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片綠意盎然的山坡,一位頭發花白的老人,老人與山一起組成了一道亮麗的風景。今年80歲的董宣和家住萊蕪市鋼城區小上峪村,從1997年開始至今,他在寸草不生的荒山禿嶺上用心血和汗水栽下了4萬多棵樹,精心培育、澆灌。如今,這片荒山已經郁郁成林,到處草木豐茂,綠樹成蔭,鳥語花香。老人用雙手演繹了荒山變綠洲的奇跡。村裡的人都說,如此巨變,多虧了老董,近二十年來他“愚公移山”般的植樹歷程,感動著身邊每一個人。
董宣和夫妻二人。圖片來源:萊蕪文明網
1.一位有著57年黨齡的“拼命三郎”
董宣和生於1935年,是小上峪村土生土長的農民,十幾歲就擔任兒童團長,為部隊送信。1955年,董宣和參軍入伍,成為了一名炮兵。“那時候我是全團第一瞄准手,1800米射程,先射兩發炮彈測試距離后,第三發炮彈一炮擊中。”憑借精湛的技術,董宣和多次為所在連隊奪得榮譽。生活中的董宣和是個熱心腸的人,他經常利用休息時間為全團戰士打水、洗炮布。“當時在部隊干活沒有人能搶得過我,首長都號召全團官兵向我學習。”回憶起曾經的軍旅生涯,董宣和滿是皺紋的臉上洋溢著滿滿的自豪。正當董宣和在部隊干得風風火火時,一場大病讓他離開了心愛的軍營,他先后在各級醫院做了13次手術。1958年,病好后的董宣和從部隊醫院直接回到了家裡。
董宣和夫婦為樹苗鬆土。每年大地回暖之時,董宣和夫婦便開始了新一年的勞作。圖片來源:萊蕪文明網
回家后,董宣和依然保持著在部隊裡練就的鋼鐵風格,先后在村裡干過青年書記、民兵連長,帶領村民修水庫、修公路,干起活來就是“拼命三郎”,成為公社裡的一面旗幟。在一次修路施工中,董宣和看到民工干活慢慢吞吞,眼看就完不成任務了。情急之下,董宣和從公社干部手中奪過話筒,現場指揮:“全體民工現在聽我的,所有人站成兩行,排以上干部站出來,十個人一行,前邊十張鎬,后邊十張锨,完不成任務誰也不准出來!”結果,沒超過3個小時任務就圓滿完成了。為給公社食堂供應糧草,他一天走80多裡路,供應7個食堂。擔任生產隊長后,董宣和更是帶頭干,分糧時算賬分毫不差。無論干什麼,他寧肯自己吃虧,也絕不會干對不起公家的事情。
當時,董宣和是全公社的先進分子,他耿直的性格和干事雷厲風行、公私分明的作風贏得了公社婦聯委員王洪英的芳心。王洪英和董宣和是同村人,從16歲就在村裡擔任了婦女主任。在董宣和的眼中,她做人本分、賢惠,由於工作表現積極,董宣和與王洪英同在1958年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在公社干部的撮合下,兩位先進分子結為夫妻。
2.60多歲“倔老頭”義無反顧上荒山搞綠化
從鋼城區小上峪村往南5公裡有一片山巒,這裡是萊蕪的最南端,與新泰市界鄰。十幾年前,這裡曾是有名的“黃山子”,用村裡人的話說就是山山和尚頭,處處雞爪溝。董宣和每次看到光禿禿的山嶺,心裡很不是滋味。閑暇的時候,他就想,要是能把荒山變青山,山上樹高草綠、鳥語花香、生機勃勃的該有多好。在記者驅車由小上峪村南上山,在顛簸中轉過幾個彎后,前方視野裡赫然出現了大抹深綠。一片密林的背后,是董宣和18年的堅守。
1997年的春天,60多歲的董宣和決定承包這片荒山,自己親自上山栽樹綠化。對董宣和的這個決定,老伴兒王洪英和孩子們都反對。“我就是想不通,別人都往城裡走,他非得上山去吃這個苦頭。”王洪英說,本以為家裡人都反對,董宣和就會放棄上山的念頭。然而,令她沒想到的是,董宣和倔脾氣一上來,一個人就上了山。“剛開始上山的時候,光禿禿的什麼都沒有,一眼都能看見幾十裡外的新泰。”有人說董宣和,這麼大年紀了這片山什麼時候能種上樹啊,董宣和說:“要是四年改變不了荒山的模樣,我就不姓董!”
董宣和夫婦為果樹剪枝。老人多年前栽下的果樹已碩果累累,就像這滿眼的綠,綴滿了山坡。圖片來源:萊蕪文明網
當初執意上山時,董宣和隻知道有力氣不怕吃苦就行,但令他沒有想到的是,綠化荒山需要大筆的投入。“沒錢啥都干不成啊?”董宣和說,買樹苗、買工具、雇人挖坑樣樣都得花錢。該怎麼辦?董宣和硬是瞞著王洪英把老兩口攢了十幾年的養老錢拿了出來。他一下子就買了40把鎬頭,並從十裡八村雇了二十幾位婦女,開始在山上挖樹坑。然而,山上土薄,一鎬下去全是石渣,新買的鎬頭幾天的功夫就被磨鈍了。看著新買的鎬頭派不上用場,董宣和心急如焚。幾天后,他專門去新泰市找了一位鐵匠,他自己買了炭給鐵匠送去,讓鐵匠給打磨鎬頭。“隔一天就去打磨一次。”就這樣,上千個樹坑挖了出來。買樹苗、蓋屋子……不到一個月,董宣和的那點“老本”就花光了,最后,連雇人挖坑的工錢都付不起了。
在兒女們看來,董宣和手裡沒了錢,就會知難而退。然而,讓他們更沒想到的是,倔強的董宣和不但沒有停止綠化,反而干得更起勁兒了。為了省錢,董宣和拿出了當年在公社干活的激情,栽樹、培土、挑水,一股腦的自己干了起來。60多歲的人硬是把自己當成了20歲的小伙子用,雖然經常累得腰酸背痛,但董宣和從未退縮。這一年春天,董宣和在這片光禿禿的山上栽下了第一批樹苗。
3.花甲老夫妻把家搬上山 齊心協力讓荒山變綠洲
董宣和一個人在山上不回來,家裡的瑣事全扔給了妻子王洪英。剛開始,為了賭氣,王洪英故意不問山上的事情。可是,時間長了,王洪英開始沉不住氣了。“這麼大年紀了,他一個人在山上,說到底我還是不放心。”就這樣,王洪英每天開始上山給老伴兒送水、送飯。從家裡到山上有5裡山路,一天走好幾個來回,幾天下來,王洪英的身體就有點吃不消了。這時,董宣和瞅准時機,給王洪英做起了思想工作,讓她一塊兒到山上來。“這麼多年了,你能舍得我啊?”董宣和的心裡清楚,他一個人在山上,老伴心裡舍不得。一句“舍不得”,把王洪英的心說軟了。經歷了幾十年的風風雨雨,隻要董宣和在身邊,王洪英就覺得踏實。
1997年秋天,在董宣和上山半年后,妻子王洪英也把鋪蓋搬到了山上。妻子上山后,這間用石頭砌成的小屋就成為夫妻倆的“新家”。一年365天,除了過年時下山跟孩子們吃頓團圓飯,平時夫妻倆就吃住在山上。當初為了種樹,董宣和欠了一大筆債,為了能盡早還債,每當下來新鮮瓜果,董宣和都要往返20多裡山路到附近的小區裡去賣。
圖為董宣和遙望山頂。面對自己18年的心血,董宣和滿臉的喜悅。圖片來源:萊蕪文明網
“俺爹買菜的錢都是一毛、五毛、一塊、兩塊的,得賣多少趟才能攢下100塊錢啊,有時候看看我都掉眼淚。”四兒媳張玉芳說家裡人早就想替董宣和把這筆賬還上,但老人死活不同意。就這樣,董宣和用了3年的時間才把種樹時20多人的人工費給還清。為了支持董宣和,王洪英拖著帶病的身體,和丈夫並肩干。沒有水,老兩口就從下面的水庫一桶一桶地挑上山,數萬棵樹木都是一棵一棵澆。
董宣和有四個兒子和一個女兒,起初孩子們就一直反對他們上山,好說歹說硬是沒攔住。“老兩口在荒山上住得破破爛爛,吃不好喝不好的,我們打心眼裡心疼。”三兒媳亓合英說,公公婆婆都這麼大年齡了,不知道的還以為是兒子們都不孝不贍養他們呢。“其實,俺們兄弟四個想讓他倆在家裡享福,可就是說不動啊。”至今,亓合英仍然清楚地記得,2000年11月底,她和弟媳張玉芳從村裡雇了一輛三輪車,“偷偷”到山上把老兩口的鋪蓋和鍋碗瓢盆都搬回了家。山上沒法住了,董宣和老兩口還真回了家,這讓兒女們著實高興了一陣。但好景不長,沒過幾天,老兩口又把東西都搬運了回來,重新住到了山上。在村裡人看來,董宣和這個人就是“傻”,兒子兒媳婦都這麼孝順,好好在家享福該有多好呢。但是,他卻有著自己的想法和堅持。
“這些樹都是我和老伴兒親手栽下的,剛栽的時候還是小樹苗,現在一個人都抱不過來了。”董宣和說,他們和這裡的一草一木都有了感情,舍不得離開。孩子們沒辦法,又不放心,隻能是隔三差五地到山上給老兩口送飯、送水。“大爺,您都這麼大歲數了,到底圖啥呢?”當記者問董宣和他上山搞綠化的最初想法和動力時,老人笑呵呵地說:“人活著就得干點事,再說我還是一名共產黨員,我有這個義務。”
2014年5月8日的夜晚,山上房屋突然倒塌了,睡夢中的董宣和和王洪英經歷了一場“生死劫”。事情發生得太突然,兩人的身體都被石頭砸住了,動也動不了。慌亂中,王洪英摸到了床頭的手電筒,借著微弱的光,搬開了壓在身上的石頭,看到董宣和的右手臂被石頭砸得直冒鮮血。“當時我就被砸糊涂了,還是老董指揮我,先把砸在他身上的石頭搬開。”王洪英說,到了第二天,她想想就掉淚。“要是真在這山上砸死了,孩子們也不知道。”這場災難,讓董宣和早年曾受傷的右臂再遭創傷,成了永久的殘疾。如今,董宣和自己連衣服都穿不上,干活也要雙手才能拿起鋤頭。面對這些,董宣和卻說,有困難算啥,沒把命丟了就已經很好了。一場死裡逃生的經歷非但沒有嚇退兩位老人,反而更加堅定了他們造林綠化的決心。沒過幾天,董宣和又請人在山上重建了一座房子。
董宣和澆樹。山上沒有水,董宣和便從山下一桶一桶往上運。圖片來源:萊蕪文明網
董宣和的孩子們幫其打理庄稼。如今,老人的兒孫們輪流上山照顧董宣和夫婦,順便幫他們打理一下老人栽種的庄稼。圖片來源:萊蕪文明網
每年春天,董宣和都會在山上種下一批樹苗,一個春天接著一個春天,一轉眼,18年就過去了,董宣和栽下了4萬多棵樹!昔日的“黃山子”如今已經是郁郁蔥蔥的一片綠洲。“這棵樹,原來栽的時候,也就1公分粗、1米多高,現在都長到20多米高了。”在董宣和、王洪英的眼裡,山上的這些樹就像是自己的孩子,澆水培土、細心照料,每一棵都是他倆看著長大的。如今,這片山林成了董宣和的“寶貝”。為了保護這些樹木,每天早晨,董宣和6點就起床,帶著鋤頭就開始巡山。8公裡的山路,董宣和走下來要兩個多小時。多年來,原本雜草叢生的山上,硬是被他踩出了一條彎彎曲曲的小路。
董宣和愛護樹木綠化荒山,希望子孫后代們也能夠好好保護這片小樹林,現在已經上大學的孫子孫女放假回來,都去幫爺爺奶奶植樹干活,他們說爺爺的精神值得他們學習,今后他們也將加入到植樹行動中去,每年給荒山添一點綠。
如今,董宣和、王洪英兩位老人已步入耄耋之年,腳步已不再那麼從容,身體也不如從前,但是心中的夢想依然沒有改變。兒女們都勸他們搬下來頤養天年享受天倫之樂,可是老兩口死活不肯,孩子們拗不過老人,讓老人在山上又不放心,於是孩子們排起了“值日”,每天都有人陪著老人在山上干活。“我這輩子就是治山治水,希望將來把這片山林交給國家。”董宣和說。
(本文根據《董宣和:18年“綠”了一座山》等稿件綜合,感謝萊蕪文明網提供素材。)
編輯點評
董宣和,一名退伍老兵,一個老黨員,一個八十多歲的老人,他18年如一日,堅守荒山、綠化荒山,蔭福后代子孫。七千多個日日夜夜,四萬多棵樹木,漫山遍野的綠,記載著這位耋耄老人的心血和汗水,他用“永不放棄”的精神譜寫了一曲嘔心瀝血、傾情奉獻的動人樂章,他就是守山造林的當代“老愚公”,讓我們為他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