臟病患者而言,時間就是生命,容不得半點耽擱。尤其是作為一名心臟介入專科醫生,他深感責任重大,常常告誡自己和他的團隊:敬畏生命,珍愛生命,如臨深淵,如履薄冰。
患者為胡方斌送上錦旗。圖片來源:泰州文明網
胡方斌7月4日發病當日救治的那名患者叫周士燈。回憶當日的情景,周士燈內心滿滿都是感激。
周士燈在手術中是局部麻醉,頭腦是清醒的,他還記得手術中的情景。“手術過程很正常,我聽到胡醫生和旁邊的護士交待,拿什麼支架、用哪些器材,‘不要拿2.0的,要拿2.5的。’這句話我記得特別清楚。”周士燈說,他術后醒來才聽說胡醫生出了意外正在搶救,他和家人都很擔憂。“胡醫生醫術好,果斷、負責,這樣的好醫生不能倒下,他就是‘當代白求恩’。”周士燈說。
“我們全家人都很感激他,沒有胡醫生的及時救治,我可能現在就看不到我爸爸了。”周士燈的女兒說。
事后,很多人問胡方斌:“為什麼要如此拼命,連自己的性命都不顧?”
“我是醫生,不能辜負患者與家屬的信任。如果這個病人有事,我會一輩子良心不安!”這就是他的回答。
(本網根據《拼命三郎 當代白求恩—記靖江市人民醫院胡方斌》、《中國好人榜----胡方斌》等稿件綜合,感謝泰州文明網提供素材。)
編輯點評
“醫者仁心”是對胡方斌最恰當不過的評價。平凡中的偉大才是最真實、最震撼人心的,胡方斌把患者的安危放在第一位,關鍵時刻把生的希望留給病人,把死亡的危險留給自己,用實際行動演譯了一名普通醫生的責任與毅力,他用生命演繹著“無私”的真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