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92歲鎮江抗戰老兵 抗癌戰場42年打贏“三大戰役”

2015年11月23日08:37   來源:揚子晚報

原標題:92歲鎮江抗戰老兵 抗癌戰場42年打贏“三大戰役”

癌症患者組成的合唱團放聲歌唱。

兩位抗癌明星:李希元(左)和郝明蘭。

20日下午,鎮江市腫瘤防治與康復協會在該市少年宮舉行生命的能量報告會暨鎮江市腫瘤防治與康復協會成立20周年紀念,作為鎮江市的“抗癌明星”,張正玉等40位20年以上的癌症生存者代表,全部到場,接受人們的敬意和禮贊。“每一個抗癌明星都是英雄”,這是揚子晚報記者在現場聽到的最多的話。一位“抗癌明星”蔣美珍告訴記者,這開心一刻,她想起了自己生病時的痛苦,更想起了家人、協會、單位對自己的幫助和關愛,“癌症絕對不是滅頂之災,癌症是可以戰勝的!”

抗癌明星

九旬抗戰老兵李希元 創下鎮江腫瘤康復界三項第一

石春和會長告訴記者,鎮江市腫瘤防治與康復協會,在成立20周年之際,在2015年9月至10月間,對伴隨協會一同成長的鎮江市區20年以上的癌症生存者進行了調查,並就調查撰寫了《生命的能量調查報告》。其中,40名20年以上的癌症生存者接受了調查,還填寫了“20年以上癌症生存者基本情況調查表”,31名調查對象參加了團體體檢,20名調查對象接受了媒體的採訪。

92歲的抗戰老兵李希元,就是這40名受調查者中的一人。20日,他是在兒子李鑒的陪同下來到會場的,盡管他背不駝、腰不彎,身板依然挺得筆直,看上去,也就八十歲的樣子。“李老創下了鎮江腫瘤康復協會的三項第一:年齡最大(92歲)﹔生存時間最長(已40多年)﹔患癌最多(3種癌症)。”協會常務副會長胡玉留,伸出大拇指向記者介紹李老。

坐在李老身邊的郝明蘭,也是一名抗癌明星,但面對李老,崇敬之情油然而生,在獲悉老人的身份后,當即就拉住老人合影:“真了不起,老革命又是老壽星,我們也沾沾喜氣!”

李鑒告訴記者:“老爸年輕時,在戰場上出生入死,練就了鐵打的身板﹔從事地下情報工作,更是練就了一身膽氣。他50歲時患了胃癌、79歲患了賁門癌、86歲時又患了膀胱癌。面對相繼出現的三種癌症,他也是當著戰役來打,不懼怕、不屈服、不放棄。”

李老思維非常清晰,他將往事娓娓道來。5歲時母親去世,7歲時父親也離開了人世。他和哥哥隻能到地主家干活。1944年,他隻身逃離,參加了革命。先是在黨的地下情報站工作,每天餓著肚子、穿著草鞋跑百把裡路探情報送情報是常事。后來轉入部隊干上偵察兵。抗日戰爭,解放戰爭他歷經槍林彈雨,還經常混入敵人的據點搞情報。這樣的經歷使得他解放后無論干什麼樣的工作都不會覺得苦。

解放后,他在鎮江京口區城建環保局副局長的位置上退休,后又被返聘,直到70多歲才真正回家休息。但事實上,50歲時,他就被確診為胃癌,在鎮江市一院做了胃部切除4/5的手術﹔79歲時,他又被查出患了賁門癌,手術將剩余的胃子和賁門全部做了切除,胃管、十二指腸、食道,通過人造三通管子相接﹔86歲時,他又患了膀胱癌,在鎮江市江濱醫院做了微傷清除手術。

“不要太將自己當病人,要加強鍛煉,正常生活,該自己做的事還得自己做,這也是一種鍛煉。”李老說,他能在抗癌戰場上打贏“三大戰役”,一是得益於黨和國家好的政策支持﹔二是得益於科學技術的進步﹔三是得益於家庭成員的關愛和護理﹔四是得益於自己強大的內心和對身體健康的重視,做到了早發現,早治療,有信心,不懼怕。

他說,每次查出癌症,他都是第一時間知曉的,家人也不刻意瞞他,他能正視病魔,積極配合治療。他想告訴那些剛剛得了癌症的患者,不要恐懼,要抱有必勝的信念,同時也要相信科學,配合醫生的治療,不該吃的不吃,不該做的不做﹔不該管的不管,豁達堅強地與病魔抗爭。

抗癌啟發

“癌症可以康復,癌症不等於死亡”

副會長胡玉留本身也是一名癌症患者,65歲的他已有16年的癌齡。他告訴記者,20日除了這40名“抗癌英雄”外,到場的近400人,絕大部分都是癌症患者,而當天一台《生命的能量》的文藝演出,也全部由癌症患者表演。舞姿翩翩,歌聲嘹亮,又哪裡能看出一點癌症病人的模樣?

而會場最重分量的章節,給癌齡較小患者的“福利”,還是在石春和會長發布的《生命的能量調查報告》上。40名調查對象中,平均癌齡:24.6年,30年以上癌齡者5人,最長癌齡:42年。

在言及調查給予的啟發時,石春和說:首先,癌症可以康復,癌症不等於死亡。據鎮江市疾控中心以鎮江戶籍人口272萬的數據統計,2014年度新發生癌症病例9754例,癌症發生率為358/10萬,死亡率為251/10萬。每天醫療單位確診出27個癌症病人,每天近19人因癌症而離開人世。

這次尋訪中,40名接受調查的對象主動或者相約接受調查,20名對象接受媒體採訪,願意展示自己的癌症康復經歷和經驗體會,其目的就是讓人們對癌症有新的認識:癌症並不都是死亡,癌症患者可以康復。

其次,合適的治療,是癌症得以康復的基礎。一是“適時”的治療。癌症的早檢查、早診斷、早治療,是癌症得以康復的重要因素﹔二是“合適”的治療,是癌症患者最終走向康復的基礎。

再者,內外環境呈現出的正能量,是癌症患者得以康復的動力。癌症的生成是由多種因素綜合在一起形成的。同樣,癌症的康復,也由各方面的共同努力才能達到。從內環境講,癌症患者自身的努力必不可少。從調查資料看,20年以上癌症康復者在對人生、對生活、對癌症的態度上都有積極向上姿態,最主要的是都有良好的心態。從外環境講,家人和社會的關愛、支持等精神支柱,也是癌症患者康復的正能量。

石春和說,“抗癌明星都是英雄”。癌症的發生不由人來選擇,癌症的種類也由不得人來挑選。在醫學上,癌症有惡性程度高和低的分別。20日到場的“抗癌明星”們,都經歷過患癌的重大打擊,在康復的路上消耗心力精力。但在20年后的今天,有25人自我感覺“健康”,21人自我評價“一般”,25人認為“與同齡常人無異”——這些,是一種英雄的境界。

抗癌思考

呼吁全社會關注癌症患者的人格尊嚴

除了“啟發”外,本身就是鎮江康復醫院一名資深醫者的石春和還用較大篇幅,談到了這次《調查》所給予的“思考”,他說:

其一,癌症患者需要人格的尊嚴。癌症患者人格尊嚴的喪失,在於他們思想上的負擔,心理上的壓力。讓癌症患者擁有尊嚴,不僅需要癌症生存者自身心態調整,也需要社會對癌症生存者不歧視,多理解。一個文明的社會,是體現在對人的尊重,特別是對弱勢人群的尊重。

其二,癌症患者需要社會的關愛。這種關愛不是憐憫,不是同情,應該是實實在在的幫助。這種關愛體現在兩方面:

1、要構建全社會的關懷支持系統,在情感支持、經濟支持和照顧服務上,都能有相應的社會資源參與。讓社會資源發生最大效用,讓癌症患者清楚明白自己應得到和能得到的醫療服務,需要社會對醫療資源的充分利用和對癌症知識的大眾普及。

2、幫困和救難,癌症患者需要幫困,癌症患者有哪些困難,社會應該按癌症生存者的需求給予相應的幫助:癌症生存者希望有自己的癌症康復活動中心,希望能開辟癌症康復的指導課堂,希望癌症患者的就醫能有綠色通道。

其三,癌症的預防應提到應有的高度。癌症的發病率居高不下,且有逐年增長趨勢,要從根本上遏制這個態勢,癌症的預防應提到應有的高度。預防癌症,未病先治。癌症的防治不僅僅是癌症患者的事,而是全社會的事。癌症患者的防復發轉移,過去是,現在是,將來也仍將是要高度重視的。

其四,全社會都來關注癌症生存者的需求。這種需求又可以體現在以下:1、家庭——溫暖的家庭是癌症生存者避風的港灣﹔2、單位——癌症生存者的靠山﹔3、社會組織、社區——癌症生存者活動的舞台﹔4、醫療機構——癌症生存者療傷的伊甸園。(通訊員 吳家祥 記者 萬凌雲)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常雪梅、程宏毅)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