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在深圳打工每月能拿五六千元,現在家附近的旅游公司上班月工資2600元,掙得似乎少了,但日子過得比以前舒心多了。”貴州六盤水市水城縣花嘎鄉高坡村村民陶永能對記者說。
為了改善家裡的生活狀況,今年33歲的陶永能20歲出頭便到深圳打工,每年的打工收入是一家7口主要的經濟來源。2014年,為了照顧日漸年邁的父母和上小學的孩子,陶永能辭工回到了老家。
陶永能很快在與家隻有一山之隔的貴州娘娘山高原濕地生態農業旅游開發公司找到新的工作,家裡5畝玉米地也找到了新的出路——入股專業合作社並全部改種刺梨,前3年收租金,3年后按股分紅。
引導農民以土地經營權入股,是六盤水市2014年開始在農村實施的資源變股權、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民“三變”改革的內容之一,即在堅持農民土地集體所有性質不改變、耕地紅線不突破、農民權益不受損的前提下,引導農民將已確權登記的土地承包經營權入股到企業、合作社等經營主體。
據普古銀湖種植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的負責人陶正學介紹,該合作社2014年以前的土地均是通過流轉的方式,2014年以后,有將近9000余畝土地是採用入股的方式,涉及農戶3000余戶。
陶正學說,在簽訂入股合同時,為保証農戶土地收益不受損,刺梨挂果前每畝土地均可得租金,挂果后每斤刺梨有1元的保底收購價,高出部分扣除充入村集體經濟的0.05元、交給合作社的管理費0.05元和0.5元的採摘費,剩余部分農戶按50%的比例分成。
陶永能算了一筆賬:他家5畝刺梨到2017年就能挂果,管理得好每畝能收2000斤,如按2014年的市場價2.5元∕斤算,能賣25000元,扣除按保底價得到的10000元和相關費用后,剩余9000元按50%分紅,總共能得到14500元。與此同時,陶永能的父母平均每個月能抽出10天到合作社流轉的土地上做工,按每人每天70元算,兩人的勞務工資一年能拿19000元左右。
“等刺梨挂果后,這兩筆從土地上得來的收入加起來應該不少於33000元,而以前種玉米隻能得2000元左右,收入增加了不少。”陶永能說,“比起在外打工,我現在的工資收入雖然少了,但生活開銷也少了,而且算總賬,全家的收入是增加的。”
“重要的是,平時還能照顧家裡的老人小孩,干活不累,心裡舒坦。”陶永能說。
“入股的方式既能確保農戶的土地收益,合作社也省心。”陶正學告訴記者,入股土地還是由農民自己種,“種得越好,收得越多,分紅就多,農戶的種植積極性自然就提高了,合作社根本不用擔心農戶消極怠工。”
六盤水市市委書記李再勇認為,“三變”改革為農業規模經營構建了新模式,也為實施精准扶貧找到了新路子。“以土地經營權入股,既讓經營主體在不增加成本的情況下發展適度規模經營,又讓入股農戶通過以承包地入股成為參與者,促進農戶與經營主體‘聯產聯業’‘聯股聯心’。”
據統計,2014年以來,六盤水市共有47213戶參與了經營主體入股,入股土地面積20.25萬畝,入股農戶收入大幅提升,人均增收1128元,預計2015年人均增收可達1447元。(新華網貴陽10月16日電 記者潘德鑫)
相關專題 |
· 聚焦十八屆五中全會 |