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獨臂支書"溫守文40余載帶村民脫貧致富 建起"綠色銀行"

2015年11月11日09:19   來源:中國文明網

板栗成熟的季節,也是河北省秦皇島市海港區駐操營鎮龍泉庄村黨支部書記溫守文一年中最忙的時候:聯系客商、了解市場、分析行情,一刻也不得清閑。

他的忙碌是有價值的。今年板栗豐收,溫守文用十幾年時間靠一隻手為村民們栽下的這些幸福樹,又一次碩果累累。

70年代,溫守文帶領黨員群眾改造農田,使窮山溝獲得糧食大豐收﹔改革開放后,他帶領群眾致富,村民開著小轎車上山管理果園。40余載光陰似箭,當初的選擇成就了龍泉庄村的今天,也同樣成為溫守文心中那股溢滿心田卻又難以言表的幸福。龍泉庄這個掩映在深山中的小村子,用破繭成蝶后的華麗蛻變向人們展示它的富裕、美好和讓人憧憬的未來。

溫守文在村裡的一座小橋上介紹龍泉庄觀賞魚類養殖情況(2014年7月4日攝)。新華社記者潘思危攝

1.一隻手照樣行 “我要用一隻手讓鄉親們吃上飽飯!”

1950年,溫守文出生於龍泉庄村。“那時候村裡窮,我們一批年輕人立志改變家鄉面貌,在山石上刻大字:改娃娃峪之天,換娃娃峪之地。”溫守文說,這一想法他從未動搖。

因為勤勞能干,溫守文后來被任命為村黨支部副書記和民兵連長,1974年被任命為公社副書記。但就在報到的前兩天,24歲的他在生產隊干活時被脫粒機奪去了左前臂。為照顧他的生活,公社讓溫守文當公社的會計輔導員,每月300工分加15元錢。那時在生產隊干活,一個壯勞力全勤也就每月300工分,錢一分沒有。

在這個讓人眼饞的崗位工作半年后,溫守文做出了一個出人意料的決定:辭去工作,回村當黨支部書記。親朋好友勸他別犯傻,可他說:“自個兒享清福鄉親們卻挨餓,我受不了。一隻手照樣行,我要用一隻手讓鄉親們吃上飽飯!”

溫守文用右手查看手機短信(2014年7月4日攝)。新華社記者王婧嬙攝

回村后,溫守文又做了一件讓大家震驚的事:他要改河造田種水稻。在山溝裡種水稻?人們半信半疑。溫守文帶頭懷揣干糧、肩扛鍬鎬下地干活。他用殘臂夾著鍬把,僵硬的鍬把將腋下的皮肉磨出了血泡,每天晚上他都要忍著劇痛將與血肉粘在一起的衣服剝離下來,用鹽水為傷口消毒。被感動了的鄉親們也玩命地跟著他干,這一年,山裡人第一次吃上了大米,吃上了飽飯,告別了返銷糧。

種果樹、辦廠子,在那個年代溫守文就敢想敢干,但一頂“唯生產力論”的帽子令年輕的他一時無所適從,黯然離職。

2.變成村裡“首富” 他毅然放棄小家帶村民共闖致富路

1982年,溫守文承包了村裡已經破產的五金廠,由於經營有道,企業很快紅火了起來,當年就盈利4000多元。1984年企業盈利12萬元,溫守文成了村裡的“首富”。

雖然富裕了,但溫守文心裡並不好受。一個100戶的小村庄,有一半多人家向他借過錢,很多人家因為窮連媳婦都娶不上。鄉親們過不上好日子,他心裡不是滋味。1990年,溫守文再次當選村黨支部書記。在小家與大家之間,他選擇放棄家裡的企業,決心帶領村民共闖致富路。

為了創辦集體企業,他用自家的錢還清了村裡拖欠的貸款,並用自家企業的設備做抵押重新貸款。村辦企業在他的經營下蒸蒸日上,但幾年后在大的經濟形勢影響下,貨款收不回來,紅紅火火的企業一下子倒閉了,他自己的企業也被拍賣。精神重壓,再加上膽切除、糖尿病、心臟病,他再次離職。

溫守文(中)到一戶住進新居的農民家裡聊天(2014年7月4日攝)。新華社記者潘思危攝

在此期間,溫守文有幾次離開龍泉庄的機會,但他總是說:“我帶領鄉親致富的夢想還沒有實現,我哪都不能去。家鄉變好了,我老了也欣慰,即使變不好也不后悔,那是我沒本事。”

1999年,第三次面對做龍泉庄支書的抉擇,溫守文已近知天命之年。不願讓他吃苦受累,親人們紛紛勸阻,弟弟許以十萬年薪想留住他。“家鄉太窮了,鄉親們想致富、盼致富,心情急切、寄予厚望。”溫守文多少年來都沒有忘記。溫守文還是選擇再挑起這副擔子。“因為從年輕時就有一個夢想——讓鄉親們吃飽,讓家鄉變得更好。”為了全村人的富裕夢,他又開始了新的奮斗。

3.小小板栗建成“綠色銀行” 他讓村民住進別墅

1999年,溫守文了解到,北京以東至山海關約400公裡長、承德以南至渤海灣約300公裡寬的地域所產的“京東板栗”,口感絕佳,在國際、國內市場供不應求。他一下子看到了龍泉庄的發展方向:龍泉庄就在“京東板栗”的地理范圍之內,且村裡有大面積山場,適宜種植板栗。

於是,溫守文開始帶領村民種植板栗,並提出了“栽上板栗兩千棵,十年樓房小轎車”的發展目標。為了打消大家的疑慮,他帶頭承包了村裡條件最差的100畝荒山試種,並自己出錢組織村民到唐山考察參觀。村民積極性被調動起來,一時間漫山遍野都是開荒人。

為了引水上山,溫守文15次跑水務部門,為村裡爭取來了資金,打了9眼大口井,建了8座引水上山工程,實現了溝溝有水源。

溫守文在山上介紹龍泉庄生態農業建設的情況(2014年7月4日攝)。新華社記者楊世堯攝

這是龍泉庄建起的連體別墅式的新民居(2014年7月4日攝)。新華社記者楊世堯攝

進山沒有路,溫守文就帶領村民自己修路。一天十幾個小時,渴了喝口冰冷的井水,餓了吃口冷干飯。身體虛弱的溫守文發高燒,病倒在工地上。妻子心疼他說:“咱不干了,不遭這罪了。”可他說:“全村老百姓都看著咱呢,不干,毀了全村致富的希望啊!再苦再難,我也要干下去。”就這樣,全村共修進山路43條近40公裡。

到現在,102戶360口人的龍泉庄村擁有板栗5000畝、40多萬棵,人均1200棵。今年板栗預計可收獲60萬公斤,僅此一項就至少為每位村民帶來平均17000元的收入。由“吃糧年年靠返銷,花錢指望信用社”到“上山下地開小車”,生活的改善令村民們感慨。2014年春節前,村民們搬進了三層165平方米垂直分戶聯體別墅式樓房。今年,龍泉庄村還將投入約300萬元,建設700平方米的村民中心綜合服務樓、2個8000平方米的文化廣場和400延米的文化牆,並購買部分健身器材,豐富村民的業余文化生活。

小小板栗成就了龍泉庄人的富裕生活,成就了龍泉庄村的嶄新氣象。

靜立山間的棵棵板栗成為“綠色銀行”,默默為龍泉庄代言。

4.偏居一隅卻胸懷天下 為何每屆縣委書記都是他的朋友?

“站在山頂看世界,腳踏實地干事業。”溫守文說,他常常登上山頂久久地注視著日新月異的家鄉,登高放眼,能夠讓人眼界開闊。

風風雨雨40多年,改變家鄉面貌的理想實現了,但溫守文並沒有滿足。“我要把龍泉庄打造成真正的美麗鄉村。”

針對龍泉庄村的自然環境和資源特點,溫守文提出了建設可持續發展的“綠色銀行”的理念,大面積推廣樹下種草—以草護土—用草養絨山羊—羊糞搞沼氣—用沼氣渣為板栗樹施肥的循環經濟模式。

絨山羊養殖方面,龍泉庄主要發展圈養優質種絨山羊,每隻優質種絨山羊每年可獲利1萬多元。此外,村裡還在板栗樹下養殖藏香豬,利用每年大量的板栗樹剪枝發展栗蘑種植。

多年來溫守文有個習慣,每年一定要訂閱《人民日報》和《農民日報》,他始終認為,當村干部要勤於學習,謀發展就是研究學問。通過讀報他及時吃透中央和各級政府對農業的傾斜政策,隨之調整工作重點,使村子的各項建設與政策相契合,得以事半功倍、提質提速。

他偏居一隅,心裡卻裝著全縣的發展。每一屆的縣委書記都是他的好朋友,他總能給縣委書記出眼前一亮的點子。10多年前,他向縣委書記建言,全縣農業經濟發展應以蔬菜、生豬、板栗為重點。於是,全縣確定“三線富民”發展戰略,推廣學習龍泉庄板栗、蔬菜、藥材立體種植模式和首創精神。如今,問起撫寧縣山區百姓的主要經濟來源是什麼,幾乎異口同聲地回答:“板栗。”

溫守文前往一名絨山羊養殖農戶家裡詢問村民近況(2014年7月4日攝)。新華社記者王婧嬙攝

溫守文在山上介紹龍泉庄板栗種植情況(2014年7月4日攝)。新華社記者潘思危攝

他是一名普通黨員,卻胸懷天下。

他說:“村民自治選舉,有一些想當村干部的人用錢、實物賄選,這樣的人上來了,能有幾個會真心為老百姓干事?無非是想吞佔集體資源,謀取私利,甚至欺壓百姓,導致許多農村怨聲載道。基礎不牢,地動山搖,農村不穩,天下難安哪!在龍泉庄,這樣的事絕不允許出現。”

他說:“農村人都戀家,舍不得離開腳下這塊土。出去打工,背井離鄉,還要受到一些黑心老板的坑騙,苦不堪言。農村自身能不能發展產業?能不能讓百姓走向富裕?能不能像城裡人一樣地生活?龍泉庄壯大了合作社,引進了板栗專業管理團隊,開辟了板栗儲存深加工,開始養殖絨山羊,開辦鄉村旅游,建設農業產業園區,就是想把外出打工人員吸引回來,在家門口務工,有錢掙、有錢花。”

他的兒子跟他說,想入黨。他說:“你不行。你知道當黨員應該做到什麼嗎?首要一點就是甘願吃虧,甘願為老百姓做事。你能做到嗎?”兒子低下了頭:“我還做不到。”他說:“那就向你爸好好學學。”幾年后,他的兒子也成了一名群眾信賴的共產黨員。

……

時光如水,40余載光陰飛逝,作為一名黨員,溫守文對當初的選擇無怨無悔。實現溫飽、共同致富、改變家鄉面貌的初衷成為溫守文執著的堅守。

編輯點評

“獨臂支書”溫守文帶領村民拓荒山、修水渠、辦企業、搞養殖,砥礪奮進、銳意拼搏,把荒山變成了銀山,把偏僻的窮山溝變成了“綠色銀行”。四十年的風雨,溫守文在帶領村民脫貧致富的“追夢”道路上執著前行。從“吃飽飯”到“有錢花”,再到“住別墅”,他用一隻手帶領著龍泉庄人實現著他們的致富夢,也圓了自己的家鄉夢。在溫守文的身上,我們感受到了一名老共產黨員為理想孜孜以求、不畏艱難的堅定信念和執著精神。這種憂百姓之憂、樂百姓之樂的人民好公仆是所有黨員干部學習的榜樣。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常雪梅、程宏毅)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