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是農村,現在轉成了社區,看似簡單的調整,沒想到會帶來這麼大的變化。”聊起現在的生活,廣西玉林市茂林鎮鹿塘社區居民陳健林直言“感受不錯”。
這些變化源於玉林市實施的“撤村改居”項目。2012年以來,全市實施撤村改居13個,新建社區27個。隨著鄉村轉變為社區,村民身份則變為居民,一字之改背后是黨和政府傾力打造的民生大文章。
“從村民到居民,一字之差背后卻有著大學問。”茂林鎮湘漢社區黨支部書記陳品告訴記者,湘漢村過渡為社區后,不僅村民的身份發生了改變,生活環境和基層的管理模式也較以前有了很大轉變。“我們社區共有2000多位居民,未轉為社區時,因農村條件有限,村民不但業余生活單調,缺少文娛活動,而且辦事也不方便,需要在村子與鄉鎮以及市區之間多次往返。”對於昔日生活,陳品記憶猶新。
“現在生活在社區,這些問題都迎刃而解了。”茂林鎮鹿塘社區黨支部書記朱有其介紹,如今社區修建了新的辦公樓,不僅為群眾配備了標准的辦事大廳,還設置了專門的老年人活動中心、學生服務教育中心、電子閱覽室、讀書室、調解室等,可為群眾提供更多的服務。
記者了解到,近年來,隨著當地不斷加大對村改社區的投入力度,群眾正從“村民到居民”的轉變中獲得更加完善的民生保障。“通過身份的轉變,像我這樣生活困難的家庭也享受到了和城鎮居民同等的社會待遇。”茂林鎮泉塘社區的低保戶曾世全說,轉為居民后,其補助水平得到提高,每個月領取的低保費用較以前有所增加。
在泉塘社區,留守兒童和孤寡老人相對較多。泉塘社區有關負責人介紹,為幫助居民解決實際困難,社區還建立“四點半”課堂,緩解家長孩子接送難問題,並與家政服務企業合作成立日間照料中心,為老年人提供服務。
在獲得“城鄉兼有”的公共服務和福利待遇的同時,由農民轉變而來的新居民在就業機會以及生活待遇上也有了保障。“村改社區后,收入問題往往是我們最為關注的問題,在這方面我們同樣吃上了‘定心丸’。”大囊社區居民告訴記者,村轉社區后,一些土地能夠租給企業,社區居民不僅能夠獲得租金收入,還可在企業上班掙工資。
“由村到社區,由村民到居民,帶來的不僅是牌子和身份的變化,更是實實在在的民生紅利。”玉林市玉東新區管委會副主任林赟說,“隨著戶籍制度改革持續推進和城鄉一體化發展速度加快,未來民生文章將更加溢彩。”(新華網南寧10月17日電 記者吳小康、徐海濤)
相關專題 |
· 聚焦十八屆五中全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